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窑火让德化人过上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张柏龄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晨,晨曦微露。德化的天空,空气弥漫着泥土与火焰交织的独特气息。瓷厂的窑炉已熊熊燃烧、清脆的瓷器碰撞声与拉坯机转动声交织,构成独特的“瓷都晨曲”。街道上,送孩子上学的家长、赶着上班的人们,脸上洋溢着自信、满足与幸福的笑容。在这片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宁静富足的土地,其经济文化和社会繁荣的根基是什么?答案清晰而深刻:那是传承千年、薪火相传、炉火不熄的陶瓷。正是通过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经过“土”与“火”的锤炼与交融,烧成精美的瓷器。让德化人安身立命、发家致富、实现梦想的“金饭碗”,真正让德化人过上了红红火火的好日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的人们世代与瓷土、窑火相伴,陶瓷不仅是一门生活技艺,更是他们生活的底色和根基。德化陶瓷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德化先民就开始制作陶器。窑火熊熊燃烧,照亮了山城德化。匠人们不断学习、摸索、创新,瓷器的种类日益丰富,工艺也越发精湛。特别是宋、元、明、清时期,德化陶瓷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肩挑瓷器,沿着蜿蜒古道,从德化到泉州港出发,乘风破浪,驶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成为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德化陶瓷以其独特的工艺和卓越的品质闻名于世,赢得了无数赞誉。德化陶瓷以“白如雪,明如镜,声如磐”的独特魅力征服了无数的世人,“中国白”的名号自此声名远扬。德化人追寻跋涉过的足迹,为的是以后前行的脚步更加坚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德化陶瓷产业蓬勃发展,得益于陶瓷生产模式,从山上瓷矿挖出的瓷土开始,到精炼瓷泥、瓷雕生产、瓷器上釉、烧制成瓷,产品包装,这一系列生产过程,除部分是机器代替,都是以体力劳动和手工制作,虽然在产品设计、瓷土配方、陶瓷彩画和窑炉烧成等各个生产环节需要技术支撑,但一般工人如果加以培训,或以老带新,即可投入生产,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所以陶瓷产业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据统计,全县有陶瓷企业5000余家,四分之三产业与陶瓷有关,陶瓷生产,带动从业人员10多万人,在德化,每3个人中就有1个从事陶瓷相关产业。这里,无论是技艺精湛的陶艺大师,还是初出茅庐的年轻学徒,都能在陶瓷产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人生价值。农民们农忙时耕种,闲时进厂打工。陶瓷产业不仅解决了就业问题,还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如矿产采掘、瓷土加工、彩印包装、花纸生产、陶瓷化工、陶瓷机械、陶瓷配件、陶瓷商业和交通运输等,形成了“一条龙”完整的产业链,使得德化经济始终充满活力,蓬勃发展,欣欣向荣。在活力充足的经济社会氛围中,让广大德化人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劳动效率显著提高;让“瓷都”人心里更敞亮,干劲也更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它激发了“瓷都”德化人的生机、活力与动力。倾听历史的足音,我们可以发现,机遇和挑战总是并存,就像孪生兄弟。面对市场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他们也有过困惑和迷惘,但是他们没有沉沦,他们选择了改革和创新,选择了跋涉与超越。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德化陶瓷人不断创新设计理念,将陶瓷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开发出一系列富有创意的陶瓷产品。今年春节,德化县陶瓷手艺人精心设计的生肖瓷推向市场,寓意“袋袋有钱,代代有福”的“福袋蛇”储钱罐等产品火爆出圈,成为市场新宠。德化陶瓷产业的魅力,不仅在于深厚的历史底蕴,更是不断创新升级的结果。一车车陶坯由传送带送出,通过全自动滑轮轨道,精准送入窑炉中烧制,全过程无须人工监测,只需运用智能终端进行实时自动化控制。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3D陶泥打印、5G全连接工厂、自动注浆机等新技术广泛应用,深刻的“智变”频频发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早年的德化,窑火虽旺,日子却紧巴。男人在瓷厂守着龙窑,看着火候,脸上熏得红彤彤,一双糙手裂得能塞进瓷泥;女人在家揉泥彩画,指尖磨出厚茧,也只能换些粮食补贴家用。那时的陶瓷,是“土疙瘩里扒出的银”,却少有人真正靠它过上安稳的好日子。那是因为陶瓷要靠肩挑运输,走蜿蜒古道,才能运出山城。交通闭塞严重阻碍了德化陶瓷的兴旺和发展。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交通便利、发达对德化陶瓷发展的助推作用可想而知,不言而喻。如今,交通的改善,如高速公路、动车和兴泉铁路的开通,像催化剂一样紧密连接福州、厦门两大都市圈,加速人才、技术与资本等要素的流动。德化陶瓷产业可借此吸引更多专业人才、先进技术和资金投入,有助于提升陶瓷制作工艺,创新产品设计,推动产业发展。“世界陶瓷之都·德化”号直达动车首发,德化全面融入福建省内“2小时交通圈”,德化陶瓷可更便捷地运往福州、厦门、泉州等城市,借助这些城市的交通枢纽优势,进一步拓展国内乃至国际市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近年来,随着电商行业的兴起,德化陶瓷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越来越多的德化陶瓷企业和从业者搭上电商快车,将精美的陶瓷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乃至全球。根据现有公开信息,在《小康》杂志社发布的“2022年度县市电商竞争力百佳样本”榜单中,德化县位列福建省内第5,全国第34位。此外,德化先后获评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连续四年获评中国电商百佳县,连续三年跻身全国大众电商创业最活跃十佳县。据统计,德化陶瓷产品畅销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中占据着重要份额。2024年,德化陶瓷产业集群规模达663亿元,成为德化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发达的交通推动了“陶瓷+物流”、“陶瓷+电商”深度融合。物流效率因交通改善而提高,能更快地将陶瓷产品送达客户手中,降低运输成本,电商平台也能更好地发挥作用,线上销售渠道更加通畅,促进德化陶瓷产业升级与陶瓷商业的迅速发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德化还积极推动陶瓷与旅游、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了一批以陶瓷为主题的旅游景点和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体验。2024年,德化县旅游收入122亿元,同比增长20.8%,一大批农村居民从中受益,由此走向了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陶瓷产业更是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 :20世纪80年代,德化县开始实施“大城关”发展战略,以陶瓷产业为支撑,推动产城融合。如今德化城区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城镇常住人口增加,城镇化率高达79.47%,城市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德化的瓷哪里只是瓷,是祖辈传下的手艺,是手里攥着的安稳,更是心里装着的踏实——日子就像这窑里的瓷,经了火,熬了劲,终变得温润又明亮,这便是属于德化人,最实在的幸福。如今的德化,因为陶瓷,人们的生活越过越好,越过越滋润。在陶瓷产业支撑下经济的收入稳定,宜居环境里的生活惬意,过上了红红火火的好日子。具体在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德化人生活的美好:经济基础扎实。作为“世界陶瓷之都”,陶瓷产业(尤其是工艺瓷、日用瓷)是德化的支柱产业,不仅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还催生出众多陶瓷电商、设计师和手艺人,只要你愿意从事陶瓷工作,在德化就不怕找不到工作。居民收入来源稳定且多元,许多人通过陶瓷实现了致富。生态环境优越。德化地处戴云山脉,森林覆盖率高,空气清新,拥有九仙山、石牛山等多个自然景区。德化人享受着“推窗见绿、出门遇景”的绿化环境,休闲时可就近到唐寨山、驾云亭公园、登山、吸氧,生活舒适度高。生活节奏舒缓。相比大城市的快节奏,德化生活步调更慢,居民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享受生活。街头巷尾常见悠闲喝茶、聊天的场景,整体氛围轻松惬意,幸福感较强。文化生活丰富。依托陶瓷文化,德化有陶瓷博物馆、陶艺村、陶瓷主题旅游线路等,居民可随时接触陶瓷艺术;同时现代休闲设施(公园、商圈)完善,满足不同人群的精神需求。城乡建设完善。县城基础设施齐全,教育、医疗资源能满足日常需求,乡村也因陶瓷产业和乡村旅游得到发展,村容整洁、交通便利,居民生活便利性高。未来,德化陶瓷将继续传承创新,不断发展壮大,让更多人感受到陶瓷文化的魅力,也让德化人的生活更加美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望德化的发展轨迹,清晰可见一条主线:陶瓷兴,则德化兴;产业旺,则百姓富。在德化有一名俗语:“陶瓷感冒,德化人就发烧。”陶瓷产业是德化人过上好日子的核心密码。德化人与陶瓷,是相互依赖成就的关系。一代代德化人的智慧、汗水与坚守,以它们开拓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为德化陶瓷的发展写下了精彩的奋斗史。赋予了陶瓷永恒的魅力;而蓬勃发展的陶瓷产业,则回馈给德化人富足的生活、尊严的地位、文化的自信和美好的家园。德化人的好日子,就像这窑里烧出的白瓷,经得住火炼,也透着温润的光,一年比一年更扎实,一年比一年更红火。也让德化县经济社会发展,始终走在福建省乃至全国山区县经济发展的前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展望未来,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如市场竞争、环保要求、消费升级,德化陶瓷产业唯有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文化引领、品牌塑造,才能让这千年窑火持续旺盛,照亮德化人民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更具活力的美好未来。陶瓷,将继续作为德化人通往更美好生活的坚实桥梁。陶瓷不仅是德化人的物质财富,更是精神家园的象征。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世界陶瓷之都”——德化,明天会更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