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龙首青铜灶是汉代的一件青铜炊具模型(冥器),1979年出土于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金河镇格尔图村,现藏于内蒙古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该器物通高 44 厘米,灶体呈“船头”形,正面开长方形灶门,灶面设 一大二小三个火眼,可同时蒸煮炒 。灶尾竖昂首嘶吼的龙首形烟囱,既排烟又具装饰性;灶底四只 兽蹄足,两侧饰铺首衔环,可拆装,便于携带。</p> <p class="ql-block">大釜上置甑((zèng)即蒸屉),小釜可炖炒,实现“三锅同开”,一大二小的火眼设计比汉代常见的单眼灶效率提升3倍,灶门拔风结构使燃烧效率提高40%,烟尘减少,反映汉代对能源利用优化的极致追求。可以说是当时的黑科技产品了。</p> <p class="ql-block">汉代随葬陶灶常见,但青铜灶仅见于二千石以上高官或诸侯王(如满城汉墓亦有青铜灶)。此灶体量为内蒙古最大,墓主可能是边郡太守或归附匈奴贵族,汉代边疆有以随葬品的大小来表明墓主身份的丧葬规则。</p> <p class="ql-block">龙形烟囱在汉代需特批使用(《汉律》禁私造龙纹器),此灶或为中央赏赐边疆重臣的“旌功器”,暗示墓主可能参与昭君和亲或北击匈奴的重大事件,这也说明墓主具有高贵的身份。(网络照片)</p> <p class="ql-block">据专家论证,“龙首青铜灶”本身只有冥器,没有实用器;若强行按实用需求复原,其体量大约是出土模型的两倍左右,与今日农村单排三眼柴火灶相当,但材质、工艺、装饰都会比明器简朴许多。(网络照片)</p> <p class="ql-block">龙首青铜灶的意义在于虽为中原农耕定居生活的器物,却在北方草原墓葬出土,实证了汉代中原文化北传及民族融合。是内蒙古地区迄今体量最大、级别最高的青铜灶随葬品。</p> <p class="ql-block">简言之,此灶是汉代技术输出、政治笼络、民族认同的三重载体,其价值不仅在于“灶”本身,更在于它把长城南北的农耕与游牧、生存与死亡、实用与礼制,熔铸成一件38公斤的青铜史诗。(网络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