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阁游记

老邢

<p class="ql-block">  8月3日上午,由儿子、儿媳自驾车带我和老伴从芝罘区前往蓬莱阁游览。中午时分到达后用过简单的午餐,略作歇息,便驱车前往景区。</p> <p class="ql-block">  蓬菜阁位于烟台市蓬莱区蓬莱水城景区内,地处丹崖山上。始建文于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历代屡加修葺,没有经过重建,至今仍保持北宋原貌。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世称“江北第一阁”。</p><p class="ql-block"> 由白云宫三清殿、吕祖殿、苏公祠、天后宫、龙王宫、蓬事阁主体建筑、弥陀寺等几组不同的祠庙殿堂、楼阁、亭坊组成的建筑体,统称为蓬莱阁。总占地面积328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960平方米。国家5A级景区,被誉为“人间仙境”。</p> <p class="ql-block">  到达景区外广场停好车后,融入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穿过振扬门步入了景区内。此时,园内的树木抵御着夏日的暑热,撑起茂密的枝叶,遮挡着午后的烈阳。树荫下游人缓缓而行,感受着些许的清爽。</p> <p class="ql-block">  前行在一条石板铺就的小径,雾气缭绕在脚下,仿佛步入仙境。两旁的灌木丛郁郁葱葱,偶尔有几只蝴蝶在花间翩翩起舞。几位游客缓步前行,脸上洋溢着轻松的笑容。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小路上,斑驳的光影仿佛在诉说着时光的故事。我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气,仿佛能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灵气与生机。</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一座传统的中国建筑映入眼帘。门前悬挂着红色灯笼,随风轻轻摇曳,仿佛在欢迎每一位到访的游客。门口的石狮子威武庄严,守护着这座古老的建筑。驻足门前,注视着门楣上“戚继光纪念馆”的金色大字,望着那飞檐翘角,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诗意的年代。 </p> <p class="ql-block">  走进这座装饰华丽而庄重的古建筑庭院,漫步在绿意蛊然的景致中,顿感神清气爽。</p> <p class="ql-block">  各展室的翔实史料、古迹文物,再现了民族英雄戚继光“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不追求个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  展窒中央悬挂着写有“彪炳千秋”的横幅,下方是一幅描绘民族英雄戚继光的壁画,人物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木质的柱子上刻满了文字,每一笔每一划都透露着历史的厚重。几位游客在壁画前驻足,低声讨论着壁画中的故事,我仿佛也置身其中,感受着那份历史的沉淀。</p> <p class="ql-block">  步出继念馆,一条宽阔的步行道展现在眼前。两旁绿树成荫,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地面上,斑驳的光影让人感到无比惬意。行人悠闲地散步,有的打着伞遮阳,有的在树下小憩。远处古朴的登瀛桥上弥漫着水雾,在阳光下如仙似幻。水城岸边的游客们在享受着这难得的宁静时光。沿着步行道缓步前行至桥上,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仙境画卷之中。</p> <p class="ql-block">  驻足在雾气缭绕的登赢桥上,仿佛听到了石栏杆在诉说着岁月的痕迹。此刻天空清朗,阳光西在小海的水面上,泛起粼粼波光。几艘快艇静静地停泊在岸边,郁郁䓤葱的树木中显露着一座古色古香的古建筑。眺望着丹崖山顶的蓬莱阁建筑群,给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感觉,心中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p> <p class="ql-block">  行至一座牌坊前,游客们纷纷驻足拍照,牌坊上悬挂着蓝色的牌匾,上面写着“人杰地灵”四个大字。阳光洒在牌坊上,显得格外庄重。游客们在牌坊前流连忘返,仿佛在感受这片土地的灵气与历史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  建于唐贞观年间(627一649年)的弥陀寺,为景区内唯一的佛门建筑,现存前殿、正殿、及东西耳房,供奉阿弥陀佛及关公等。门前石阶两侧各有一尊石狮子,威武庄严。背景中的树木与寺庙的牌匾相映成趣,显得格外宁静而古朴。</p> <p class="ql-block">  丹崖仙境牌坊为蓬莱阁的标志性建筑。坊额上镌有“丹崖仙境”四字,由董必武1964年题写,休现了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 在蓬莱有这样的说法,过了此牌坊就真正进入仙境了。过牌坊时男士要迈左脚,女士迈右脚,一步跨过去成为一步登仙。寓意着游客如此可以感受到神奇的仙境氛围。</p> <p class="ql-block">  一条石板山路蜿蜒穿过茂密的树林,路边的石狮子雕像仿佛在守护着这条幽静的小路,远处的拱形建筑在阳光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古朴。</p><p class="ql-block"> 我们随着游人缓步前行,一座传统的中国建筑映入眼帘,门楣上书“白云宫”三个白色大字。门洞上方有砖砌的拱形结构,两侧的绿色植物为这坐古老的建筑增添了几分生机,显得格外宁静而古朴。</p><p class="ql-block"> 白云宫是景区内的道教建筑,其历史可追溯到明万历年间,清顺治、道光时期重修,后毀于火灾。据传为七仙女下凡之地,于七仙女所居“蓬莱村”相关,民间认为跨出宫门即重返凡间。</p> <p class="ql-block">  一座传统的中式牌坊矗立在眼前,牌坊上写着“仲连祠”三个字,灰色的砖石与顶部的瓦片相映成趣。仲连祠原在三清殿北,今吕祖像亭址,祀战国时人鲁仲连。</p> <p class="ql-block">  前行至一进院落,一座传统的古戏楼筑矗立在正中处,飞檐翘角与石砌结构相映成趣。几位游客在戏楼前驻足拍照,其中一人推着婴儿车,显得格外温馨,背景中的树木为这片古朴的建筑增添了几分自然的气息。</p><p class="ql-block"> 古戏楼,庙宇式二层楼阁建筑,木石结构,坐南朝北,面对天后宫前殿,一层南北有门可通行;二层南半部为演员化妆与憩息处;北半都为戏台,四根石柱支撑垂帘容,北檐下悬“观止”匾额,两侧二柱镌刻楹联:“乐奏钧天潮夕声中渲岛屿,宫开碣石笙歌队里彻蓬瀛”。每年正月十六的天后宫庙会,人们都会在这载歌载舞为妈祖演戏。</p> <p class="ql-block">  驻足在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建的灵祥庙(天后宫)的正殿前。欣赏着出之清代书法家铁宝之手的“道德神仙”四个风格雄浑有力的大字,仿佛能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灵气与厚重的历史文化。此书法与铁宝手书的“蓬莱阁”主楼匾额同为蓬莱阁景区的重要文化符号。</p> <p class="ql-block">  几棵大树遮挡了部分天空,树叶茂密,显得生机勃勃。背景中可以看到一座传统的中国建筑,红色的屋顶在绿色的树叶中显得格外醒目。游客们在树下行走或停留,仿佛在享受这片宁静的环境。</p> <p class="ql-block">  行至丹崖山蓬来阁的西入口,一群游客正贴着石墙拾级而上,石墙上攀爬着绿色的植物,与游人们艳丽的夏装相映成趣。我站在石墙边,感受着海风拂面,仿佛能听到他们低声的欢笑。</p><p class="ql-block"> 不远处铺着石板的地面上矗立着2019年雕刻的“海天一色”褚红色刻石。一位游客在紫色遮阳伞下,正在为扶摸着石碑的闺蜜抓拍下这美好的瞬间。远眺海天一色,仙山缥缈。近观海面白帆竟驰,岸边崖壁陡峭、松树翠绿,构成一幅动静相宜的仙境画卷,令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  由清代书法家姚廷槐题写的“海天一色”的石碑,静静地矗立在蓬莱阁东入口处。“海天一色”石碑是景区内一处标志性景观,与䓝莱阁古建筑群共同构成“人间仙境〞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  避风亭位于蓬莱阁西侧,座南朝北,立于是崖绝壁之上,三面无窗,仅北面敝开。1513年由知府平泰主持修建,亭内嵌有25方石刻。其中有明代袁可立《观海市诗》、董其昌代书,温如玉刻石,谌称三绝。另有清代施由章、孔继沬手迹。</p> <p class="ql-block">  前行至蓬莱阁主阁面海处,熙攘的游客们面带喜悦,进出在各个景点间,或在拍照、或在交谈。我驻足欣赏着宏伟的主楼、碧海与蓝天,感受着这片土地的灵气与历史的厚重。</p><p class="ql-block"> 矗立在丹崖峭壁之上的蓬莱阁主阁,是中国四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北宋原貌的木结构楼阁。最初由登州府朱处约主持修建,后经明、清两代扩建成现存规模。以“八仙过海”传说和“海市蜃楼”奇观闻名于世。相传为八仙过海起点,是观测“海市蜃楼的最佳地之。</p> <p class="ql-block">  “寰海镜清”,是山东巡托浑布题写在蓬莱阁的刻石。字面意为“四海如镜般清澈平静”,既形容海疆安宁,也隐喻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的理想境界。</p> <p class="ql-block">“碧海清风”刻石,是清代书法家山东登州知府鲁其光所书。既描绘了蓬莱阁的仙风海韵,亦含对清廉刚正品格的颂扬,具有人文与自然的双重意境。</p> <p class="ql-block">  “海不扬波”是道光年间山东巡抚托浑布题写的石刻,寄寓了对万里海疆平安无事的深切期望。该刻石现存于蓬莱阁北墙外壁,与“碧海清风”“寰海镜清”两方刻石共同构成历史景观。</p><p class="ql-block"> 1895年1月18日,日军战舰炮击蓬莱城时,被一发哑弹贯穿“不”字,导致该字大半损毁。清代工匠用灰泥修补后,成为近代屈辱史的具象化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卧碑亭位于蓬莱阁东部,为轩亭建筑。亭内以有苏轼《海市诗》《书吴道子画后》横幅碑刻得名。亭内的卧碑,吸引了无数文人学者前来观赏品味。</p> <p class="ql-block">  “海市蜃楼皆幻影,忠臣孝子即神仙”石碑的刻字。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为蓬莱阁题的对联。</p> <p class="ql-block">  苏公祠位于卧碑亭东部,轩亭建筑,亭额为著名书法家舒同所书。建于北宋元符年,祠内有苏轼肖像刻石拓本,内外壁嵌历代刻石二十余方,其中内壁置有苏轼《海市诗》《望海》《观海》手迹和清代书法家翁方纲临《海市诗》楷书刻石。</p> <p class="ql-block">  宾日楼亦称望日楼,位于苏公祠东部。为八角十六柱双层砖木结构,楼阁式建筑。楼体八棱,南侧与吕祖殿连为一体;底层外侧明廊,楼内有木梯盘旋而上,二层周匝开圆窗八扇,眼界极阔,可观八面景致,纳八面来风,是观海上日出的地方,有“日出扶桑”之景。</p> <p class="ql-block">  普照楼又名灯楼,位于蓬莱阁东北角。楼体六棱,为三层砖木结构,占地25平方米,始建于1868年,1958年重修。与宾日楼、吕祖殿共同组成仙境蓬莱的特征性标志。</p> <p class="ql-block">  莲莱阁景区,古树参天,碑刻林立。每一株老树都仿佛是一位沉默的见证者,记录着岁月的更迭;每一块石碑都镌刻着一段动人的诗文,诉说着历史的故事。游人们仿佛穿越了时空,感受着古人的心境与情怀。</p><p class="ql-block"> 离开时分,再次驻足丹崖山巅,望着巍峨的楼阁,心中默念:愿仙境之美永存。远眺海天一色的人间仙境,心随浪动,思绪也随之飘远……</p><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29日草</p> <p class="ql-block">照片视频手机随拍于蓬莱阁景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