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枯有数 浮沉有道

梁云

<p class="ql-block">  天地万象,皆在荣枯之间更迭;人生百态,总在浮沉之中前行。</p><p class="ql-block"> “荣枯有数,浮沉有道”并非一句消极的宿命论,而是对世间规律的深刻洞察。它揭示了花开花落、潮起潮落的自然法则,也暗喻了个人际遇、事业兴衰的底层逻辑。</p><p class="ql-block"> 一、花开花落,世态炎凉皆自然</p><p class="ql-block"> 《周易》六十四卦,首乾次坤,乾为天,坤为地,天地之间,最显荣枯之理的莫过于泰极否来、否极泰来两卦。泰卦三阳在下,三阴在上,阳气上升而阴气沉降,故万物通泰;否卦则三阳在上,三阴在下,阴阳隔绝,天地不通,故万物闭塞。这一升一降之间,藏尽了人生荣枯的密码——辉煌时如泰卦,天地人三才相合,举手投足皆顺天意;困厄时如否卦,内外阻滞,纵有凌云之志,亦难越雷池一步。</p><p class="ql-block"> 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困于陈蔡之间,七日不食,弟子颜回煮粥时不慎落入灰尘,孔子见而不言,待颜回舀粥自食,便问其故。颜回解释说:“粥中有秽,弃之可惜,故取而食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这位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的哲人,在困厄中才更看清人心真伪。而当他回到鲁国,删《诗》《书》,订《礼》《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彼时所言所行皆成圭臬。同是一人,境遇不同,世人待之判若云泥,恰如孟子所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境遇之变,本是世态常态。</p><p class="ql-block"> 唐人刘禹锡曾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开篇便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写尽贬谪生涯的困顿;而结尾“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却道破了荣枯更迭的生机。这正如自然界的花开花落:牡丹盛放时,蜂蝶绕膝,观者如堵;菊花凋零处,寒风卷瓣,无人问津。但花开花落本是天道,牡丹不会因无人欣赏而不谢,菊花亦不会因众人追捧而不枯。人生的辉煌与困厄,亦如这花草枯荣,是天地循环的自然节律。</p> <p class="ql-block">  二、祸福相倚,荣枯之中见本心</p><p class="ql-block"> 《老子》第五十八章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辉煌与困厄从来不是绝对的存在,它们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在特定的时空下相互转化。</p><p class="ql-block"> 楚汉相争时,韩信未遇刘邦之前,曾受胯下之辱。市井无赖当众羞辱他:“能死,刺我;不能,出我胯下。”韩信注视良久,最终匍匐钻过其胯下。彼时的韩信,穷困潦倒,连衣食都需漂母接济,可谓“不如意时寸步难行”。但正是这份隐忍,让他在后来的战争中屡建奇功,拜将封侯,成为“兵仙”。而当他功高震主,被封为楚王时,却因骄纵而遭猜忌,最终落得未央宫被杀的结局。从胯下之辱到裂土封侯,是困厄向辉煌的转化;从楚王尊位到身死族灭,是辉煌向困厄的坠落。韩信的一生,恰是“福祸相倚”的生动注脚。</p><p class="ql-block"> 北宋名臣范仲淹,一生三起三落。青年时苦读于应天书院,“断齑画粥”,穷困至极;中年时官至参知政事,推行庆历新政,权倾一时;晚年却遭贬斥,辗转于邓州、杭州等地。但无论身处何种境遇,他始终坚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初心。在邓州时,他写下《岳阳楼记》,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八字,道尽了面对荣枯的处世智慧——真正的强大,不是永远处于辉煌之中,而是在辉煌时不忘本真,在困厄时不失操守。</p><p class="ql-block"> 明代王阳明被贬龙场,瘴疠弥漫,野兽环伺,是他人生最困顿的时期。在那个“寸步难行”的绝境里,他日夜端坐,反思学问,最终在一个寒冷的冬夜“龙场悟道”,提出“心即理”的哲学命题,开创了影响深远的阳明心学。后来他平定宁王之乱,官至南京兵部尚书,辉煌至极,但他始终以“致良知”自勉,从未因境遇变迁而改变治学与为政的初心。王阳明的经历告诉我们:困厄或许会束缚人的脚步,却无法禁锢人的心灵;辉煌或许能带来物质的丰裕,却也可能消磨人的意志。唯有守住本心,方能在荣枯浮沉中站稳脚跟。</p> <p class="ql-block">  三、知命安身,在荣枯中修己达人</p><p class="ql-block"> 《论语·为政》中,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的“知天命”,并非消极认命,而是知晓事物发展的规律,在荣枯变迁中找到安身立命之道。</p><p class="ql-block">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多次被贬,最远至海南儋州,在当时可谓“蛮夷之地”,生活困顿不堪。但他从未因此消沉,在黄州时,他开垦东坡,躬耕劳作,写下“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词句;在惠州时,他发现当地荔枝鲜美,便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豁达;在儋州时,他办学堂,介学风,改变了当地文化荒芜的状况。无论身处辉煌还是困厄,苏轼始终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在修己的同时不忘达人。他曾说:“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这种不计较荣枯得失,专注于当下修行的态度,正是对“知命安身”最好的诠释。</p><p class="ql-block"> 《菜根谭》中有言:“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砭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处顺境中,眼前尽兵刃戈矛,销膏靡骨而不知。”辉煌时,如处顺境,周围的追捧与奉承如同“兵刃戈矛”,稍不留意便会消磨意志,迷失自我;困厄时,如处逆境,周遭的艰难与挫折恰似“针砭药石”,能磨砺品格,增长才干。真正的智者,懂得在辉煌时收敛锋芒,在困厄时积蓄力量。</p><p class="ql-block"> 三国时期的刘备,早年颠沛流离,依附过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可谓“不如意时寸步难行”。但他始终以“兴复汉室”为己任,在困厄中招揽贤才,积累实力。后来他占据荆州、益州,建立蜀汉政权,达到人生辉煌。但他并未因此骄傲自满,而是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教导刘禅,始终坚守仁德之心。虽然后来蜀汉未能一统天下,但刘备在荣枯之中始终坚守初心,修己达人,赢得了后世的敬重。</p> <p class="ql-block">  四、荣枯皆是镜,照见本来心</p><p class="ql-block"> 纵观历史,无论是孔子的周游列国,还是苏轼的宦海沉浮;无论是韩信的胯下之辱,还是王阳明的龙场悟道,都在诉说一个道理:辉煌与困厄,不过是人生不同的境遇,本身并无绝对的好坏之分。辉煌时,众星捧月,是检验一个人能否坚守本心的试金石;困厄时,举步维艰,是考验一个人能否保持气节的练兵场。</p><p class="ql-block"> 《金刚经》有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荣枯浮沉,如同梦幻泡影,转瞬即逝。我们不必为一时的辉煌而沾沾自喜,也不必为一时的困厄而自怨自艾。重要的是在这荣枯变迁中,看清自己的内心,坚守自己的信念,在修己中达人,在达人中实现人生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正如自然界的四季轮回,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没有永远的繁华,也没有永远的萧索。人生亦是如此,辉煌时当思困厄之戒,困厄时当怀辉煌之望。荣枯有数,浮沉有道,唯有以平常心待之,以精进心修之,方能在这变幻的世事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