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东最美乡村路采风掠影

红都冰儿

<p class="ql-block">摄影:钟胜生</p> <p class="ql-block">七律·日东最美乡村路摄影赛采风有感</p><p class="ql-block">柳冰</p><p class="ql-block">晴光遍洒乡村路,爽气轻携摄影囊。</p><p class="ql-block">彩径蜿蜒连翠坞,金禾摇曳映红墙。</p><p class="ql-block">亭前品茗听方语,陇上凝眸捕景忙。</p><p class="ql-block">最是秋来收获季,新窗色里醉斜阳。</p> <p class="ql-block">七律·步韵和陈柳冰日东采风作</p><p class="ql-block">宋景明</p><p class="ql-block">天光云影绕蹊长,撷取秋容入镜囊。</p><p class="ql-block">数杵疏钟传古寺,一畦晚照覆东墙。</p><p class="ql-block">裁霞抢景争分秒,织锦凝情忘碌忙。</p><p class="ql-block">谁道乡间无至味,满屏清韵胜春阳。</p> <p class="ql-block">田园诗学的光影叙事与乡土重构</p><p class="ql-block">----浅论《七律·日东最美乡村路摄影赛采风有感》</p><p class="ql-block">宋景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柳冰老师的《七律·日东最美乡村路摄影赛采风有感》以古典格律为载体,却呈现出极具现代性的艺术实践——将摄影这一现代视觉艺术与诗歌这一传统语言艺术相融合,在十四行诗的有限空间里构建起一个光影交错、动静相生的美学世界。</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不仅是对乡村风物的简单描绘,更是一场关于如何通过双重媒介(诗歌与摄影)重新发现乡土之美的深刻探索。陈柳冰诗人的这首七律,将古典诗的韵律美与现代摄影的瞬间艺术结合得如此精妙,确实值得细细品味和探讨。</p><p class="ql-block"> 诗的首联“晴光遍洒乡村路,爽气轻携摄影囊”立即确立了全诗的双重叙事线索。诗人巧妙地将自然之光(晴光)与艺术之器(摄影囊)并置,暗示了两种观看方式的交融。这里的“光”既是自然现象,更是摄影艺术的物质基础,暗示着诗人试图捕捉的不仅是客观景物,更是光线本身在乡村空间中的舞蹈。“爽气轻携”四字举重若轻,将摄影采风的活动诗意化,仿佛不是摄影师在主动寻找美景,而是乡村的灵气主动涌入艺术容器。</p><p class="ql-block"> 颔联“彩径蜿蜒连翠坞,金禾摇曳映红墙”呈现出一幅充满色彩碰撞的视觉盛宴。诗人在这里运用的色彩词汇——“彩”“翠”“金”“红”——不仅是对乡村景物的写实描绘,更暗合了摄影艺术中对色彩表现的追求。这些浓烈而和谐的色块组合,恰如一幅精心构图的摄影作品,通过语言的调色盘再现了视觉体验的丰富性。特别是“映红墙”这一细节,既可能是现实中的农家景象,也可能暗示着夕阳余晖在墙面的投射,展现了光线与色彩在特定时刻的神奇交汇。</p><p class="ql-block"> 颈联“亭前品茗听方语,陇上凝眸捕景忙”进一步深化了艺术与乡土的关系。诗人设置了两个并置的场景:一是闲适的文化体验(品茗听语),二是紧张的艺术创作(凝眸捕景)。这种张力生动表现了摄影采风活动的双重性质——既是艺术追求,也是文化沉浸。“听方语”暗示着对地方性知识的关注,而“捕景忙”则传达了捕捉转瞬即逝之美的艺术紧迫感。一个“捕”字精准地揭示了摄影艺术的本质——如同猎人追逐猎物般追逐完美瞬间。</p><p class="ql-block"> 尾联“最是秋来收获季,新窗色里醉斜阳”将全诗推向高潮,也完成了多重隐喻的构建。“收获季”既指农业生产的自然周期,也喻指艺术创作的丰收时刻。“新窗色”是一个极具现代感的意象,可能指代农家新居的窗户,也可能暗喻相机取景框的新视角,甚至可能暗示诗人通过艺术创作获得的崭新视野。最终“醉斜阳”的收束,将自然之美、艺术沉醉与时光流逝的主题完美融合,夕阳既是自然现象,也是摄影最珍爱的黄金时刻,更是生命诗意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其构建的多重对话关系。首先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七律形式与摄影主题的结合,本身就是对古典诗歌表现领域的拓展。其次是文字与图像的对话——诗人通过语言努力达到视觉艺术的效果,实现了一种“通感”式的审美体验。第三是人与土地的对话——诗中不断暗示着艺术家(摄影师/诗人)与乡村环境的互动关系,既不是简单的田园牧歌,也不是冷漠的客观记录,而是一种深度的情感交流和美学发现。</p><p class="ql-block"> 在当代语境下,这首诗还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面对城市化进程中的乡土变迁,诗人通过艺术的目光重新发现并重塑了乡村价值。这不是怀旧式的田园幻想,而是通过现代艺术媒介(摄影)和传统艺术形式(诗歌)的双重过滤,对当代乡村进行的美学重构。诗中的“红墙”“新窗”等意象,暗示着传统与现代元素共存的新农村景象,而艺术家的使命正是发现这种共存中的和谐与美。</p><p class="ql-block"> 陈柳冰老师这首诗最终向我们揭示:真正的乡村之美,既存在于客观景物中,更存在于发现美的目光中。当诗人写道“捕景忙”时,她捕捉的不仅是风景,更是光线、时间与文化的交汇瞬间。这种通过双重艺术媒介对乡土进行的诗意重构,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新连接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的文化路径——在取景框与诗句的双重映射中,乡土被赋予了永恒的艺术形态,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成为共享的审美遗产。</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因而成为一场成功的艺术实验——它证明了中国古典诗歌形式完全能够容纳现代生活经验,传统律诗与当代摄影艺术可以在美学层面达成深刻共鸣。在这种共鸣中,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一个精彩案例,也看到了诗歌与摄影作为两种看似迥异却本质相通的艺术形式,如何共同致力于人类永恒的事业——捕捉美,铭记美,传承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七律·日东最美乡村路摄影赛采风有感</p><p class="ql-block">陈柳冰</p><p class="ql-block">晴光遍洒乡村路,爽气轻携摄影囊。</p><p class="ql-block">彩径蜿蜒连翠坞,金禾摇曳映红墙。</p><p class="ql-block">亭前品茗听方语,陇上凝眸捕景忙。</p><p class="ql-block">最是秋来收获季,新窗色里醉斜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律·步韵和陈柳冰诗家日东采风作》 </p><p class="ql-block">宋景明</p><p class="ql-block">天光云影绕蹊长,撷取秋容入镜囊。</p><p class="ql-block">数杵疏钟出古寺,一畦晚照上东墙。</p><p class="ql-block">裁霞手段争分秒,织锦情怀忘碌忙。</p><p class="ql-block">谁道乡间无至味,满屏清韵胜春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拙作步韵而和,着重凸显摄影艺术与传统诗艺的融合。“裁霞”“织锦”喻指摄影师以天地为材裁制锦绣的创作过程,“争分秒”与“忘碌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