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黄山怪石,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神奇的传说而闻名于世。它们星罗棋布地分布在黄山的各个角落,或大或小,或高或低,形态万千,令人浮想联翩。</p> <p class="ql-block">飞来石是黄山四绝中“怪石”的代表景观之一,位于北海景区平天矼西端,一座高约12米、重达360吨的花岗岩巨石巍然矗立于海拔1730米的悬崖平台上,底部接触面积不足10平方米,远望似从九天之外孤悬坠落,呈现出“石立千仞无依倚”的奇绝景象。</p><p class="ql-block">这方巨石形成于第四纪冰川运动,冰川侵蚀与风化作用将其雕琢成上尖下圆的锥状形态,岩体表面布满石英结晶与苔藓斑驳的岁月痕迹,尤其在雨后阳光下折射出冷冽银辉。民间传说中,它既是女娲补天遗落人间的五彩石,又被赋予《红楼梦》开篇“通灵宝玉”原型的文化意象。每当云雾升腾时,巨石宛如悬浮于虚空中的天外仙槎,晴日则与峭壁形成锐利如刃的明暗对比,仿佛随时会挣脱地心引力。游人经西海大峡谷栈道可近观其险,当地流传“三摸飞来石,增福又添寿”的祈福习俗,不过为保护地质遗迹,如今仅限远眺打卡,更显其神秘与敬畏之美。作为亿万年前地质运动的凝固史诗,它以惊心动魄的姿态诠释着自然造物的雄浑与浪漫。</p> <p class="ql-block">猴子观海是黄山怪石中极具代表性的景观,以其惟妙惟肖的造型和引人遐想的姿态,吸引着无数游客的目光,它位于黄山狮子峰北一座平顶的山峰上。一块巧夺天工的巨石形似灵猴,它端坐于悬崖之上,身体微微前倾,头部望向远方。猴子的轮廓清晰可见,圆圆的脑袋,尖尖的嘴巴,炯炯有神的眼睛凝视着前方。石头表面的纹理恰似猴子身上的毛发,细腻而逼真,仿佛这只猴子刚刚从山林中跳跃而来,安静地蹲坐在那里。</p> <p class="ql-block">北海景区最具禅意的花岗岩组合。主体为高达30米的柱状孤峰,顶部风化出戴兜帽、合掌肃立的“观音”侧影;其前方5米处,低矮石墩天然形成屈膝俯拜的“童子”轮廓,尤其是朝东面岩层中嵌有铁质结核,宛如童子额前一点朱砂。黎明时分,当晨雾如轻纱笼罩石群,光影交错间俨然构成一幅动态的朝圣图卷,将自然造化与人文想象完美融合。</p> <p class="ql-block">耸立于始信峰与狮子峰之间峡谷的双石奇观。两座十余米高的石柱相依而立,底部岩脉相连宛若十指交扣,顶部风化出的凹凸肌理恰好构成男女侧脸轮廓——西侧石柱棱角刚硬似男子凝望远方,东侧石柱曲线柔美如妇人低首含情。地质考证显示,这对“夫妻”实为同一岩体在第四纪冰期沿垂直节理裂解后的孪生杰作,风雨千年更让裂缝间生出的黄山松成为天然“同心锁”。</p> <p class="ql-block">位于天都峰西侧险峻处的花岗岩奇观。形似巨鼠的山石以蓄势欲跃的姿态伏于崖顶,岩体棱角在冰川侵蚀与风化作用下被雕琢出尖喙、弓背的剪影。每当云雾漫涌时,这只“石鼠”仿佛正腾跃于混沌初开的云海之上,与远处被霞光染成金色的天都峰尖形成戏剧性的对峙,暗合民间“灵鼠盗仙丹”的奇幻传说</p> <p class="ql-block">这块奇石之所以被称为“大哥大”,是因为其形状与早期笨重的移动电话“大哥大”极为相似,仿佛是自然与现代科技的一次奇妙碰撞。它不仅是黄山怪石中的一员,更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见证,展示了黄山作为世界自然遗产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去往百步云梯的路上,一组颇有造型的岩石,鱼身光滑无比,鱼尾圆润微翘,似乎在拼命游动。鱼石身后立着一只庞大的石龟,龟壳高高隆起,裹护着龟身,龟壳顶部探着一个小小的龟头,极力地往前伸着,想要和鱼狠狠争抢一番。有的说是争抢鱼头顶上的那棵矮松,所以叫"龟鱼争松";也有的说是争抢鱼嘴边的那颗圆石,所以又叫"龟鱼争蛋"。</p> <p class="ql-block">位于黄山玉屏景区,一块石头犹如一只正在熟睡的兔子,在它下方一只伸头的乌龟正在吃力地爬行,将寓言故事"龟兔赛跑"表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后面这些怪石大家发挥想象力……</p> <p class="ql-block">黄山怪石是凝固的惊涛骇浪,亿万年的地壳运动将花岗岩揉捏成天工开物的盛宴。峭立的石峰如刺破云霄的青铜剑戟,在云雾中时隐时现;散落的巨石或似仙人弈罢遗留的棋子,或若补天遗落的五彩玉玦,悬于绝壁处演绎着力与美的惊险平衡。最令人称奇的当属"猴子观海"——整块花岗岩在冰劈风削中幻化出灵猴探海的剪影,嶙峋石骨间残留着第四纪冰川擦痕,恍若地质史书翻动的永恒折页。这些镌刻着石英结晶纹理的天然雕塑群,既是地球板块碰撞的抒情诗,亦是时间用刻刀写就的哲学宣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