美篇昵称:老牛<br>美篇编号:12522035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晨雾还在东辽河面上缠绵,龙首山的轮廓已被第一缕晨光镀上金边。魁星楼69米的身影刺破云层,朱红的廊柱在朝阳里流淌着琥珀般的光,汉白玉栏杆映出整片天空的湛蓝——这里是辽源的脊梁,是太极生两仪的秘境,更是武术魂灵扎根的厚土。2012年深秋的这场武术表演,注定要在光影里镌刻下千年武魂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攥着单反相机的手心沁出薄汗,镜头里的魁星楼正以天地为幕布舒展筋骨。九层飞檐如鲲鹏振翅,每层檐角的铜铃在山风里唱着古老的调子,那声音里有清光绪年间的青砖体温,有战乱中轰然倒塌的悲壮回响,更有2002年重建时钢筋与信仰碰撞的铿锵。塔基40米的直径里,藏着四象流转的玄机;24米的塔身直径中,暗合二十四节气的生生不息。当武术家们踏着九宫格的方位站定,我忽然懂得:这塔楼从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被无数拳风滋养的生命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个跃入镜头的是太极宗师。他的白衫在晨光里飘成一片云,脚步碾过青石板的声响轻得像呼吸。左手划圆时,仿佛握住了东辽河的柔波;右手翻掌处,又似托起了龙首山的雄浑。摄像机快门的咔嚓声惊飞了檐下的鸽子,而他的眼神始终沉静如古井,招式里既有道教太极的圆融,又藏着关东人的刚猛——那是将长白山的风雪揉进云手,把辽河水的蜿蜒织进推手的独门境界。当他以一个云卷太极收势,九层塔楼的铜铃忽然齐齐振响,像是千百年的武魂都在为这一式颔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忽有疾风自西而来。三个少年如猎豹般窜出,劈挂拳的破空声撕开晨雾。他们的脚步踏在八卦方位上,每一次腾跃都让地面微微震颤。最年长的少年一记“翻拦捶”,拳头带起的风声竟让镜头都泛起涟漪,我慌忙调整焦距,却见他身形陡转,脚腕在汉白玉栏杆上轻轻一点,整个人如惊鸿掠过低空,那瞬间,魁星楼的飞檐、少年的剪影与初升的太阳在取景器里凝成一幅画——是辽代契丹骑士的剽悍,是清代镖师的果敢,更是新时代武者的锋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刀光突然亮了。一位白发老者拔出苗刀,刀身在阳光下炸开万点金星。他的步法踩着九宫轨迹,刀锋划过空气的锐响,与塔楼铜铃的清越形成奇妙的共振。当刀身竖在面前时,我透过镜头看见刀面映出的九层塔楼倒影,老者的眼神与刀光重叠,忽然想起魁星神像——那手持朱笔的星君,笔尖的锋芒与此刻的刀光,原是同一种精神的两种模样。刀风扫过檐角铜铃的刹那,我按下快门,定格下金属与信仰共舞的瞬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辽源武术》的照片刊登在九三学社吉林省委机关刊物《吉林社讯》杂志上,有人说拍出了刚柔并济的韵味。只有我知道,那些光影里藏着多少秘密:是魁星楼铜铃与拳风的和鸣,是太极云手卷住的东辽河水,是苗刀刀锋劈开的晨曦,更是一座城市用千年时光淬炼的武魂。每当想起那个清晨,总能听见69米高的塔楼在风中低语——它说,武术从不是孤立的招式,而是山水与人文共同写就的史诗,是辽源人刻在骨子里的精神图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再登龙首山,魁星楼的身影依旧刺破苍穹。山风掠过耳际时,总会错觉听见拳脚破空的声响,那声音里,有光绪年间的青砖在共鸣,有重建时的钢骨在震颤,更有无数武者的心跳在延续——这或许就是武术的真谛:它从历史深处走来,在当下的血脉里奔涌,终将向着未来,踢出最刚劲的一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