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诗歌‖张凡修:灰椋鸟飞走的湖边(组诗)(《齐风》2025年01期)</p><p class="ql-block">张凡修</p><p class="ql-block">文学齐军</p><p class="ql-block">2025年04月10日 09:27山东</p><p class="ql-block">灰椋鸟飞走的湖边(组诗)张凡修(《齐风》2025年01期)</p><p class="ql-block">大地之灯 纸糊住火乡村最低最亮最空白的光由一寸布捻来移动</p><p class="ql-block">驴棚草檐下,灯火如豆。无尽的生生灭灭被掏空</p><p class="ql-block">大地落在阴影里黑暗在,人就在绛红的黄昏,去了,又回</p><p class="ql-block">这景象令人们微醺尽管纸糊的辉光清冽,日子苦甘依旧,北风吹过,春风吹过</p><p class="ql-block">在远方滚落的黑夜顺风而来一盏马灯跌跌撞撞——</p><p class="ql-block">鲶鱼嘴的裂口处旋亮的火苗总有筒状的玻璃,罩着</p><p class="ql-block">芜 没</p><p class="ql-block">大粒的草籽从荚中 跳出去。 蚂蚱也轻松了许多。 薄霜盖不住 芜没自身—— 总有支棱的触须 探出来 与触须连接的是,晶亮、凸鼓的球体 那昂扬,是一种 梭巡的器官,那么多的翅膀 在匍匐。也许真的 草地越来越庞大。 茂密之中 比芜没自身更隐秘的 皮囊。耗空 悄然发生改变的草荚。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途 中 </p><p class="ql-block">河水日夜不息地流, 两旁的麦地、树木,正被渐渐 敞亮的微光笼罩。 这样的过程, 令我们慰藉。与我们所寄托, 不断耗尽的犹疑, 暗合、贴切—— 没有人会在意, 从身上卸下喷雾器的人, 站在路边,抖落出衣服里残存 的枯叶、泥渣。 ——梯形路基,汽笛的音调,滑动, 不曾暗下来的黄昏, 河滩上一只微微张开的蚌, 听不懂它要说什么。 火车缓缓驶过, 一对恋人的身影,得到有效的掩护。 </p><p class="ql-block">空空的湖面 </p><p class="ql-block">三月的梨树终会附着几片 白花,借助风力 在湖面旋转。花粘上湖水 愈发白了起来 空空的湖面。水时深时浅 早春的风,移出一片 蜂群飞过后的 空白。周围尽是观赏梨花的人 成群成队 没人注意空空的湖面 为了让梨花更具观赏性 左岸,一群人在修剪 有人将剪下来的枝条捆起来 有人往右岸扛 扛过去,返回来,左岸是起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向下吹</p><p class="ql-block">丘陵是由一个个胳肢窝组成的无论怎么吹,风一直在胳肢窝里转磨儿磨儿它只有向下向下吹,吹成父亲的黑驴熟悉的下甩弯数日,它奇怪自己仍有向上的念想老瞅着一只葵盘动心思。它不懂黏高粱地里露出半个头稀稀拉拉的几棵向日葵是父亲薅苗时执意留下的笑脸而它身体周围棒子落下来高粱穗子被母亲削下来谷穗低头,黄豆荚向下耷拉红薯又下坠三寸才知道它的欲望是多么不能容忍就像不能容忍自己是清空的主儿。也容不得父亲的黑驴老瞅着那只葵盘,转磨儿磨儿 </p><p class="ql-block">湖水涨了 </p><p class="ql-block">很早以前,它就预感到了 湖底梨汁 澎湃。 在雾凇挂满枝杈的十一月, 它泄漏自己口袋里的干酵母、 泡打粉、膨松剂——拱形冰面凸起 内部发酵形成了酸水, 无数次 督促闭合。闭合的时候它会遇见 梨汁澎湃。 对于湖面自身它怀着眷恋, 像一颗冻梨。向被悬挂的树梢告别—— 十二月,梨树圈住整个湖面,叶片紫红紫红, 冻梨一天天倾向于梨汁澎湃。</p><p class="ql-block">灰椋鸟飞走的湖边 </p><p class="ql-block">灰椋鸟一边觅食一边散步 鸣声低微而单调。灰椋鸟是一群 除了湖边,再没有别的地方能 盛得下这么多的灰椋鸟 草茎根部鲜嫩 掐一下会有白浆渗出 灰椋鸟的嗉囊壁为肌肉质 内贮的粗糙枝叶,能研磨成易消化的粉末 我一直守着湖水。与灰椋鸟 为邻。窄窄的小路往山脚伸去 那里是灌木、土丘、柳林 简朴的农舍袅袅炊烟 背阴处的残雪化了,水流进湖里 我一直守着湖水。从不惊动 灰椋鸟一只受惊起飞,其余纷纷 响应,整群飞走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我们来赏析张凡修这组发表在《齐风》2025年01期上的组诗《灰椋鸟飞走的湖边》。这组诗聚焦于北方乡村的自然景观、农耕生活细节以及人与环境的微妙关系,语言质朴凝练,意象精准独特,情感内敛深沉,充满了对土地、生灵和时光流转的深切体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体赏析要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扎根乡土,意象精准: 张凡修的诗歌有着强烈的泥土气息和地域特色(胶东/华北乡村)。他选择的意象都是乡村生活中常见、甚至卑微的存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然物象: 灰椋鸟、驴棚草檐、灯火(大地之灯)、草籽、蚂蚱、霜、触须、翅膀、草地、河水、麦地、树木、枯叶、泥渣、河蚌、火车、梨树、白花、湖水、蜂群、枝条、丘陵、风、胳肢窝、黑驴、葵盘、黏高粱、棒子、谷穗、黄豆荚、红薯、雾凇、梨汁、冰面、冻梨、树梢、灌木、土丘、柳林、农舍、炊烟、残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造物象: 纸糊的灯、布捻、马灯(筒状玻璃罩)、喷雾器、梯形路基、修剪工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生物活动: 觅食、散步、鸣叫、飞翔(灰椋鸟);跳动(草籽);匍匐(翅膀);流淌(河水);卸下、抖落、扛、修剪(农事);吹(风);转磨儿、下甩弯、瞅(驴);薅苗、削、低头、耷拉、下坠(作物生长与收获);发酵、闭合、澎湃、告别(湖水/冻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意象并非华丽铺陈,而是经过精心筛选和锤炼,每一个都具有极强的画面感和象征意味,共同构建出一个既真实又富有诗意的乡村世界片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观察入微,细节动人: 诗人拥有一双极其敏锐的眼睛,捕捉到细微处常常被忽略的生命律动和自然变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总有支棱的触须 / 探出来”(《芜没》)——荒草的顽强生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站在路边,抖落出衣服里残存 / 的枯叶、泥渣”(《途中》)——劳动者的辛劳痕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花粘上湖水 / 愈发白了起来”(《空空的湖面》)——梨花与湖水交融的纯净美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嗉囊壁为肌肉质 / 内贮的粗糙枝叶,能研磨成易消化的粉末”(《灰椋鸟飞走的湖边》)——对鸟生理构造的精确描述,透露出对其生存方式的深刻理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身体周围棒子落下来 / 高粱穗子被母亲削下来 / 谷穗低头,黄豆荚向下耷拉 / 红薯又下坠三寸”(《向下吹》)——秋收景象的叠加,充满重量感和时间的压迫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细节赋予了诗歌强烈的在场感和真实感,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 语言质朴凝练,张力暗涌: 张凡修的语言看似平实口语化,实则高度凝练,字字珠玑,充满内在张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矛盾修辞与悖论: “纸糊住火乡村最低最亮最空白的光”(《大地之灯》)——脆弱与明亮、有限与无限的对比;“大地落在阴影里黑暗在,人就在”(《大地之灯》)——黑暗与人存在的辩证;“芜没自身”(《芜没》)——荒芜与存在;“空空的湖面。水时深时浅”(《空空的湖面》)——空虚与变化;“清空的主儿”与“不能容忍”的欲望(《向下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动词精准有力: “跳出去”(草籽)、“抖落出”(泥渣)、“旋亮”(火苗)、“向下耷拉”(豆荚)、“下坠”(红薯)、“研磨”(鸟嗉囊)、“飞走”(鸟群)。这些动词准确生动,赋予了静态意象以动态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短句与节奏感: 大量使用短句和分行,形成一种沉静、内敛、略带滞涩感的节奏,与所描绘的乡村生活节奏和沉思氛围相契合,如《大地之灯》、《芜没》、《湖水涨了》的首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 主题:生命的坚韧、自然的循环与人的介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生命的坚韧与荒芜中的生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地之灯》:灯火(生命之光)在卑微处(驴棚)生生灭灭,人依存于黑暗(土地/生活),蕴含苦涩中的坚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芜没》:描绘荒草丛生(“芜没”)的景象,但“总有支棱的触须探出来”,“晶亮、凸鼓的球体”和“翅膀在匍匐”暗示着隐藏的、顽强的生命力,以及“悄然发生改变”的自然法则。“茂密之中 / 比芜没自身更隐秘的 / 皮囊。耗空”也揭示了生命在繁盛下的消耗与转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然的循环与时间的流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途中》:河水不停奔流,麦田树木在微光中变化,火车驶过,恋人身影短暂出现又被遮掩(“得到有效的掩护”),蚌壳的沉默无言,都指向了时间永恒流动中人事的片段性与不可言说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空空的湖面》:梨花飘落湖面,人为修剪枝条(干预自然以追求“观赏性”),人群聚集又散去,湖水自身“空空”且“时深时浅”,蜂群飞过留下“空白”,突显了自然本身的空寂与永恒性,以及对人为干预的微妙反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湖水涨了》:以“冻梨”喻湖,冰面下的“发酵”(梨汁澎湃)象征冬藏的能量蓄积,预示着春天湖水上涨的自然循环。“向被悬挂的树梢告别”暗示着季节更替的必然与告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灰椋鸟飞走的湖边》:鸟群的栖息、觅食与因受惊而整群飞走,炊烟、融雪、水流进湖,勾勒出湖边生态的日常图景和生生不息。“我一直守着湖水”则表达了人作为观察者和共生者的姿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农耕生活的艰辛、秩序与忍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途中》的“卸下喷雾器的人”抖落泥渣,是农事劳作的直接呈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向下吹》:核心是农耕生活的隐喻。风在“胳肢窝”(丘陵)里“转磨儿磨儿”,只能“向下吹”,象征着农民被土地束缚的命运和生活的沉重。“父亲的黑驴”和农作物(棒子、高粱、谷子、黄豆、红薯)的“向下”(成熟、收获、重力)形成合力,压制着任何“向上的念想”(如驴瞅葵盘)或“欲望”。这种“不能容忍”的压抑感,深刻揭示了农耕生活的辛劳与内在的秩序对人的规训。标题“向下吹”既是风的动作,也是生活的基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 情感基调:沉静、内省、略带苍凉与慰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整组诗的情感不是激烈奔放的,而是沉静内敛的,带着对乡村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无言的爱,也包含着对艰辛、时间流逝、自然力量的敬畏和一丝苍凉感(如灯火“生生灭灭被掏空”、灰椋鸟“整群飞走”、风“只能向下吹”、欲望“不能容忍”)。但同时,诗中也有慰藉与光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纸糊的辉光清冽”(《大地之灯》)——黑暗中的微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过程,令我们慰藉”(《途中》)——自然变化带来的平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湖畔的炊烟”、“融雪入湖”、“我一直守着湖水”(《灰椋鸟飞走的湖边》)——人与自然共处的宁静与坚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冻梨一天天倾向于梨汁澎湃”(《湖水涨了》)——寒冬蕴含的生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分首简要点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地之灯》: 以“灯”为核心意象,写乡村夜晚的微光(生存意志)与黑暗(土地/生活本身)的依存关系,“去了,又回”暗示生命的循环,“北风吹过,春风吹过”点明时间流逝中的不变与忍耐。结尾“马灯跌跌撞撞”的形象极具感染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芜没》: 聚焦荒草地,细腻描绘其中隐蔽却旺盛的生命活动(草籽、蚂蚱、触须、球体、翅膀),揭示“芜没”表象下的生机与消耗(“耗空”、“改变”),是对生命韧性与自然法则的沉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途中》: 展现流动性的生活片段。有永恒(河水、微光笼罩的土地)、有瞬间(卸下负担的农人、驶过的火车、河滩的蚌、被火车掩护的恋人),有慰藉也有“耗尽的犹疑”和“听不懂”的沉默,是对时间、劳作和生活片段性的复杂感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空空的湖面》: 表面写赏花活动,实则通过“空空的湖面”、“蜂群飞过后的空白”、“时深时浅”的湖水,以及人为“修剪”、“捆”、“扛”动作与自然本身的对比,揭示了自然本身的空寂与永恒性,以及对人为干预(追求观赏性)的微妙反讽。人群的热闹反衬湖水的“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向下吹》: 全诗最具张力的一首。以拟人化的“风”的视角(“它”)切入,将丘陵地貌(“胳肢窝”)、农耕牲畜(黑驴)、各类农作物(高粱、棒子、谷子、豆荚、红薯)以及人的劳作(薅苗)编织成一个严密的象征网络。“向下吹”不仅是风的物理特性,更是农耕生活中无形的重力、秩序和对个体欲望(“向上的念想”、“瞅葵盘”)的压抑。“清空的主儿”与“不能容忍”的冲突揭示了生存的沉重与无奈。黑驴对葵盘的“瞅”是诗中一抹生动的亮色,也是被压抑欲望的体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湖水涨了》: 构思独特,将冬日冰封的湖想象成一颗“冻梨”,湖底酝酿着“梨汁澎湃”(春天涨水)。用“发酵”相关的词汇(干酵母、泡打粉、膨松剂、酸水)描绘冰下涌动的力量,“拱形冰面凸起”与“闭合”形成张力。“梨树圈住整个湖面”、“叶片紫红紫红”的冬日景象,与“冻梨一天天倾向于梨汁澎湃”的内在趋势对比,充满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春天的期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灰椋鸟飞走的湖边》: 作为组诗标题作,以冷静克制的笔调观察灰椋鸟的生活习性(觅食、鸣叫、嗉囊功能)及周围环境(小路、灌木、土丘、柳林、农舍、炊烟、融雪)。核心在于“我一直守着湖水。从不惊动”的姿态,以及鸟群因一只受惊而“整群飞走”的瞬间。“盛得下这么多灰椋鸟”的湖边,既是鸟的栖息地,也是诗人精神的栖所。鸟飞走了,湖还在,守候还在,人与自然保持了一种互不惊扰又相伴共生的关系。结尾的飞走与标题呼应,留下余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凡修的《灰椋鸟飞走的湖边》(组诗)是扎根于北方乡土、充满生命质感的力作。诗人以其精准如手术刀般的观察力和凝练含蓄的表达,将乡村的自然风物、农耕劳作的细节、生命的坚韧与荒芜、时间的流逝、人与自然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浓缩在一系列极具画面感和内在张力的意象中。语言质朴厚重,情感深沉内敛,既有对生活艰辛与生命局限的体认,也蕴含着对土地、自然和生命本身深沉的热爱与敬畏。组诗结构上围绕“湖”这一核心地理意象展开,各首相对独立又相互呼应,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真实、充满诗意的乡村心灵图景。诗中“守候”的姿态(如守湖水、大地之灯的微光、芜没中的生机)是贯穿始终的精神内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