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简介)</p><p class="ql-block"> 今天要参观的是世界五大宫之首、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木质结构建筑群——北京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由明成祖朱棣在1406年下令建造,木工蒯( kuai )祥主持设计施工。工程动员近百万人,建筑材料取自全国各地,前后历时14年才宣告完工。建成后,共有明清24位皇帝在这里登基称帝。</p><p class="ql-block"> 故宫在过去被俗称为"紫禁城"。在古代的天象观测中人们发现,天空之中有颗星的位置始终位于正中央,它就是紫微星,也就是北极星。当时人们认为紫微星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封建社会皇帝自称天子,他所居住的宫殿也应当叫做紫微宫。另一方面,过去皇宫对于寻常老百姓来说是绝对的禁地。于是紫微和禁地两种含义结合到一起,就有了紫禁城这个名字。</p><p class="ql-block"> 从1420年建成至今的漫长历史进程中,紫禁城都直接见证着整个中华民族的辉煌与落魄。明清两朝,大到兵连祸结,小到后宫争斗都在这里一一上演。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后,中国华北战区受降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新中国成立后,数次大阅</p><p class="ql-block">兵、群众花车游行就从故宫南边的天安门前走过,无数中国人都把逛一逛故宫紫禁城当做毕生的愿望。</p><p class="ql-block"> 今天来到故宫,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整体布局。故宫大体呈长方形,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外面有宽52米的护城河和高10米的城墙。城墙之内的建筑群分南部的外朝和北部的内廷两部分。外朝在过去是举行盛大典礼的地方,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主轴,两侧有文华殿、武英殿两组建筑。内廷在过去是皇帝、皇后妃嫔们居住休息、抚养子女的地方,以"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轴,两侧排列着过去妃嫔们居住的东、西六宫。内廷后面是御花园。</p><p class="ql-block"> 另外来到故宫,我们会发现建筑大多是红黄两种颜色。在封建社会,黄色也是金色,代表的是万物之本的土地,同时也象征着皇权至高无上。而红色即代表着喜庆祥和,又在五行中代表火,中国人认为五行相生,火生土,所以在红色的宫墙上面盖上了黄色的屋顶琉璃瓦,寓意的是:滋生、滋长,兴旺发达。</p></h5> 北京之夏,天高云淡,我们随着人流,自天安门入,过端门,眼前赫然一片朱红宫墙,金黄琉璃瓦在日光下灼灼耀目,这便是故宫了。 <h5> 午门前,人头攒动,中外游人杂沓。那门楼高耸,气象森严,想当年不知多少官员在此战兢匍匐,又有多少仪仗自此而出,威仪赫赫。如今却是游人如鲫,相机闪光灯此起彼伏,将昔日的肃穆冲淡了几分。</h5><h5> 进得宫内,但见殿宇嵯峨,庭院深深。太和殿雄踞中央,汉白玉基座托起巍峨建筑,重檐庑殿顶直指苍穹。我立在丹陛之下,仰观那“建极绥猷”的匾额,不免想起帝王“奉天承运”的旧话,然而如今殿内空荡,仅存一把雕龙宝座,寂寞地诉说着过往的辉煌。</h5> <h5></h5><h5> 游人们多挤在正殿前拍照,我却喜向偏殿僻处行去。向东穿过景运门,便到了宁寿宫区。这里游人稀少,忽然清静起来。红墙夹道,青砖铺地,阳光斜射,将树影拉得老长。有一二麻雀在檐下跳跃啁啾,竟不怕人,想必是见惯了来往过客。</h5><h5> 在珍宝馆内,见一顶凤冠,以金丝为胎,点翠为饰,缀以珍珠宝石,极尽工巧。然而细看之下,那翠羽已有些褪色,金丝亦见黯淡,华美中透着沧桑。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昔日戴此冠者,而今安在哉?不过是一段故事,供后人唏嘘罢了。</h5> <h5><p class="ql-block"></p> 至御花园,古柏参天,奇石罗列。有夫妇携幼子在此嬉戏,小儿蹒跚学步,笑声清脆,与这六百年的园子竟无半点隔阂。时间在此处仿佛折叠了起来,今人古人,共享这一片绿荫。<br></h5> <h5> 出神武门,回望紫禁城,落日余晖为宫墙镀上一层金边。这座城见证了二十四位皇帝的兴衰,如今不再是禁地,而是人人可来的博物院。皇权终将消散,而百姓的日常生活,游人的惊叹与好奇,却永远鲜活。 历史不过是一场又一场的烟云,而人间烟火,始终是最动人的风景。</h5> <h5>故宫13处必打卡处,依次为:<br>1、午门<br> 现在看到的这座雄伟壮观的城门叫做午门,它是故宫南门,也是正门。在过去人们用来记录时间和方位的"十二地支"中,"子"是正北,"午"是正南,所以故宫的南门就被命名为了"午门"。<br> 午门整座建筑高低错落,左右呼应,就像展翅的凤凰,其实它代表的是朱雀,和故宫其他三道大门分别寓意中国传统四大神兽当中的: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br> 说起午门,所有人都知道这么一句话:"推出午门斩首"。但其实,午门作为皇帝家的大门不用用来斩首示众。这里在过去是皇帝颁发诏书的地方,有重大典礼及重要节日,也都要在这里摆上仪仗,体现皇帝威严。不过,历史上确实有一项刑罚是在午门外举行的,叫做廷杖。明朝的时候,要是有人在朝堂上顶撞了皇帝,就会被拉到午门广场打屁股,称为廷杖。明朝正德十六年,明世宗朱厚熄因为皇统问题与大臣之间爆发了有名的"大礼仪之争",上百位大臣联名上折子"炮轰"皇帝,最终触怒了天威,被拉倒午门外廷杖,十几位大臣被当场打死。这样的事情发生的多了,午门就有了"午门斩首"这样的流言蜚语。其实,过去真正斩首的地方在北京的菜市口一带。</h5><h5> 另外,我们从正面看,午门只有三个门洞,不过在它的两侧城台下还有两座掖门,这两座门洞分别向东、向西延伸,再向北拐,从城台北面出去。因此从午门的背面看,就有五个门洞了,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明三暗五"。明清时期,午门中央的正门专供皇帝出入,三品以上文武百官走左门,宗室王公走右门,三品以下官员只能按"文东武西"的制度从左右掖门进出,不过也有例外:清代科举考试的状元、榜眼、探花在发黄榜当天可以从正门出宫一次,以示奖励。皇帝大婚当天,迎娶的皇后也可以从正门进宫,不过一生仅此一次。<br> 最后要说的一点是,从午门前方看,它的大门是方形的,但是待会您走过午门再回头看,会发现它的门洞却又变成了圆形的,这其实代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圆方"的观念,寓意走进午门,就走进了天子居住的宫殿。</h5> <h5>2、内金水桥<br> 走进午门,一条小河诞曲折的出现在我们面前,它发源于北京西北郊的玉泉山。在中国传统的五行学说当中,西方属金,北方属水,所以这条河叫做金水河。金水河上有一组五座并列的单孔拱券式汉白玉石桥叫做内金水桥,和天安门外的外金水桥相对应。如果从天空俯瞰,我们会发现内金水河的形状就像一张巨型的弯弓,而内金水桥就像五支箭头,正蓄势待发,对外拱卫着整个紫禁城。<br> 古代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内金水桥的五座桥中,正中一座是御路桥,只有皇帝可以走。往外东西两侧是王公桥,一般由王室宗亲走,再外侧的两座桥叫做品级桥,三品以上的官员,文官走东边,武官走西边。在这里,有的朋友可能会问:那以前三品以下进宫走哪?对不起,金水桥您走不了,只能从两边绕着走。<br></h5> <h5>3、太和殿广场<br> 进入太和门就是三万平米的太和殿广场,这里是明清两朝举行最高级别仪式和大典的地方。整个广场铺满了无数的条石和地砖,但您注意到没有,在广场的东西两侧,各有一排"排列规则"的白色方砖十分显眼。这些白色砖石叫做仪仗墩,过去每当紫禁城内举行大朝礼的时候,这些仪仗墩所在的位置,就是仪仗队所站立的位置,文武官员也要按照仪仗墩,整齐划一的下跪或者站立,以显示庄重威严。<br> 另外,太和殿广场上为什么没有种花,没有种树呢?有人猜测说是为了防止有刺客挖地洞进来刺杀皇帝。其实在过去,紫禁城守卫森严,不会有人会想到把地洞挖到平坦开阔的广场上。整个广场无花无树的主要目的:一是为了显示皇家的威严,二是能起到震慑的作用。<br> 虽然无花无树,但是太和殿广场上有不少金色大缸,这些缸是用来存水的,北京的冬天干燥,加上故宫是木制结构,很容易起火,大缸灌满水就可以在发生火灾时,立即发生作用。在大缸底下,还有一块空心的石头基座,寒冷的冬天来临时,在基座下面用柴火加热,这样水缸里的水就不至于结冰。<br> 另外,太和殿广场还是一个重要历史时刻的见证。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十四年抗战全面胜利,当时华北区的受降仪式就是在这座广场上举行的。那一天是10月10日,北京二十万市民聚集在太和殿广场、午门外、天安门外,和古老的北京城一起见证了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h5> <h5>4、太和殿<br> 我们现在来到的太和殿就是民间俗称的"金銮( luan )殿",它是紫禁城等级最高的木结构建筑是明清时期中国的最高权力中心,过去凡是皇帝登基、皇帝大婚、皇后任命、御前出等国家最盛大仪式都在这里举行。太和殿最早叫做奉天殿,意思是皇权受命于天。顺治皇帝入主紫禁城第二年,更名为太和殿,意思是宇宙间的一切关系都得到调和。大殿面阔11间,长64.2米,高35米,下面三层汉白玉石阶,屋顶叫做重檐庑( wu )殿顶,装饰的彩画叫做金龙和玺( xi )彩画,屋檐的走兽有10只,这些都是明清时期整个中国所有建筑中的最高形制。<br> 我们现在看向太和殿内部,殿内高悬的匾额上的文字是:"建极绥猷( suiyou )",由乾隆皇帝亲笔书写,意思是说天子要上承天意,建立中正之道,下顺民心,使百姓各得其所。匾额下方是皇帝的龙椅,上面有十三条金龙盘绕,明清皇帝登基称帝就是坐在这把龙椅上接受百官的朝拜。龙椅两侧,共有六根使用特殊工艺、雕刻着金色蟠龙的柱子,柱字上贴的金箔采用深浅两种颜色。除了盘龙金柱外,殿内还有承重柱66根,一共72根。这些柱子明代使用的是金丝楠木制作,取材自云贵川深山老林;清代使用松木,取材自东北三省深山之中。太和殿地面金砖铺地,共铺了二尺见方的大金砖4718块。这些金砖并不是黄金,而是用苏州阳澄湖底的湿泥,经过29道工序制作而成,每块砖工期长达八个月。这种金砖表面淡黑油润、不涩不滑,经几百年摩擦,仍然光亮如新。<br> 太和殿是中国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1908年,只有四岁的爱新觉罗·溥仪在太和殿登基,他的父亲﹣﹣醇亲王载沣( feng )跪在龙椅下面扶着他,可溥仪却哭喊着说:"我不在这儿,我要回家。"载沣无奈,用了一个小玩具才把溥仪哄好。登基仪式结束以后,文武百官窃窃私语说这不是个好兆头。果然三年以后,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帝制。</h5><h5> 溥仪之后,还有一个人想在太和殿登基当皇帝,他叫袁世凯。1915年,袁世凯为了满足自己的皇帝美梦,宣布在北京复辟 fu bi 帝制。登基之前,袁世凯专程来太和殿查看,当他看到龙纹宝座之上的蟠龙藻井的时候,心里犯了嘀咕。原来,太和殿屋顶的蟠龙藻井当中,蟠龙嘴里衔着一块巨大的轩辕镜。据说轩辕镜是老祖"轩辕皇帝"制造的,可以分辨真假天子。如果有冒牌货皇帝坐在龙椅上,轩辕镜就会自动启动机关,上百斤的铜球就会掉落下来,把假皇帝砸成肉泥!袁世凯当时左看右看,担心真被轩辕镜砸死。于是让人把殿中平台连同龙椅向后整体移了三米,错开轩辕宝镜。后来袁世凯又花了40万大洋做了一张西式真皮沙发,替代龙,椅。尽管做了这么两个小动作,但他还是心虚,前思后想,还是把登基仪式改在了别的地方。所以现在太和殿中的平台和龙椅宝座,仍然是向后移了三米摆放的。</h5> <h5>5、中和殿<br> 中和殿是前朝三大殿中位居中间的一座,高19米,平面正方形,四面出廊、四面开窗,屋顶形式叫做单檐四角攒 cuan 尖顶,殿顶上.的金球如同一颗火球。据说这颗金球与午门上的4处圆球金顶、还有后面交泰殿上的1处圆球金顶,以及位于钦安殿上的1尊宝瓶七点相连,共同组成了紫禁城中的北斗七星。<br> 中和殿里面正中高挂的匾额是乾隆皇帝写的"允执厥( jue )中",意思是言谈举止讲求诚信,保持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这也与中和殿的名字相呼应。<br> "中和"两个字来自《礼记.中庸》的一句话:"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它阐述了儒家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儒家认为能做到"中和",天地万物就能各得其所,达到和谐境界。明清两朝,太和殿举行各种大典前,皇帝都要先在中和殿稍作休息,并接受官员的朝拜。每到皇帝祭祀天坛、地坛,前一天都要在中和殿阅览祝文;祭先农坛,皇帝举行亲耕仪式前,也要在这儿查验种子和农具。紫禁城前朝三大殿,前面的太和殿和后面的保和殿都是举行盛典的热闹场所,只有中和殿才算的上是一处安静的地方,皇上才能.在这里思考,反思自己的过失。<br> 清朝康熙十八年,京师周边的河北一带发生了强烈地震,死难者不计其数。几天之后,康熙皇帝来到中和殿审阅天坛祭文,为第二天的祭祀做准备。在这间小房子里,康熙陷入了思考,他认为刚刚发生的大地震,是上天对自己警告,作为天子必须做出回应。天坛祭祀之后,康熙皇帝给自己下了罪己诏,作为对上天的回应。罪己诏上说,发生地震是由于自己对于各地官员管束不当,导致天怒人怨,这才使得上天降下惩罚。<br> 由此可见,在封建社会,即使身为一国之主的皇帝也要反思,也要不偏不倚。这样才能让各方关系和谐和顺,才能做到"中和",把握天下之本和天下之道。</h5> <h5>6、保和殿<br> 保和殿是过去天下所有学子都梦寐以求的地方,它是举行科举殿试的场所。古代科举考试分成四个等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考中的分别称为秀才、举人、会元、进士。这最后一关殿试就曾在保和殿进行,届时皇帝亲自作为主考官,考中的人,成为进士,进士前三甲,就是状元、榜眼、探花。因为由皇上,由天子亲自主考,所以进士又叫"天子门生"。<br> 按理说,科举考试作为国家选取人才的重要制度,进士的评选应该全凭真才实学,但有时也凭皇帝的一时高兴。明朝嘉靖二十七年殿试,一个叫吴情的人中了状元,此人的姓 氏"吴"是口天"吴"。嘉靖是位有名的道士皇帝,相信风水,觉得吴情的名字不吉利,于是当场否掉了他状元的资格。当天夜里,嘉靖听到外边大雨滂沱,雷声轰鸣,最终决定让前十名里一个叫秦鸣雷的人做状元。再比如光绪二十九年殿试,排名靠前的进士中有个叫王寿彭的人,光绪对寿彭两个字十分欣赏,因为传说中的道教神仙彭祖活了七、八百岁,为了博得西太后慈禧的欢心,并且庆祝她的寿辰,于是光绪破例把王寿彭提拔为了状元,以庆祝慈禧大寿。这真是会写文章不如有个好名字。</h5> <h5>7、乾清门<br> 乾清门是紫禁城外朝和内廷的分界线,现如今走进乾清门的人们,可能没有谁会意识到,这里曾是一个守卫森严的地方。中国从东汉开始,皇宫后廷已经不允许皇帝以外的其他成年男性出入和逗留,太子和其他皇子也不行。大臣们临时被召见、奏章的上传和下递、物品的进出,都要在乾清门汇报和中转。由于森严的制度,宦官被授予传递皇帝命令、联络内廷和外朝信息的重任,因此中国历史上常常出现宦官干预朝政,甚至把持朝政的局面发生。<br> 清朝初期,原本在太和门举行的早朝﹣-"御门听政"改到了乾清门。康熙皇帝从十六岁开始,每天清晨都要在乾清门准时听政。雍正时期,由于军机大臣到御前领旨成为皇帝日常处理政务的主要方式,皇帝驾临乾清门视朝,改为间隔几天才举行一次。到了清朝晚期,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以后,御门听政再也没有举行过一次。一叶落而天下知秋,从御门听政这件事,我们也能看出一个国家的兴衰历程。<br> 另外来到乾清门,门两侧铜狮子的造型与我们平时见到的庄严威武狮子不同,这两只狮子眼睛是半闭半睁的,耳朵也是耷拉下来的。其实这是一种无声的警告。一来警告大臣这里是内宫禁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二来警告后宫的皇后妃嫔,认清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的本分,因为"后宫干政"是皇家绝对的禁忌。</h5> <h5><p>8、乾清宫<br> 走过乾清门,我们现在来到了紫禁城后三宫的正宫乾清宫。乾在《易经》中代表天,清是清明,所以乾清的意思就是天下太平、政治清明。乾清宫建在一层汉白玉台基上,宫前平台上陈列着与太和殿相仿的神龟、仙鹤、日晷( gui )、嘉量 jia liang 、铜鼎,象征着封建皇权。<br> 明朝时,乾清宫是皇帝居住的寝宫。据记载,为了以防不测,当时宫内暖阁9间,分上下两层,共放置了27张床,皇帝每晚就寝在哪张床很少有人知道。不过即使这样,乾清宫在嘉靖年间,还是发生了中国历史上一起绝无仅有的宫女起义﹣﹣壬寅( ren yin )宫变。<br> 嘉靖皇帝是一位有名的道士皇帝,崇尚道教,迷信方士。为了长命百岁,他曾苦炼不老神丹,大量征召十三四岁的宫女,取她们的处女经血,炼制丹药。为了保持宫女们的洁净,他还要求宫女经期不得进食,只能吃桑叶、喝露水。而且嘉靖皇帝喜怒无常,鞭打宫女是家常便饭,前后有近百名宫女被打死。后来宫女们终于忍无可忍,在嘉靖二十一年壬寅年,也就是公元1542年,发动了震动整个朝野的刺杀行动。</p><p> 这年十月的一天夜晚,一位叫杨金英的宫女,串联了十多位被残害的宫女,趁着夜黑风高,皇帝熟睡悄悄的潜进了乾清宫。十几位女子突然一起下手,按住嘉靖,用绳套,把嘉靖的脖子套住,打算勒死皇帝。嘉靖拼命挣扎,她们就又打了一个结。但就是这个结打坏了,两个死结套在一起,怎么也勒不死皇帝。眼见皇帝勒不死,有宫女害怕了,认为是上天在保佑"真龙天子"。于是一位宫女跑出去,直奔皇后住的坤宁宫自首。皇后听说一群宫女谋杀皇帝,大吃一惊,连忙带人赶往翊坤宫救驾,制服了这些宫女。最终,发动起义的宫女全部被凌迟处死。"壬寅宫变"后,嘉靖移居西苑,不敢回乾清宫居住。 </p> 清朝初期,乾清宫仍然作为寝宫使用,自雍正开始,皇帝移居养心殿,这里成为了召见朝廷大臣、批阅奏章、接见使臣、接受朝贺的地方,是皇帝日常处理政务的主要场所。<br> 来到乾清宫,最值得一看,也最受游客所推崇的地方要数殿中的"正大光明"匾,它由清朝顺治皇帝书写,号称是天下第一匾,记录了清朝康熙年间"九子夺嫡( di )"的故事。<br> 康熙皇帝一生勤勤勉勉,忙于政事,然而却在立储问题上遇到了烦恼,并一度让他难以安度晚年。康熙有三十多位皇子,皇二子胤初[ yin reng ]在年仅一岁时就被公开立为太子,不过糟糕的是,胤扔在太子位置上坐了三十年之后,行为逐渐变得乖张怪异,做出了很多让父亲康熙无法忍受的事,最终被废。此后,九位皇子为争夺储位蠢蠢欲动,相互勾结、攻击,导致朝纲混乱、康熙为此也恼火不已。公元1722年,六十九岁的康熙在京西畅春园驾鹤西去,临终前将皇位传于皇四子胤禛 yin zhen ,悬疑了几十年的储位之争尘埃落定。雍正继位不久后,便在乾清宫召见总理事务王大臣、满汉文武大臣,宣布将实行一种新的设立皇位继承人的制度:秘密立储制度。 这种制度规定,皇帝生前不公开立太子,而是秘密书写传位诏书,一式两份,一份放在皇帝身边;另一份密封在铁制的盒子"建储匣( xia )"内,把建储匣放到"正大光明"匾后面。皇帝死后,由顾命大臣共同取下匾后的"建储匣",和皇帝秘藏在身边的一份对照,经核实后宣布皇位的继承人。清朝历史上的乾隆皇帝、嘉庆皇帝、道光皇帝、咸丰皇帝都是通过秘密立储制度登基继位的。</h5> <h5>9、交泰殿<br> 交泰殿在明朝时期主要是每逢节庆,皇后接受妃子、皇亲国戚家的女眷朝贺的地方。明代交泰殿的最后一位主人是崇祯皇帝的周皇后,有一.次,发生了这么一件事。这天正好元旦,宫里的妃嫔、女眷们陆陆续续到交泰殿朝贺皇后,但是来的人太多,就排起了长队。咱们都知道,后宫的女人是会争风吃醋的,皇后借着这个机会,就把皇帝平时特别宠爱的田贵妃排在了队伍的末尾,当时北京又下着雪,田贵妃在雪地里呆了老一会儿才见着皇后,冻的不轻。<br> 回去之后,田贵妃就向崇祯皇帝告状,哭诉着让皇帝做主。崇祯一听也有些生气,就去找这周皇后理论,两口子立马吵了起来。结果崇祯皇帝吵着吵着脾气就上来了,一发火就把这周皇后给推到了地上,扭头就走。周皇后也没伤着哪儿,但是心里却十分的生气,于是就开始赌气,一哭二闹三上吊,以此来反制皇上。崇祯皇帝那边回去以后,冷静了<br> 几天也后悔了,觉得对不起自己的皇后。但是皇帝总不能跑到老婆那跪搓衣板,或者当着面道歉,面子下不来,怎么办呢?他派人给皇后送过去一件貂皮做的褥子,并捎话说:"天气寒冷,皇后注意保暖,别冻着身子。"皇后呢,一听这话,也给皇帝一个台阶下,也不闹了,该吃吃该喝喝,慢慢这帝后二人就重归于好了。所以您看,皇帝哄女人也是很讲究的,咱们男同得学着点。<br> 听完故事,有的朋友可能会问"交泰"是什么意思。其实"交泰"取自《周易》当中的:天地交而万物通,意思是天地交泰,就会天下祥和。交泰殿与前面皇帝居住的乾清宫和后面皇后居住的坤宁宫在明清两代从未更名过。另外,紫禁城从太和门到乾清宫,宫殿的装饰图案一直是龙,而到了交泰殿开始出现凤,交泰殿的彩画上也满是红绿相间的龙凤图案,这其实隐喻的是中国传统的阴阳调和观念。</h5> <h5>10、坤宁宫<br> 后三宫中的坤宁宫是明清两代皇后的正宫,它与乾清宫相对应,寓意天清地宁,江山永固。明朝时,坤宁宫一直被当做寝宫使用,每位皇后从被正式册立直至病逝,会一直居住在这里。如果有皇后迁出坤宁宫,通常有两个原因:一种是半途被废;另一种是皇帝去世,皇后在新皇帝继位后升为太后,迁到供太后居住的宫中生活。<br> 清朝早期,坤宁宫也作为皇后的寝宫使用,但是到了雍正朝的时候,情况发生了变化,怎么回事呢?民间野史中流传着这么一个说法。说明朝的最后一任皇后,也就是崇祯皇帝的周皇后,临死之前在这里下了诅咒。原来,崇祯皇帝在李自成攻破北京的时候,怕自己的皇后受辱,就下了一道命令,让周皇后自裁。周皇后最终就是在坤宁宫悬梁自尽。清朝入关以后,坤宁宫一开始也是作为皇后的寝宫的,但是住在这里的皇后陆陆续续发生了很多不幸的事儿,很多人就说,这是来自前朝周皇后的诅咒。<br> 首先,顺治皇帝的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是住在坤宁宫的第一位清代皇后,这位皇后是摄政王多尔衮安排的,顺治结婚的时候还年轻,他觉得这位皇后是多尔衮派来监视自己的,后来多尔衮一死,顺治就把当了两年的皇后废掉,重新选了一位,叫孝惠章皇后,但是没过多久顺治又移情别恋了,爱上了董鄂(è)妃,结果大家都知道,董鄂妃生了个儿子天折了,自己也病死,顺治得了天花不久也撒手人寰。到了这,不幸的事儿还没完。<br> 康熙继位以后到了十二岁举行了大婚,册立当朝大臣索尼的孙女当了皇后,住进了坤宁宫。这位皇后在生孩子的时候难产死在了坤宁宫。再后来,康熙的第二任皇后,额必隆的女儿又住进了坤宁宫,半年以后,又一次病故。这康熙的第三位皇后更惨,是康熙生母的侄女,上午被册立为皇后,下午就离开了人世。这一连串的事情,让康熙打击很大,之后就没有再立皇后。这时候很多人觉得不对劲,坤宁宫这么多皇后离奇惨死,十分的不详。所以到了康熙的儿子雍正这里,皇后就不再住坤宁宫了,只有大婚那天住在这儿。民间就说,这坤宁宫是“坤宁不安”、“坤宁不宁”,这是来自前朝周皇后的诅咒。此后,坤宁宫不再作为皇后寝宫,而更多的作为大清皇室祭神的场所使用。</h5> <h5>11、御花园<br> 从午门进入紫禁城后,我们一路上都很难发现树木和花草,但是从坤宁门走出后三宫,顿时就置身于一片皇家花园中了。这座花园在明朝叫做宫后苑,清朝改叫御花园,是皇帝皇后茶余饭后休息游乐的地方。另外,每年登高、赏月活动也在这里进行。<br> 御花园南北80米,东西140米,建筑布局对称而不呆板,以钦安殿为中心,园内均衡地布置各式建筑近20座,无论是依墙而建还是亭台独立,都玲珑别致。另外园中奇石盆景、古树繁花星罗棋布。明清时期,这里种植最多的花卉是牡丹。牡丹自唐朝时就被泰为国花,它的花朵硕大饱满,有着富贵吉祥的寓意。与牡丹相对应的是充满森郁之气的松柏,这些松柏高大巍峨、沧桑虬(qiú)劲,使得御花园不会因为花朵的装扮而显得过于妩媚,保持了皇家重地的神圣和庄严。<br> 另外走在御花园,您会发现这里的路面都以不同颜色的花石子精心铺砌而成,组成900余幅不同的图案,有人物、花卉、戏剧、历史典故等等,沿路观赏,妙趣无穷。所以来到御花园,您可要注意脚下。<br><br>12、延禧宫<br> 现在我们所在的这个地方是一个故宫里边的网红之地,叫做延禧宫。延禧宫是内廷东六宫其中的一个。这座宫殿最早的名字叫做长寿宫,后来改名为延棋宫。最后呢在清代的时候正式更名为延禧宫。<br> 这个延禧宫呢在电视剧里面演的非常神奇。只要是住在这个地方的小主,全都是能够扶摇直上,平步青云,深得圣上的宠爱,比如说像《延禧攻略》里边的这个魏璎珞、如懿传里面的如意,另外甄传里边的丽妃。<br> 但其实延禧宫这个地方呢没有那么吉祥。这个地方是故宫里边发生火灾最多的一个地方。仅仅因为火灾的重建就达到了五次。道光年间烧的最大的一次火,把整个的延禧宫全都给烧了。只剩下一座大门,连这个地方的主人恬(tián)妃也被大火烧毁了。后来在光绪年间的时候呢,这个延禧宫被重建,借用了风水五行之中,水克火的说法,想把这个地方建成一座西方式的水晶宫。但是后来随着大清朝国力的日益衰败,国库空虚,最后呢没有什么钱了。在大清朝灭亡以后,这个延禧宫也没有被建成,所以说延禧宫也是故宫里边最著名的一座烂尾。</h5> <h5>13、神武门<br> 神武门是紫禁城北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最早取名玄武门,以古代“四神”中的玄武来代表北方,后来为了避康熙皇帝玄烨名讳(hui)改名神武门。<br> 神武门是明清时期宫内日常出入的重要门禁,帝后出入通常走中间正门,嫔妃、官吏、侍卫、太监及工匠等均由两侧的旁门出入。清代选秀女,将嫔妃迎入宫中也走此门。此外到了清末,神武门还见证了封建王朝和紫禁城最后的告别演出。<br> 我们都知道,辛亥革命后,末代皇帝溥仪于1912年的2月正式退位。溥仪退位以后去了哪?其实他又在紫禁城生活了十多年。当时南京临时政府和清政府签订了《清室优待条件》。根据协议,如果溥仪主动退位,承认共和,可以继续居住在紫禁城的后宫,而且每年由国民政府提供400万俩白银生活费用。可到了1924年,冯玉祥发动了北京政变,其麾下大将鹿钟麟率兵占领紫禁城北面的景山,并架设好大炮,派人给溥仪捎话,说之前签的协议作废,限期三个小时,不走就开炮。溥仪一听,就赶紧带着人从这神武门搬出了皇宫,从此满清所谓的“皇室”失去了最后的荣耀。到了第二年,也就是1925年,紫禁城的前朝部分对公众开放。<br> 我们游客平时进故宫,大多数都是从午门进,然后从神武门出来的时候就会看到“故宫博物院”匾额,很多人疑惑,为什么这个匾额挂到了后门呢?其实,咱们刚才说到清朝灭亡之后,民国政府和清皇帝签了《清室优待条例》,根据这个协议呢,皇宫的所有权一分为二,以乾清门为界,前朝归民国政府所有,乾清门以北,也就是后宫,归退位的清朝皇室所有。当时国民政府把前朝的部分改成了“古物陈列所”,保管清朝的一些文物。到了1924年,冯玉祥把溥仪赶出皇宫,后宫才正式对外开放。因为前朝已经属于文物陈列所,挂的是陈列所的匾额,所以故宫博物院这块匾额自然就挂到了后门神武门。这块匾,最早是故宫博物院首任院长李石曾zeng写的木匾,后来改成了石匾。到了1971年,又重修按照郭沫若先生的字刻了现在咱们看到的这块匾。<br> 到此,我们完成了整个故宫的游览。</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