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美篇号:119324442</b></p> <p class="ql-block">做了几十年的岭南人,竟然还是第一次踏上珠玑巷,真的感到有点问心有愧。</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懂点历史的人都知道,广东是在明清,尤其是近代开放了通商口岸才开始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更是让广东如虎添翼,从此走在了全国的最前列。而今,广东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他们在这里求学工作安家落户,生生不息。可曾想过,在秦以前,广东还是南蛮之地,直到唐宋时期,仍然是官员的流放之地。</span></p> <p class="ql-block">广东人大多南迁而来,其一,自秦始皇征服岭南后,中原移民持续南下。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则引发了第一次大规模移民潮,家族式迁徙。其二,唐代后,宋代中原移民经福建迁 入潮汕,形成融合闽南文化的潮汕民系。其三,客家人历经东晋"衣冠南渡"、唐末战乱及"靖康之乱"多次迁徙,定居粤 东、赣南、闽西山区。从中原迁入广东的一般通过珠玑巷进入珠三角,这是最大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珠玑巷,原称敬宗巷,位于韶关南雄市 ,地处梅岭与南雄市之间。 唐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奉诏开凿 大庾岭路,梅关古道成为古代中原和江南 通往岭南最重要的道路。凡人口迁移、军 队调动、商旅往来、使节访问等大都经过 此道。珠玑巷是古代中原人翻越梅岭后到达岭南的第一个商业重镇,是广东仅有的宋代古巷古道, 有"广东第一巷"之称,是中华民族拓展南疆的中转地,是广府文化的发祥地。</p> <p class="ql-block">作为岭南人,我们今天要寻根问祖,那自然就要去珠玑巷了。</p><p class="ql-block">从珠玑巷走出去的姓氏,有180多个,他们在岭南开枝散叶,世代繁衍,后裔遍布海内外。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祠堂,这些祠堂,有的因年久失修,已经很破旧,但是,并不影响人们去祭拜。有的姓氏后裔富有又热心公益,于是,投资将祠堂翻新,或重新建造,变得恢宏壮观。每天,都有很多人来这里寻根问祖,举行隆重的拜祭仪式。比较有影响的祠堂有陈氏和赖氏等,梁氏祠堂虽然气派不是很大,但建筑充分体现岭南特色。近几年,不断有规模宏大的祠堂建成或在建,景区面积逐渐扩大,形成另一道风景。</p> <p class="ql-block">珠玑古巷,有古巷,古道,古楼,古塔,古榕,古祠堂。我们从硅门牌坊进去,牌坊由朱红色的红硅石砌筑,极为大气。这个牌坊,由著名建筑师莫伯治先生设计,颇有匠心,大门与南门楼组合起来,形似一个“回”字,寓意欢迎珠玑巷的千千万万后裔们回来寻根问祖。</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古巷里,走在鹅卵石铺就的小道上,一座座古老的祠堂,不时从眼前掠过,时光在这些古老而破旧的建筑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长长的古巷中,隔不远就是一座古楼或古城门。红砂石砌基,青砖砌拱门,木质结构楼的是南门楼,始建于何时已不可考,清乾隆年间重建,民国十六年重修。麻石砌基,青砖砌拱门的是中门楼, 也是清代留下来的。这样的门楼在珠玑巷北端也有一座,都是清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在寻根问祖的行列之中,总是以富人占据着显赫地位,其影响力非一般人所能比。这种现象自古而然,亦无需感到奇怪。衣锦不还乡,犹锦衣夜行也。不过,富人们能不忘本,能不忘自己的来处,还是值得称道的。列宁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p> <p class="ql-block">南雄,在广东还是个贫穷县,只要有这个经济能力,来这里修建祠堂,支持一下家乡建设,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是,这里不应该成为某些人或某个家族炫富的舞台。希望有更多的人不管是否富有,是否身居高位,都来这里走走看看。带着一颗纯净的心,一颗对祖宗虔诚的心,抛开任何功利,只为表达自己对祖宗的敬意,只为让自己和自己的后代,知道自己的祖先从哪里来,如何筚路蓝缕,创造今天的幸福生活。</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5.5.25</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感谢您的雅赏</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