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万宁桥位于北京中轴线北端,地安门外大街,它有很多别称:海子桥、后门桥、漕运桥等,因为地处皇城北门俗称"后门",所以也叫"后门桥"。</p> <p class="ql-block">万宁桥为单孔拱券石桥,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初为木构,后改为石筑。桥长34.6米,宽17米,拱跨7.2米,拱高3.5米。桥面斜铺石板,两侧设汉白玉栏板与望柱(各14块栏板、16根望柱),栏板雕刻莲花宝瓶纹饰,因历代修缮呈现元、明、清不同时期风格。</p> <p class="ql-block">万宁桥被誉为"中轴线上第一桥",是北京中轴线15个遗产构成要素之一。它在中轴线规划中具有特殊地位,元代刘秉忠以万宁桥为全城规划的起点,确立了中轴线的雏形。</p> <p class="ql-block">万宁桥曾是元代大运河漕运的重要节点,漕船经此进入积水潭码头。元代诗人杨载的《海子桥送客》描绘了当时的繁华景象:"金沟河上始通流,海子桥边系客舟"。关于其历史地位,万宁桥被誉为"中轴线上第一桥",</p> <p class="ql-block">元代刘秉忠以万宁桥为城市中轴线起点,向北延伸至钟鼓楼,向南贯穿皇城,奠定“面朝后市”的都城格局(皇宫南、市集北)。桥西设“澄清上闸”,与桥体构成“桥闸一体”系统,通过提闸控水供漕船通行,保障大运河漕运直抵积水潭码头,故称“京杭大运河第一桥”。</p> <p class="ql-block">元代积水潭为漕运终点,万宁桥畔形成米市、绸缎市、珠宝市等商业区,成为《清明上河图》般的繁华枢纽。诗人杨载笔下“海子桥边系客舟”即描绘此景。明代皇城东扩后漕运衰落,但桥仍为交通要道。</p> <p class="ql-block">万宁桥以738年历史串联元、明、清三朝,既是中轴线“活的起点”,也是大运河漕运的实物见证。其“桥闸一体”设计、镇水兽石刻及历代功能演变,生动诠释了北京“水城共生”的历史脉络。今日桥上车流如织,桥下玉河水汩汩流淌,堪称“石桥阅尽七百年,中轴脊梁永宁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