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那些旧书,终于去到了它该去的地方。我心释怀了!</p><p class="ql-block">退休快五年了,或许是因为还存有不舍的教学情怀吧,那些在职时喜欢的读物与部分教学资料,一留再留,迟迟舍不得放手。今天终于下决心断舍离!看到这一本本的旧书,翻阅这一页页泛黄的篇章,它们都是曾经的挚爱,是每月的期盼,这本本书里承载的是知识又不全是知识,更多是一段桃李芬芳的青春岁月······此时此刻,我竟也顿生五味杂陈之感!</p> <p class="ql-block">从2000年调入新单位到2020年底退休,我购买订阅的课外读物有《读者》《演讲与口才》《语文教学通讯》《资料卡片》《高考作文智囊》等等,这些书如良师益友辅促我教学,有助于全面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我曾经的教学立下了汗马功劳!</p><p class="ql-block">整理这些书时,把它们从书房搬到客厅,一本本一摞摞,就像在搬运那曾经遗失的时光,让尘封的记忆再次鲜活!那一届届学子,那一班班面孔,那一个个鲜活有个性的学生,还有那一位位在办公室里亲如兄弟姐妹的同事,都在记忆深处悄然浮现。客厅里摆满了书,我蹲下翻阅着这一本本书,就像和一个个老友久别重逢却又无需多言,心意早已相通。它们如当年那样陪伴我左右,见证了我曾经的青春岁月。其中《读者》最多,我把它们按年分类摆放,从2003年到2020年,这17年里竟然有410本《读者》以及其它相关读物共425本。看着这些书,心中泛起波澜,想把它们当旧书处理,三文不值二文,实在有些不舍;送给朋友,数量又多,也难收纳。几经辗转,开学季到了,想要给这些承载着我记忆和情感的书找个好去处,就试着拨通了曾在职时学校团委书记小张的电话,“小张好!我想把我这些年收存的读物捐献给学校,让这些书物尽其用······”“感谢老师的支持,学校正好设置了阅读角,老师是雪中送炭······”电话那头的声音充满欣喜。一阵寒暄后,我似乎看到了这425本书已经摆放在学校的书架上,重获新生,正被一个个渴求知识的孩子翻阅。那一刻,我也仿佛放下了425块心头大石,瞬间觉得轻松自在!</p> <p class="ql-block">这些书本本都是让人怀旧的读物!那些年,我一直是《读者》的忠实读者,期期必读,从不遗漏,教学之余解乏又解压,还从字里行间收获了许多为人处世的大智慧!现在翻到,有些书本中还有折叠,还有曾做过的笔记,甚至还略略记得当时分享给学生听时的那份感动之情!读着那一个个启迪人心的小故事,让我开怀大笑也让我牵肠挂肚;那一篇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让我在喧嚣的尘世中找到了内心那份宁静和美好。我经常把一些励志、感恩的好文章读给学生听,推荐给他们看,这对他们积累写作素材很有帮助。我的女儿也是期期必看《读者》,这本书就像一个同行的小伙伴,陪伴着她的时光,滋养了她一路的成长。我的老公,《读者》直接是他每晚睡前的必读读物。我们一家都爱《读者》,都受益这本读物。</p><p class="ql-block">汶川地震发生后,《读者》上的文章,记不清楚题目是什么了,内容是被埋在废墟下的母亲,用尽所有的乳汁喂养七个月大的婴儿,自己水米未进,乳汁吸完后她就咬破手指让婴儿吮吸鲜血维持生命,等到救援人员到达时,母亲早已去世,而母亲怀抱中的孩子却安然无恙。当救援人员看到这一幕时,泪水夺眶而出。读完故事,我早已热泪盈眶,这个绝境中母亲的鲜血何止是营养,更是孩子安全感的象征。钦佩女人为母则刚的本能,这个英雄的母亲,在绝境中宁愿舍弃自己生命也要呵护怀中的幼儿。</p> <p class="ql-block">25年前,工作调动我进入了新的单位,在这栋教学大楼工作了20余年直到退休。回首往事,这栋大楼里有我教学生涯的点点滴滴。在这里,我走过了青春,走过了风雨,也走过了无数个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朝朝暮暮。清晨早读,同学们朗朗读书声犹在耳畔;考场上,同学们低头沉思奋笔疾书的样子还在眼前;教学楼前那两棵樱花树,粉白粉白的花朵,依旧绽放在记忆深处,永不凋谢······那一早一木,都有我的记忆;那一阶一梯,都印着我的足迹!正因为如此,我愿把我的这些读物捐给学校,让它们回到那熟悉的地方,陪伴新的学子,让孩子们嗅着书香,实现梦想!</p><p class="ql-block">看着小张老师汗流浃背地搬走一箱又一箱的书本,我由衷开心!心愿完成,空了书柜满了心怀,总算是给这些旧书找了个好的安身之所,它们在新学期又将上岗。真心希望孩子们爱书读书,慢慢培养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