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备、教、学、评”教学体系,建设理想课堂

向美而行

<p class="ql-block">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教研体系的建立,为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奠定基础性、发展性保障。我们教育人一定要树立教研强则教师强,教师强则课堂质量强,教学质量强则学校兴的坚定信念。所以说,抓教学就要从抓教研开始。</p> 一、研究并精心制定学校教学教研工作计划,形成系统性,延续性可操作的教研活动安排表。 <p class="ql-block">  教研活动计划是教研工作开展的施工图,反映着学校管理层对教学、教研工作的理解,是一学期工作的起点和导图,决定着一学期教研工作的高度和质量。所以说,制定工作计划,拟定教研活动安排表应该是学校管理层,学期初校长办公会议中的重点思考与设计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p> 二、抓住“备课与课堂”两个场域,做实深度教研工作。 <p class="ql-block">  集体备课是最廉价的教师培训,是最直接的专业成长。“教”多了,“学”便少了。备课才是走进“学为中心”理想课堂的钥匙,也是解决所有备课问题的通用药方。</p><p class="ql-block"> 集体备课要发挥“校长教学管理领导力、策划力,集体备课组长执行力与全体教师校本教研力”的整合联动力,让集体备课不再孤单不再乏力,持续生发新动能。</p><p class="ql-block"> 要全面夯实校本教研的基础,发挥骨干教师、种子课型对课堂变草的引领作用,让集体备课出发有方向、有归宿。</p><p class="ql-block"> 集体备课要备课与课堂双推进,管线抓点:管一条主线——课程标准统领教学全过程;抓点重五环节——主备初案、质疑形成讨论点、互动研讨、形成共案、集备还课。重心落在备课文化培育,备课行为转变,教师专业成长,“学为中心”师生学习共同体建设。</p><p class="ql-block"> 备课教研是学校校本教研工作的起点,中心,重心。要让集体备课达到“熟悉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单元主题、课时目标,优化教学设计,共享教学智慧,提升教学能力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培育良性教研文化”的目的。</p><p class="ql-block"> 集体备课中充分发挥学校教学教研团队管理者的策划力,组织力;中层教导主任、备课组长的思考力,执行力;课堂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学习力,生长力。</p><p class="ql-block"> 真正让集体备课蓄力,在课堂发力,基本解决一线教师的备课效率不高,花费时间零碎过多的问题;课堂呈现验证集体备课成效,改变课堂样态是集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终实现把提高教学质量的功夫落在课堂上,作业负担管理关在学校内……,向“学为中心”的理想课堂接近,接近,再接近……</p><p class="ql-block"> 集体备课要依据课程标准定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目标定学习任务,依据学习任务定教学设计。要抓住三个重点:主备人初备案是基础,决定着集体备课的起点和高度。集备研讨是中心环节,要围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优化教学设计,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构建学为中心的理想课堂”开展研讨。形成优质的教学设计是集体备课的重心,要指向课堂导学案的形成,为上课提供行动方案。优化教学设计,做到教学目标任务化,任务问题化,知识结构化,问题情境化的策略转化。</p><p class="ql-block"> </p> 三、 从“教为中心——集体学习师生共同体——学为中心”的课堂三级样态致力于变革教学方式,追求理想课堂。 <p class="ql-block">  要把学情、学习、学习活动、教学行为、“学为中心”的课堂作为主要议题深入研究并转化为课堂教学设计能力。</p><p class="ql-block"> “教为中心”课堂的主要工具为教案、课件和练习册等,而 “学为中心”的工具主要为助学案、学习单、课件、学习资源、交互工具等。从学习方式来看,“教为中心”是教师主动、学生被动,教师一讲到底、一问一答;而 “学为中心”是教师驱动、学生主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公共发表。</p><p class="ql-block"> 指向学生的学。导学设计包括学习习惯培养,学习工具的熟练使用,学习单的合理拟定,小组学习的科学构建,学生“动”——看、听、思、疑、问、讲、说、读、辩、演、做、画、写、练、理……等学习行为设计、安排、调控……</p><p class="ql-block"> 以问题为导向,向深度教研和经历真实的师生集体学习课堂转变,由“教为中心”转向“学为中心”,教师能够正确处理教与学“多与少”的关系,强化自身在课堂“引、挨、推、退、等”的让位学的意识,变革教学方式,让学生真实学习充盈起来。</p><p class="ql-block"> 总之,让集体备课、校本教研、课堂呈现和教学评价“四轮驱动”,推动教学系统工程力度不减,提质增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