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录)我已不再是当年的哥

夏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曾在《(人性录)能“忍”的刘邦》一文中通篇阐述了刘邦是一位能忍的历史人物。今天我要举证的是刘邦不再有忍的胸怀。在易先生的《人性录》中,我们看到刘邦多次面对复杂棘手的事情都忍让了。如在萧何月下追韩信回到汉营,韩信要刘邦封他大将军,他择吉封爵办理了。“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盟约应当是他为天下王者,面对不可一世的霸王要挟,他忍气吞声还军霸上,且秦宫里一切财宝佳丽一个未动。鸿门宴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他不动声色,不急不怒溜之大吉。韩信拿下齐国要刘邦封他“假齐王,”他也忍着部下狮子大张口的要求封韩信为真齐王。楚军一路追杀刘邦,为了赶路逃命,他把自己的亲骨肉一对儿女残忍的推下马车等等做法足以证明刘邦内心装着一个常人难容的“忍”字,他忍的够多了,也忍的够久了!有些事,现在他可以不忍了。今天,请易中天先生带我们一起走进汉朝开国之君汉高祖刘邦的“忍无可忍”格局人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垓下之围,韩信帮刘邦打败项羽不久后,刘邦突然袭击夺取韩信的兵权,并把韩信调往下邳(江苏邳州市)当楚王。一则削弱韩信手握重兵威胁中央的地位,二则楚地是项羽的旧部,人情世故复杂,韩信回到家乡,用“楚人治楚”来平衡地方政治。其实,蒯通很早就提醒过韩信:“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意思是一个做人臣的才智、能力和功劳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也就性命难保了!功劳大到无法再封赏的地步就是给主人为难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过,政治家收拾人是有讲究的:得“有理、有利和有节。”如果简单或草率理由不充分地处理一个人,百官心中有看法,自己也于心不忍。就在封韩信为楚王的次年,刘邦假借天子巡狩,在诸侯郊迎时秘密抓捕了韩信,理由是有人举报他谋反。(这是一个谎言,韩信要反的最好实机是位居齐王,怎么会是现在。)刘邦深知举报的人是诬告,依然把韩信挟持回洛阳,并宣布大赦天下,乘机暂时“赦免”韩信,降职为淮阴侯,留职宫中,等于软禁,等着有机会再有理有据处理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就在刘邦借故“天子巡狩”来到楚国边境时,韩信总觉得天子来此另有图谋,感觉来者不善,但又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心里非常忐忑不安:起兵反抗吧?皇上带的人马又不多;亲自去迎接吧?又担心和上次削我楚王一样,把我密捕了。举棋不定之时,有人给他出了个馊主意:“皇上最恨钟离眛,如果提着钟离眜将军的脑袋去迎接笑纳皇上,他一定开心,我们也就逢凶化吉了。”钟离眛可是韩信的铁哥们,他是项羽死后无处可逃才投奔到韩信军中,是战功赫赫的楚国名将,所以刘邦曾下诏通缉他。韩信为了保护自己,尽然讨好卖乖的出卖了自己的铁哥们杀了钟离眜,提着人头来见刘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可惜韩信打错算盘!此时的皇上不仅仇恨钟离眜,一样瞧不起韩信。刘邦冷笑一声:“左右,给我拿下!”无论韩信怎么解释都无济于事,被绑在车上的韩信仰天长叹:“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你说韩信死得冤枉吧,反思过往,他应该想到早晚会有这么一出戏的。武涉和蒯通对刘邦的评价是:“刘邦这个人是靠不住的。野心极大而品性极差。他多次被项王活捉,项王怜悯不杀他,一旦他得势就是项王的死期,告诉你吧!阁下能活到今天全得益于有项王还在,项王今日死,明天就轮到阁下!”看来在政治斗争中,交情友谊、亲密战友什么的也是靠不住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央集权的专制政治是不允许有自己的看法思想,也不允许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若有就是“不忠!”公元前197年,陈豨反汉,刘邦御驾亲征,韩信不但称病不去,还暗地派人勾结陈豨准备内应,结果事不缜密被人举报。吕后接到密报,与萧何商议谎称陈豨已死,在要求列侯群臣入宫庆贺之时,擒获了韩信,吕后未给皇上请示就先斩后奏杀了一代兵圣韩信。萧何月下追韩信,成就了后来韩信大将军的用武之地,萧何与吕后合谋诱骗擒获韩信而痛下杀手。这就是历史上常说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试想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曾经的沛公是那么能忍,爱才如命。而现在的汉高祖却成了忍无可忍的地步,见谁都想杀?活得真成了孤家寡人了,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刘邦挖空心思接二连三地诛杀有功之臣,真实目的是为巩固刘氏皇权、剪除潜在威胁,再深说就是西汉初年“中央集权”与“异姓王割据隐患”有着不可调和的尖锐矛盾,自私的说对功臣“功高震主”的深度猜忌。因此,清除异姓王,是他维护皇权独揽、避免江山易主的必然选择,诛杀功臣本质是“削藩”的极端手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个人历程来看,刘邦出身平民,与贵族出身、自带权威的秦始皇、项羽不同,他对“权力合法性”和“功臣忠诚度”的焦虑特别敏感。尤其登基称帝后,他看到韩信、彭越等功臣手握重兵、威望极高,内心始终充满“功高震主”的恐惧——担心功臣一旦不满,就能凭借威望和兵权推翻自己。这种不安全感随着时间的延续就更被放大,促使他对“可能威胁皇权”的功臣要痛下杀手,必须“先发制人”消除隐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诚然,刘邦诛杀的功臣,也并非都是乱杀无辜。其中有一些是有具体的“谋反嫌疑”作为导火索,有的是真反,有的是构陷或猜忌。如韩信是被刘邦逼迫后起了反抗之心。彭越因“称病不随刘邦平叛围剿陈豨”又被太仆诬告谋反,被吕后劝说“斩草除根”的。英布则是因害怕步韩信、彭越后尘,直接起兵叛乱的等等,真假有别。事物总带两面性。这些“嫌疑”或“叛乱”,恰好成为刘邦实施“清除计划”的借口,让他的诛杀行为看似“师出有名”,减少朝堂群臣阻力。简言之,刘邦杀功臣并非单纯“卸磨杀驴”,而是站在皇权稳固的立场上,对“异姓王的威胁”和“功高震主”风险的极端应对,说白了他要的不是“功臣感恩”,而是“刘氏江山永固”,为此不惜牺牲过往情谊。美友们您们怎么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致谢网络图片摄影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