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龙河赋 原创 母焕胜 粤若桂北多胜,阳朔奇甲。漓江奔涌,挟雷霆以驰千里;遇龙逶迤,蕴温润而泽一方。其源出临桂之海眼,汇诸涧以成川;流经阳朔之沃野,纳百溪而焕彩。古名“安乐水”,寄黎庶康宁之愿;今称“遇龙河”,传仙凡邂逅之谣。或谓东海龙子,慕此间清绝,化形潜游,故得斯名;或云浣纱村姑,遇神虬赠珠,惠泽乡邻,因留佳话。千载流风,付与一川碧水;四时佳景,妆成百里画廊。 遇龙河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喀斯特地貌与田园风光完美融合的自然景观,以及保留完好的明清古桥群和历史文化遗迹。 遇龙桥 自然景观 遇龙河全长约43.5公里,水面宽38-61米,水深0.5-2米,常年水质清澈。其核心区域从遇龙桥至工农桥的15.36公里水程分布着28道堰坝,形成独特的梯田景观。两岸山峰清秀迤逦,竹林葱郁,稻田与菜地交错分布,呈现出一幅未经人工雕琢的山水画卷。 遇龙河的五大景点通常包括遇龙桥、富里桥、金龙桥、工农桥和水厄底。这些景点分布在遇龙河的不同河段,各有特色: 夫遇龙之妙,在其“秀”冠南天。若夫晨曦初露,雾锁寒江。远山如黛,浮青霭而含翠;近岸凝烟,笼竹树以添幽。渔舟横泊,簑翁垂纶于浅渚;鹭鸟斜飞,白羽点破乎澄波。及日升三竿,烟消雾散,则见碧水澄明,鉴影涵光。游鱼戏藻,可数鳞鬣之细;白云映水,如逐行舟之迟。两岸峰峦,皆若盆景:或如童子拜观音,仪态恭谨;或似雄狮饮碧泉,气势轩昂。穿岩之洞,中空若月,引天光入江,成“月洞含江”之景;骆驼之峰,昂首欲行,伴清流东去,传“驼峰映绿”之奇。至若暮霞满天,金波万顷,山衔落日,水漾余晖。渔歌唱晚,和牧笛之悠扬;归鸟投林,逐残阳之西匿。此际凭栏,顿忘尘俗之扰,唯觉心与景融,神随波远。 古桥文化 富里桥 境内现存仙桂桥(广西最古老石拱桥)、遇龙桥、富里桥等20余座明清古桥。其中仙桂桥建于宋宣和五年(1123年),采用罕见的并列砖法建造;富里桥的圆月造型和倒影效果被誉为“满月桥”,具有极高的建筑美学价值。 生态保护 作为漓江支流,遇龙河未受现代化污染,保留了完整的原始生态。河道两岸无现代化建筑,仅通过竹筏漂流和徒步等方式开放,确保了自然景观的完整性。 遇龙之韵,在其“静”沁心脾。别于漓江之舟楫如织,此河独守清幽。竹筏轻泛,无马达之喧嚣,唯见梢公持篙,点水拨波,欸乃一声,穿桥过堰。堰者,遇龙之特色也。青石板叠砌,成弧状横截河面,以蓄清流、利灌溉。水漫堰顶,如银练铺陈,垂珠溅玉,声若琴鸣。筏过堰时,轻泻而下,水花沾衣,凉意沁肤,旅人皆抚掌而乐。沿岸村落,依山傍水,白墙黛瓦,隐于竹荫。老榕盘根,荫蔽半街烟火;石碾静卧,见证数代沧桑。农妇浣衣于埠头,笑语落波;稚子嬉水于滩头,欢声逐浪。时有田埂蜿蜒,稻浪翻金,或见菜畦错落,蔬翠含露。耕牛缓步,踏碎水中云影;农夫荷锄,带回满袖清风。此等田园闲趣,非遇龙不能尽得,恍若桃源再现,令人流连忘返。 特写 遇龙之魂,在其“古”承文脉。溯其沿革,肇自秦汉,先民傍河而居,垦荒渔猎,开启文明之滥觞。魏晋以降,中原人士避乱南迁,带来先进技艺,沿河筑堰开渠,使荒丘变沃野。唐时,鉴真和尚东渡未果,曾驻锡河畔寿佛寺,弘法布道,遗泽至今。宋之周敦颐,知昭州时,常游此河,观鱼悟道,遂成《爱莲说》之雅韵。明清以降,商旅渐兴,遇龙河成为南北货物转运之要津,沿岸墟市林立,商号云集,“阳朔米”“遇龙茶”藉此河而声名远播。今存之富里桥,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石拱如虹,横跨河面,栏板刻兽,斑驳中见古意;旧县古村,为唐代归义县治所,残碑断垣,依稀可辨当年规制。更有摩崖石刻,或记治水之功,或题咏景之诗,笔力遒劲,见证岁月流转。 稻田 至若四时之景,各有其妙。春则烟雨朦胧,柳丝蘸绿,桃李争妍,河滨嫩草铺茵,时有燕剪碧波,莺啼翠柳,一派生机盎然。夏则浓荫蔽日,荷风送香,河水清凉,是为避暑佳处,夜宿河畔,听蛙鸣蝉唱,赏星月沉江,尘烦尽释。秋则天高气爽,层林尽染,稻穗金黄,河面上渔火点点,与疏星相映,恍若星河坠地。冬则霜轻雾薄,山容素净,水色更幽,偶有红梅缀枝,映雪怒放,平添几分清绝之韵。 予尝乘筏游于河上,见碧水悠悠,峰峦叠叠,感天地之钟秀,叹造化之神奇。夫山河之美,不仅在形胜,更在其与人文相融。遇龙河千百年间,滋养生民,孕育文脉,虽默默流淌,却承载着一方之记忆与情怀。今之遇龙,既葆原始之清淳,亦添时代之活力:生态保护日臻完善,文旅融合渐入佳境,八方游客慕名而来,皆赞其“小漓江”之秀,更爱其“真田园”之静。 噫吁嚱!世间胜景无数,唯遇龙河兼具山水之灵、田园之趣、历史之厚重。观其流,则知逝者如斯,不舍昼夜;赏其景,则悟心与物游,哀乐皆忘。谨作此赋,以记其美,以颂其魂,愿此一川碧水,万古长清,惠泽千秋。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