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半岛之旅——科索沃

老羊

<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10日,大巴驶出保加利亚,一路向西进入北马其顿境内。但我们并没有在北马其顿停留,而是对北边的科索沃展开了一次闪电式一日游。</p> <p class="ql-block">从地图上看,科索沃夹在塞尔维亚、北马其顿、阿尔巴尼亚和黑山之间。在巴尔干各国中,面积最小,人口最少,也最贫困。独立以来,一直得到美国和欧盟各国的高额财政支持。</p> <p class="ql-block">很多人可能跟我一样,在上世纪末科索沃战争之前,根本就没听说过科索沃这个名字。科索沃原是塞尔维亚的一个自治省,但1980年铁托逝世后,科索沃自治省的地位被取消,这大大激发了科索沃民众的不满情绪,抗议活动愈演愈烈,最后升级为武装冲突。</p> <p class="ql-block">科索沃与塞尔维亚的矛盾由来已久。公元前4-5世纪,在科索沃这片土地上生活着伊利里亚游牧民族,到公元七世纪,斯拉夫人越过多瑙河定居这里后,就把原来的游牧民族赶到周围的山里去了,包括现在的阿尔巴尼亚。定居在这里的斯拉夫人成了后来的塞尔维亚族裔,而被赶到山里的游牧民族就成了后来的阿尔巴尼亚族裔。</p> <p class="ql-block">纵观欧洲历史,几乎所有战争都与宗教有关,或打着宗教的幌子,行灭族之实。科索沃战争亦是如此。</p> <p class="ql-block">宗教正是塞族人和阿族人更大矛盾的根源所在。从十二世纪开始,当时的两大势力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开始分割巴尔干半岛,南部的塞尔维亚(包括科索沃)、保加利亚、马其顿和阿尔巴尼亚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附庸,而北部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北部则在奥匈帝国的统治下。奥斯曼土耳其人在科索沃大力推行伊斯兰教,信奉东正教的大批塞族人因此逃向奥匈帝国所控制的基督教地区。阿族人趁机占据了空置的科索沃,并为了得到土耳其人的保护而改信伊斯兰教。自此,科索沃便成为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族人的领地。</p> <p class="ql-block">1991年,科索沃的阿族人在整个巴尔干半岛国家中率先举行公投,宣布成立科索沃共和国。问题来了,塞尔维亚不同意科索沃独立,矛盾越来越激化,最终导致那场78天著名的科索沃战争,时间从1999月3月24日至6月10日。</p> <p class="ql-block">最终在美国和北约的支持下,科索沃获得了独立。但塞尔维亚至今不予以承认,认为目前科索沃只是由联合国托管而已。下图是美国驻科索沃大使馆,其规模在所有美国驻巴尔干各国使馆中是最大的,安保措施也是最严密的。</p> <p class="ql-block">为了感谢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力主北约介入科索沃战争,帮助阻止塞族人对阿族人的迫害,首都普里什蒂纳的主干道被命名为克林顿大道。</p> <p class="ql-block">普里什蒂纳市中心的时任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女士的雕像。为了平息巴尔干半岛的战火,为了帮助各民族实现独立的愿望,奥尔布赖特国务卿无数次地往返于美国、欧洲和巴尔干半岛之间,游说各方势力,斡旋达成多个停火协议,为最终实现巴尔干半岛的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普里什蒂纳最有看点的建筑当属建于1982年的科索沃国立图书馆。它被誉为“世界最奇特的图书馆之一”,当然也有人称它为“世界最丑的图书馆之一“,因为图书馆外观用铁丝网覆盖,据说还有99个圆顶。</p> <p class="ql-block">图书馆的设计的确很特别,用铁丝网裹在图书馆的外观,也许要表达的是对人们的思想禁锢,也许要表达的是对文化和知识的保护,也许仅仅是展示大脑的纹路。导游山河的解读是,1982年建设这座图书馆时,仍处在前南斯拉夫时期,用铁丝网困住大脑的设计是对当局禁锢人们思想的一种抗议。</p> <p class="ql-block">图书馆内部设计呈极简风格,视野开阔,宽敞明亮,与外观形成鲜明对照。也许设计者想告诉人们,知识就是力量,只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终有一天会冲出铁丝网的禁锢,到思想的海阔天空中遨游。</p> <p class="ql-block">从图书馆的台阶上俯瞰首都普里什蒂纳。</p> <p class="ql-block">科索沃加入北约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特蕾莎修女主教堂座 Cathedral of Saint Mother Teresa。这是一座现代化天主教堂,结构简洁,线条分明,采用明亮的白色石材,其建筑风格介于新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兼具宗教、文化与政治象征意义,是科索沃最重要的基督教地标建筑之一。目前仍在修建中。</p> <p class="ql-block">特蕾莎修女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慈善工作者之一,为帮助印度加尔各答摆脱贫困呕心沥血,被人们称为“加尔各答天使”。特蕾莎修女因其一生致力于消除贫困,1979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p> <p class="ql-block">那么科索沃为什么会为她修建一座主教堂呢?原来特蕾莎修女出生于现在的北马其顿,父母都是阿尔巴尼亚族裔,她被阿族人视为民族英雄和精神领袖。记得在她离世前,曾来到当时已遍地烽火的科索沃,她的到访竟然让交战各方自动停火。在阿族人的国度里为阿族最伟大的慈善家修建一座天主教堂应该是很多人的愿望吧。</p> <p class="ql-block">2003年特蕾莎修女被教皇保罗二世列入天主教宣福名单,因此也被叫做“被祝福的特蕾莎修女” Blessed Teresa。教堂中的这扇彩色玻璃窗的图案就记载了这件事。特蕾莎修女于1997年9月5日逝世,享年87岁,她逝世的这一天被联合国定为国际慈善日。</p> <p class="ql-block">位于市中心的特蕾莎修女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科索沃首都普里什蒂纳的访问结束后,我们返回北马其顿,一个人杰地灵的美丽国度。请您继续关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