揽地瓜

爱兰

<p class="ql-block">文字:原创</p><p class="ql-block">图片:自拍、网络(致谢)</p> <p class="ql-block">小香薯,名字好听,可爱灵巧惹人爱,儿媳网上买。老伴说这么小,好吃吗?像以前揽的地瓜。我也心生疑虑,今早洗净上锅蒸,还真好吃,香甜软糯,一下吃了好几块。</p> <p class="ql-block">此刻想起小时候揽地瓜。“揽地瓜”大家不懂什么意思吧,家乡方言,秋天地瓜成熟,生产队收获地瓜后,孩子们就会去田间,再次翻刨,寻找遗漏的地瓜。记得学校放秋假,小伙伴们经常扛着镢头,挎着篮子,高高兴兴去揽地瓜,看到邻居小伙伴们满载而归,羡慕极了,甚感新奇,也想尝试一下。</p><p class="ql-block">还真是个体力活,使出全身力气,累得满头大汗,刨半天也未发现红薯,有点垂头丧气。有经验的小伙伴告知,不要傻傻地刨,要勘察地形,选好方位,未刨的地边,有地瓜秧的地方,拽拽瓜秧,顺根寻瓜,锲而不舍,真灵,在小伙伴们的指导帮助下,还真揽到了好多地瓜,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如获至宝,别提有多高兴了。吃着自己揽的地瓜,格外香甜。</p><p class="ql-block">揽地瓜,一代人的记忆。现在的孩子都不知是啥事了。真应该让孩子们走出课堂,来到广阔的田野,尝试劳动的艰辛与乐趣,学习书本上没有的知识。</p> <p class="ql-block">红薯还有着传奇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地瓜,是番薯的别名,又称“红薯”“甘薯”,原产于美洲,是由中国红薯之父陈振龙引入中国。</p><p class="ql-block">中国红薯之父陈振龙,自幼吟读诗书,年未二十即中秀才,后厌倦科举,弃儒经商,跨国贸易,在菲律宾接触到了西班牙人种植的甘薯,耐旱易活,生熟可食。1593年,陈振龙不顾当地西班牙殖民政府的禁令,将薯藤绞入吸水绳中(另有“编入藤蓝”“封装于竹筒中”等说法),藏匿于船中,不辞劳苦,夜以继日,将薯种带回故乡,试种,推广,大获丰收,古籍记载,荒年时“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p> <p class="ql-block">乾隆四十一年皇帝下诏书:“推栽番薯,以为救荒之备”,从此中国大地番薯成为人民的主粮作物之一。清道光年间,福州人在乌石山建“先薯亭”以纪念这一成功的引进,陈振龙从“外番”引进“番薯”,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的“甘薯之父”。</p> <p class="ql-block">如今,吃腻了大鱼大肉的人们,又喜欢吃地瓜了,但与那个年代的喜欢不可同日而语,为充饥填饱肚子与追求绿色健康饮食,吃起来真不是一个味道,也不是一样的心境。</p> <p class="ql-block">忆起儿时揽地瓜,岁月悠悠情未了。</p><p class="ql-block">童真童趣童心在,童趣永存心不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