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九道湾的历史变迁

贵生

<p class="ql-block">九道湾,指的是从西司广场到大梁门这一段路,全长约一公里,沿途弯绕曲折,大大小小共有九个弯道。提起九道湾,老开封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几十年过去了,九道湾的格局基本未变,路面已硬化,一中往东两旁的老住户都已搬迁,以西留下的房屋也大多是翻修一新。变化较为明显的是:原来的开封一中已不见踪影,原址上建起了熙和府;对面那座大操场和校办工厂也已消失,变成了干休所。此外,广场以西道路两旁的几处池塘(开封人称之为“坑”),也均已湮没不见。</p> <p class="ql-block">西司广场第一个弯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年,从西司广场步入九道湾,最先经过的是一座平坦的小砖桥。桥下曾有一条清澈的小河,连通包公湖与杨家湖西边的黄坑(记不准了,是连通的这里还是水门洞。)——也是包公湖的蓄水渠道。过了砖桥,便是一条宽约十米、以炉渣铺成的路。路北曾有一个蒲坑,西侧还有一个小坑,面积不过百来平米,水质清可见底,鱼儿游动悠然,稀疏点缀着几株莲荷。西边隔壁住着几户人家。砖桥南侧也有若干住户,往西是一处三角坑,其中长满芦苇与蒲草,与北边景致相仿。三角坑的南面,还有一方大荷塘。继续向西,则有一个四方坑,以及学校的校办工厂与操场,对面便是校舍。从学校一直到西门——即如今的大梁门,当年全是民居聚集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于1969年进入开封一中就读,五年求学时光,日日行走于九道湾之上。那时生活条件普遍艰苦,学生中有自行车者寥寥无几,绝大多数(包括居住在鱼池沿、寺后街的同学)都是步行上学。从西司广场到学校的这条路,除了沿途散布的池塘,几乎没有一棵树木遮蔽。五年间,我们经历了无数风雨、烈日与寒冬,但那个年代的孩子都能吃苦,从未因此退缩。反而,这一路的池塘为我们带来了不少乐趣与美好心情,至今仍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原来的开封一中,现在成了熙和府。</p> <p class="ql-block">令人遗憾的是,多年来,九道湾周边的大小池塘陆续被填平,盖起了房屋。包括老城内其他多处池塘与湿地,也遭遇同样命运,实在可惜。若这些水域与湿地得以保留,必将成为开封文旅事业的一笔宝贵财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我虽已离开学校五十一年,但对九道湾的记忆,仍清晰如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