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同古城

来旭

<p class="ql-block">大同简介</p><p class="ql-block"> 大同市,古称云中、平城、云州,别称中国煤都。中国山西省下辖地级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晋冀蒙交界地区中心城市之一和重要的综合能源基地。大同市是区域重点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大同市地处华北地区、晋北大同盆地中心、晋冀蒙三省区交界、黄土高原东北,是全晋之屏障、北方之门户,且扼晋、冀、蒙之咽喉要道,北隔长城与内蒙古乌兰察布接壤,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北方锁钥”之称。</p><p class="ql-block"> 大同市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九大古都之一,曾是代国南都、北魏首都,辽、金、元初陪都,境内古迹众多,包括云冈石窟、大同古城、北岳恒山、大同长城、华严寺、善化寺、悬空寺、九龙壁等,是国家文物局支持建设的“博物馆之城”、中国首批13个较大的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重点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雕塑之都、中国刀削面之乡、中国十佳运动休闲城市、国际美食之都、中国黄花之都。</p> <p class="ql-block">中国大同</p> <p class="ql-block">和阳门</p> <p class="ql-block">《解放大同》雕塑</p> <p class="ql-block">登高望远古城</p> <p class="ql-block">鼓楼</p><p class="ql-block">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永泰街中段的明代楼阁式建筑,始建于1463-1464年(明朝天顺年间),为三层十字歇山顶过街楼阁,2019年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钟楼</p><p class="ql-block"> 位于大同古城区以西清远街街口中心的景点。与城东太平楼、城南鼓楼、城北魁星楼相应,该楼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旧钟楼毁于1951年,2015年启动复建。</p> <p class="ql-block">太平楼</p><p class="ql-block"> 太平楼位于大同古城区以东和阳街与太平街交会中心,与城北魁星楼、城南鼓楼、城西钟楼相应。该楼是大同古城内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其于上世纪三十年代被拆,2015年深秋与钟楼同步启动复建,2017年完工。</p><p class="ql-block"> 太平楼,明代三层三檐木构阁楼,象征大同安宁,历经修缮复建,现为和阳街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魁星楼</p><p class="ql-block">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武定街,始建于明代,2012年复建后免费开放。其西邻五龙壁,东邻玄真观,与城东太平楼、城南鼓楼、城西钟楼相呼应,现为魁星文化博物馆和古城新地标,楼内陈列魁星像及科举文物。</p><p class="ql-block"> 该楼由知县陈不伐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主持兴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知县虔礼宝等人重修。复建工程依据《大同市古城保护条例》(2000年),采用明三暗二盔顶楼阁式建筑样式,平面呈正八边形,底层十字穿心通街。</p> <p class="ql-block">大同东城门</p> <p class="ql-block">南城门</p> <p class="ql-block">西城门</p> <p class="ql-block">北城门</p> <p class="ql-block">大同龙壁</p><p class="ql-block"> 大同龙壁是山西省大同市特有的古代照壁建筑群,现存九座龙壁,包括一龙壁四座、三龙壁一座、五龙壁三座及九龙壁一座,多为明清时期王府、庙宇门前的装饰性屏障,采用琉璃或砖雕工艺塑造龙纹图案。其中明代代王府九龙壁建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长45.5米,以426块琉璃构件拼砌九条高浮雕巨龙,并设倒影池形成独特景观,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琉璃龙壁。龙壁建筑群始建年代覆盖辽代至明清。观音堂三龙壁保留明代双面琉璃工艺,兴国寺五龙壁与县文庙砖雕五龙壁分别体现琉璃、砖雕技艺。代王府毁于清初战火后,九龙壁因独立结构得以保存。现存一龙壁多嵌于文庙两侧作八字墙,部分五龙壁经迁移保护现存放于善化寺等地。</p> <p class="ql-block">九龙形态与布局</p><p class="ql-block">大同九龙壁的九条巨龙由426块七彩琉璃构件拼砌而成,全长45.5米,高8米。九龙的布局与形态如下:</p><p class="ql-block">‌主龙(正黄色)‌:位于壁面正中,龙头朝前,龙尾摆动,象征帝王权威,是九龙的核心。‌‌</p><p class="ql-block">‌两侧对称龙群‌:</p><p class="ql-block">紧邻主龙的两条为米黄色降龙,头部朝左,身体相背;</p><p class="ql-block">次外层为两条棕黄色升龙,首尾朝左前方;</p><p class="ql-block">最外侧为两条紫色降龙和两条棕黄色升龙,头部或尾部相背,形成四组“二龙戏珠”画面。‌‌</p><p class="ql-block">‌细节特征‌:龙身采用高浮雕工艺,间隙填充山石、水草、云纹,壁顶为仿木庑殿结构,檐角饰脊兽,整体气势磅礴。‌‌</p><p class="ql-block">九龙壁的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九五之尊”‌:九龙数量暗合《易经》中“九五飞龙在天”的帝王象征,体现封建等级制度。‌‌</p><p class="ql-block">‌颜色寓意‌:正黄色主龙代表皇权,其余龙以蓝、绿、紫等色区分,形成视觉对称,强化和谐统一的理念。‌‌</p><p class="ql-block">‌文化内涵‌:龙纹融合蛇身、鹿角、鹰爪等元素,象征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认同。‌‌</p> <p class="ql-block">善化寺中的五龙壁</p> <p class="ql-block">古城四牌楼</p><p class="ql-block"> 四牌楼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旧城中心,由四个相连的牌坊组成的建筑。四牌楼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当时大将军徐达受命修筑大同城,为壮军威、颂功德,在城中心修筑了这座建筑。</p><p class="ql-block"> 建筑为木构,四个牌坊分别面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牌坊均有三个门,即正中的正门和两边的旁门。牌坊高三丈余,正门上有五朵斗拱,旁门上各有四朵斗拱,顶为悬山顶,覆瓦。每个牌坊都有四根通天柱,均为朱红色,顶上覆黄色琉璃。正门的枋额上有清代大同书法家王德馨书写的街名,“和阳街”、“清远街”、“武定街”、“永泰街”,均为黄底黑字,欧体。</p> <p class="ql-block">代王府</p><p class="ql-block"> 代王府为明代九大塞王之一代王朱桂的藩王府邸。朱桂是朱元璋第十三子,母郭惠妃,5岁封豫王,1391年改封代王,次年就藩大同。其正妃为中山王徐达之女,家族背景显赫,使代王府兼具政治与军事功能,成为明初北方边防体系的重要支点。王府原址为辽金西京国子监,明末毁于战火,仅存九龙壁;2013年启动复建,2016年部分开放,2024年被评为AA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大同善化寺</p><p class="ql-block"> 善化寺,俗称南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南寺街6号。据庙碑记载:始建于唐开元年间,称开元寺。五代后晋更名大普恩寺。金代圆满和尚主持重修重建。正统十年(1445年)明英宗赐名善化寺,一直沿用至今。善化寺坐北朝南,南北长209米,东西宽251.4,占地面积52543平方米。寺院中轴线布列天王殿(山门)、三圣殿和大雄宝殿,东侧有东配殿、东垛殿,西侧有西配殿、普贤阁及西垛殿。除天王殿(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和普贤阁为辽金建筑外,其余两侧配殿和钟鼓楼为明清时期建筑。寺内保存金代塑像34尊,清代壁画190平方米。明代塑像9尊,金碑2通,明清重修碑3通。善化寺体现出唐宋、辽金时期建筑的演变和发展,反应出了中国古代建筑承唐启宋的这一重大过渡与转变。1961年3月,善化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理位置‌: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南寺街6号,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5.25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创建时间‌:唐开元年间(713—741年),初名开元寺,五代后晋改称大普恩寺,金代重建,明正统十年(1445年)定名善化寺。‌‌</p><p class="ql-block">‌建筑风格‌:主体建筑为辽金遗构,包括天王殿(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及普贤阁,配殿为明清增建,整体布局体现唐宋至辽金的建筑演变。‌‌</p><p class="ql-block">‌金代重建‌:金天会六年(1128年)至皇统三年(1143年),圆满和尚主持重修,形成现存规模。‌‌</p><p class="ql-block">‌明代更名‌:明英宗赐名“善化寺”,并作为官吏习仪场所。‌‌</p><p class="ql-block">1961年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现为大同市古建筑文物保管所驻地。‌‌</p><p class="ql-block">‌宗教地位‌:曾为密宗道场,大雄宝殿供奉五方佛及二十四诸天金代塑像,三圣殿存“华严三圣”像。‌‌</p><p class="ql-block">‌艺术价值‌:金代塑像造型生动,服饰、神态兼具生活气息与宗教庄严;清代壁画190平方米,内容为佛经故事。‌‌‌建筑成就‌:大雄宝殿为辽代遗构,单檐五脊顶,减柱法运用精湛,斗拱结构被誉为“伟大之斗拱”。‌‌</p> <p class="ql-block">善化寺全景</p> <p class="ql-block">‌山西华严寺‌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辽金寺庙建筑群,始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以佛教经典《华严经》命名,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严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占地面积6.6万平方米,坐西朝东的布局体现了契丹族崇日习俗。现存主体建筑为辽金时期遗存,包含30余座单体建筑,分为上寺(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和下寺(以薄伽教藏殿为核心)。其历史沿革可分为三阶段:‌辽代奠基‌:1038年始建薄伽教藏殿,1062年扩建为皇家宗庙,兼具藏经与供奉辽帝石像功能。‌‌‌金代重建‌:1140年重建大雄宝殿,保留辽代建筑规制,形成现存最大辽金佛殿(面阔九间,面积1559平方米)。‌‌明万历年间分为上下两寺,清代多次修复,2008年恢复辽金整体格局。‌‌</p><p class="ql-block">‌薄伽教藏殿‌:辽代原构,殿内保存31尊辽代彩塑,其中“合掌露齿菩萨”突破宗教造像范式,被赞为“东方维纳斯”。环绕殿壁的38间楼阁式藏经柜与五间天宫楼阁,被梁思成称为“海内孤品”。‌‌</p><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金代重建,殿顶4.5米高琉璃鸱吻为辽代遗存,殿内明代五方佛彩塑与876平方米清代壁画展现多元艺术融合。‌‌</p><p class="ql-block">‌华严宝塔‌:43米高的纯木榫卯结构方塔,塔下千佛地宫由100吨纯铜打造,供奉高僧舍利。‌‌</p> <p class="ql-block">宝塔地宫铜铸宝物</p> <p class="ql-block">‌清真大寺</p><p class="ql-block"> 大同清真大寺‌是中国最早的伊斯兰教寺院之一,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清远街九楼巷,始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年),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融合中国古典木构与阿拉伯装饰风格,2019年被列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大同市平城区清远街九楼巷19号,毗邻吕祖庙、鼓楼等历史建筑。‌‌</p><p class="ql-block">‌始建年代‌:唐贞观二年(628年),寺内乾隆七年(1742年)《敕建清真寺碑》记载为唐代创建,比北京东四清真寺早670年。‌‌</p><p class="ql-block">‌建筑风格‌:三进院落布局,南北长95.5米,东西宽111米,占地面积约1.06万至1.33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包括卷棚式抱厦、歇山顶大殿、穹隆顶礼拜殿等,融合中国传统木构与阿拉伯壁龛、穹形门等元素。‌‌</p><p class="ql-block">历史与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明清两代多次重修,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1981年列为市级文保单位,2019年升格为省级文保单位。‌‌</p><p class="ql-block">‌独特文物‌:寺内明嘉靖丙午(1546年)陨石碑刻为全国唯一刻在陨石上的阿汉文碑刻,另有康熙圣谕牌、《古兰经》手抄本等珍贵典籍。‌‌</p><p class="ql-block">‌文化地位‌:我国唯一在《二十四史》中有载的清真寺,见证了大同民族融合与伊斯兰文化传播。‌‌</p> <p class="ql-block">大同法华寺</p><p class="ql-block"> 法华寺始建于元末明初,因塔内供奉《法华经》得名,明清时期多次损毁,现存建筑主要为2008年修复重建,但留存元代法华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寺院作为元代汉藏佛教文化交流的见证,现为大同古城内重要宗教场所。‌‌</p><p class="ql-block">大同唯一覆钵式琉璃喇嘛塔,高18米,白色塔身搭配黄、绿、紫三色琉璃装饰,塔座为八角须弥座,西侧设券洞台阶。‌‌</p><p class="ql-block">塔内藏有元代《法华经》,塔身砖雕“不生不灭、万方是庇”等楷书经文。‌‌</p><p class="ql-block">‌寺院布局‌:四进院落沿中轴线分布,含琉璃牌坊、天王殿、三士殿、大雄宝殿等建筑,钟鼓楼采用蒙古包式圆形设计。‌‌</p><p class="ql-block">山门琉璃牌坊复刻北京北海小西天样式,以红、黄、绿三色琉璃浮雕云龙图案闻名。‌‌</p><p class="ql-block">文化艺术价值,《华严经》塔‌:</p><p class="ql-block">2025年吉尼斯认证的“文字画作品”,以589,601字蝇头小楷构成楼阁式宝塔,融合书法、绘画与雕塑艺术,现存于大雄宝殿。‌‌</p><p class="ql-block">‌壁画与塑像‌:大雄宝殿水陆壁画涵盖儒释道人物,悬塑佛像背光采用石绿、深蓝色彩增强立体感。‌‌</p><p class="ql-block">三士殿供奉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东西壁绘八大菩萨与十方佛。‌‌</p> <p class="ql-block">古城老字号饭庄很多,美食也很多!但最为有名的是《凤临阁》,老佛爷逃难路过大同时曾在这里品尝美食。</p><p class="ql-block"> 凤临阁酒楼始创于明朝正德年间,因明代1518年“游龙戏凤”的故事和清朝“百花烧麦”的佳话而闻名于世,是历代名人雅士云集、美食家乐聚的地方。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凤临阁的发展绵延不息,以其悠久历史、深厚积淀、传奇故事,成为拥有灿烂文化的名城大同的文化品牌之一。‌凤临阁‌是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具有近500年历史的餐饮名店,始创于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年)。</p><p class="ql-block">凤临阁原名“久盛楼”,因明正德皇帝与老板娘李凤姐的“游龙戏凤”爱情故事得名,后获御赐匾额更名。清代慈禧西逃时曾钦点其“百花烧麦”为御膳,并题字“凤临烧麦”,使其成为“天下第一笼”的代名词。‌‌</p><p class="ql-block">‌仿古建筑群‌:主楼面积6000平方米,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内部曲栏回廊融合云冈石窟、悬空寺等大同元素,耗资4亿重建,被誉为“古建天花板”。‌‌2‌‌3</p><p class="ql-block">‌奢华细节‌:中央大厅悬挂“云中八景”木雕,藻井采用金箔饰面,并设有中国最大青田玉玺(重1000公斤)。‌‌</p><p class="ql-block">招牌美食与文化</p><p class="ql-block">‌百花烧麦‌:九种肉馅配不同花形,皮薄馅鲜,慈禧御封“天下第一笼”。‌‌</p><p class="ql-block">‌凤趴窝‌(金凤卧雪):整鸡配鹌鹑蛋,曾获慈禧赞赏。‌‌</p><p class="ql-block">其他特色:羊杂锅、莜面窝窝等晋菜。</p> <p class="ql-block">饭店内装饰</p> <p class="ql-block">最有名的两道菜《百花烧买》</p> <p class="ql-block">《凤趴窝》</p> <p class="ql-block">百花烧买</p> <p class="ql-block">羊杂汤</p> <p class="ql-block">鲜黄花菜炒肉</p> <p class="ql-block">油泼沙忽攸面</p> <p class="ql-block">大同刀削面</p> <p class="ql-block">古城内表演不少(多是中老年人)</p> <p class="ql-block">大同古城之夜</p> <p class="ql-block"> 留言</p><p class="ql-block"> 大同古城是个旅行勝地、美食勝地、文创勝地。</p><p class="ql-block"> 大同原市长耿彦波执政五年,转换观念,大力改革创新,使资源性城市,转变为旅游性城市。</p><p class="ql-block"> 耿彦波市长在当地平民百姓心中,他是个好市长!执政五年,大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造福了一方。</p><p class="ql-block"> 耿市长在当地的口碑不是一般好,而是非常好!</p><p class="ql-block"> 还未去过大同的人们,抽空去看看吧!</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