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家湾---我的乡愁密码(散文)

林森

<p class="ql-block">站在这条被岁月打磨得发亮的石板路上,我的手指轻轻抚过石卡子路旁那些深浅不一的隙痕。这是樊家湾最古老的计时器,每一道沟壑都记录着清晨母亲们做饭时瓦缝间溢出的炊烟,日暮黄昏湾里人荷锄归来的脚步。今天,让我们共同打开记忆的闸门,去触摸那份镌刻在血脉里的乡愁。</p> <p class="ql-block">记得榨房老屋东面的青石板路吗?那些被千百双布鞋磨得发亮的石头,像一本摊开的线装书。春雨过后,石缝里会钻出嫩绿的车前草、苦菜花、地芳果藤蔓......。那是大自然写给樊家湾的情书。王家婆婆(日本人轰炸宜昌时逃难来此的)的竹篱笆上,每年春天都会爬满紫花的扁豆藤,花影里飘着新煮的“懒豆腐”淡香。这些细碎的光影,构成了我们最初的世界地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湾北的老梨树最懂季节的秘密。当它抽出第一片新芽,整个村庄就开始为春耕忙碌;当浅黄的叶片落满梨树湾的银大路时,就知道中秋的月亮要圆了。树根处那个被磨得发亮的“壃碴子”,曾坐着多少听斌二爹讲故事的孩童,又见证了多少离乡“上川下广”人的回眸?</p><p class="ql-block">清晨五更的鸡鸣是樊家湾的生物钟。“幺婆婆”家的烟囱最先升起炊烟,像一支写给天空的情诗。接着是“翠幺姑”家的柴火灶"噼啪"作响,混着新磨豆浆的醇香,在湾里织就一张温暖的网络。这些此起彼伏的烟火气,构成了我们最原始的安全感。</p><p class="ql-block">记得秋收时节吗?打谷场上的“豆楂垛”像深灰色的城堡,孩子们在其间捉迷藏,惊起一群群麻雀。傍晚时分,各家各户的饭香从窗棂飘出,在空气中交织成独特的乡味密码。克桂姐姐家的泡菜最开胃,万大爹的腊肉香最醇厚,这些味道早已融入我们的基因记忆。</p><p class="ql-block">当八十年代“东方红”拖拉机喘着粗气第一次开进湾里时,八十二岁的彦大爷爷拄着拐杖来到跟前。他布满皱纹的手抚摸着车头、座椅,眼神里全是惊叹,心窝只有夸赞;还不太懂事的我们摸着“樊家榨房”窗楣上的雕花,像在抚摸祖辈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但如今当我们看到新建的宝山驿六角亭、刷黑的芝茅路、述本家的四合院、樊师傅的孙辈开办的“宝山农庄”、孩子们学着老人小偏方治个头痛脑热,年轻人用手机直播非遗食品制作时,忽然明白:乡愁不是凝固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活水。</p><p class="ql-block">现在的樊家湾,无人机在林田上空绘制丰收图景,5G信号把山里的歌声传向远方。但那些深藏的密码从未改变:清明时节踏青祭祖,端午门楣悬艾蒿,除夕夜守岁擀“包面”。这些仪式像无形的根须,将我们牢牢系在这片土地。</p><p class="ql-block">今年春天,海哥送给一份自栽的“车厘子”,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有一种特别的温暖。原来我们携带的何止是乡音,更是整个村庄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樊家湾,既有传统的农业,也有农旅融合的新业;既保留着二十四节气的农谚,又新增了乡村旅游的观景台。这种奇妙的共生,不正是乡愁最生动的注解吗?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乡愁,不在于砖瓦是否如旧,而在于那份情感永远鲜活。</p> <p class="ql-block">时下,当我们谈论乡愁时,我们谈论的是对土地的敬畏,对传统的坚守,更是对未来的期许。让我们把老井的清冽装进行囊,把堂前的烛光化作星辰,带着樊家湾给予我们的所有馈赠,勇敢地走向更广阔的天地。</p><p class="ql-block">因为,无论我们走多远,樊家湾永远在那里——在春燕的啼鸣里,在秋月的清辉中,在我们每一次呼吸的间隙,静静等待游子归来的脚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图片部分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