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折桂与桂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曹育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不同的文化会在某些象征意义上不谋而合,展现出人类对美好事物的共同追求。“折桂“与“桂冠“这两个词,虽诞生于不同的文化土壤,却都散发着胜利与荣耀的光芒,承载着人类对卓越成就的赞美与追求。</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折桂”这个词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其字面意思是攀折月宫中的桂花,寓意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即“金榜题名”,“蟾宫折桂”来形容科举及第,寓意考生们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终脱颖而出,获得了进入仕途的入场券。</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折桂”的典故源于晋代郤诜的故事。郤诜对晋武帝说自己“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他将自己比作桂林中的一枝,象征出类拔萃的人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唐代诗人白居易和他的三弟白行简、堂弟白敏中先后参加科举考试,都考中了进士。于是白居易写了一首诗祝贺这两个弟弟,也祝贺了一下自己:《喜敏中及第,偶示所怀》:“折桂一枝先许我,穿杨三叶尽惊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在中国文学作品中,“折桂”常被用来表达对成功和荣耀的赞美。“十年寒窗只求蟾宫折桂;几页诗书但愿不付韶华。”“蟾宫折桂、独占鳌头”,意味着在考试中独占第一,获得极高荣誉。此外,“折桂”也常用于祝福他人学业有成、事业顺利,象征着成功和荣耀; 还可以用来比喻在各领域中获得了重大成就或荣誉,如体育比赛中的冠军、学术研究中的重大突破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桂冠“是胜利的象征,代表着最高荣誉。其起源可追溯至希腊神话。这个故事很有趣。传说宙斯有一双儿女。儿子"阿波罗"掌管太阳; 女儿”阿尔忒弥斯“掌管月亮。有一天,阿波罗冒犯了掌管“爱“的丘比特。丘比特十分生气,于是射出了两支特别的箭:第一支箭会使人深深陷入爱河,射中了阿波罗;第二支箭则使人不会对异性动心,射中了河神的女儿达芙妮。阿波罗一看到达芙妮就爱上了她。但达芙妮根本不理会阿波罗的追求,而阿波罗仍穷追不舍。有一天阿波罗在树林里见到了达芙妮,不让她离开,就在她快要被追到的时候,她被一条大河拦住了。 达芙妮急忙向河神爸爸求救,让爸爸把她吞下肚里。爸爸疼爱女儿,便将她变成了一株月桂树。从此,月桂树便成了阿波罗的圣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在古希腊,桂冠被用来表彰全希腊最优秀的诗人,他们被赐予桂枝做的花冠,以示荣耀。这种传统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光荣的称号,用来比喻竞赛中的冠军或任何形式的荣誉、胜利及成就,用“学术桂冠”、“体育桂冠”、“桂冠诗人“来表彰在各自领域内的杰出表现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需要提及的是,东方的桂是指桂花树,西方的桂是指月桂树,两者并非同一树种,但东西方对桂树的传说和典故却有许多相似之处,都和月亮有关: 美女阿尔忒弥斯任月亮女神,而住在月宫中的嫦娥则是月亮的代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这两个词的出现时间相差大概200年,从古代世界文化传播上看,两者独立形成,并无借鉴,但它们跨越了时空,成了一种永恒。</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