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宋朝的结社</p> <p class="ql-block">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达,特别是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城市生活的大众化,促进了城市生活与相关社会活动的群体化。宋朝行会、结社之风大盛。当时有绯绿社(杂剧)、齐云社(蹴球)、锦标社(花绣)、英略社(使棒)、雄辩社(小说)、翠锦社(行院)、绘革社(影戏)、净发社(梳剃)等诸多社团。甚至还有丐帮。</p> <p class="ql-block">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市民有财力施舍,当时开封城内的市民又较为好爽。曾经有些盲人在军官上下班所经过的一座桥念经求化,往往能如愿以偿,以致该桥就被人叫作念佛桥。在这种情形下,大量的破产农民以及衣食无着的市民就加入到乞讨者的行列中来,人数日益膨胀。乞丐开始从无职业身份、无明确角色地位向半职业化、职业化转化。再加上官府的推动,丐帮逐渐形成,“诸行百户、衣着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至于乞丐者,亦有规格,稍似懈怠,众所不容”。</p> <p class="ql-block">疑似杭州丐帮帮主金老大</p> <p class="ql-block">一些大城市已经有了丐帮帮主“团头”。据说在南宋初年的杭州城中,有一位世袭了七代的丐帮帮主“团头金老大”。他管辖着杭州相当一部分的乞丐,俨然族长、宗老一般,在乞丐中享有相当的权威,负责着众多乞丐的相关事务,但乞丐也得将每月的一部分乞讨收入缴纳给他。就这样金团头积累了大量财富,还“放债使婢”,成为杭州城数得着的富户。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