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多年前,我便萌动了为魏先生书法艺术著文的念头,却因尘世纷扰、琐事缠身,几度欲笔又止。如今,我再也不想搁置此事,趁着夜阑人静,将我对开胜先生书法造诣的些许拙见付诸笔端。</p><p class="ql-block"> 早在十余年前,我便听闻魏开胜先生书法造诣颇深。后来,经其胞兄魏开功先生引荐,我得以与他结识。因性情相投,我与开胜先生的往来也日益密切。他为人沉稳内敛、低调谦和,平素寡言少语,然而一旦谈及书法,眼中便会迸射出炽热的光芒。他痴迷书法,宛如虔诚的信徒朝圣,心无旁骛地沉醉于黑白世界,执着追寻着书法艺术的至高境界。</p><p class="ql-block"> 如今,身为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画家协会副秘书长、中流印社监事、武汉市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副主任,他已然成为声名远扬的书法家,且在2023年举办了闻名荆楚的个人书法展。作为未受过书法科班教育之人,却有如此深厚的造诣,带着这份疑惑,我多次向他探寻其学艺之路。 </p><p class="ql-block"> 一、墨缘初启,叩响书门</p><p class="ql-block"> 时光回溯到四十年前,年少的魏开胜怀着对未知的好奇,第一次握住了那管柔毫。指腕间的颤抖,恰似懵懂少年踏入未知世界时的紧张与期待。那几叠素纸,仿佛是他即将书写人生故事的空白画卷。</p><p class="ql-block"> 初叩书门,他邂逅了钟繇的《宣示表》。那点画间遒劲而朴茂的风骨,字势宽博且多呈扁方,隶意宛然未脱,恰似古寺铜钟撞响,在他心头震荡出最初的敬畏。“这不仅仅是形似的模仿,更是对书法之魂的初窥。”魏开胜回忆道。他从《宣示表》中感受到了“古质”与“生拙”,那是一种洗尽铅华、返璞归真的生命本真状态。从此,他踏上了以墨为碑、以字为记的书法之旅。</p><p class="ql-block"> 沿着书法的历史长河溯源而上,魏开胜沉入了汉隶的汪洋。《曹全碑》清秀如新荷承露,让他领略到雅逸之美;《朝侯小子残碑》端凝似古鼎峙立,使他感受到朴厚之质;《张迁碑》雄浑若山岳初成,让他体会到雄强之势。而当他遇见《石门颂》时,仿佛被一股神秘的力量击中。那结字放纵如野鹤排云,体势瘦劲开张,挥毫处意趣横生。摩崖石刻的苍茫气息穿透千年,将他彻底俘获。“《石门颂》最动人的地方,就在于它‘天然去雕饰’,是自然伟力与书者心性在石壁上的交响共鸣。”魏开胜说,这让他深刻印证了书法乃“天地之心”的显化。</p><p class="ql-block"> 在汉隶的学习中,魏开胜并非浅尝辄止。他深入研究每一块碑刻的特点,不断揣摩古人的用笔方法和结构布局。他明白,汉隶是书法发展的重要基石,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通过对汉隶的学习,他不仅掌握了扎实的基本功,更培养了对书法艺术的敏锐感知和深刻理解。</p><p class="ql-block"> 二、行书探幽,情驰神往</p><p class="ql-block"> 行书之径,魏开胜始于右军《兰亭序》的曲水流觞。那“中和之美”如春风化雨,滋润着他的心灵。然而,真正引他情驰神往的,却是张瑞图笔下惊涛骇浪般的世界。</p><p class="ql-block">张瑞图的书法奇纵旷达,左盘右缠,笔势如龙蛇竞逐,上攀下携间鱼贯如珠,满纸是行云流水的动感。魏开胜仿佛置身于江河奔涌之中,血脉贲张。“张二水之书,是‘心性的舞’,打破了温文尔雅的范式,以奇崛的节奏与空间构成,直抒胸中块垒。”他从张瑞图的书法中领悟到,书法的“法”绝非桎梏,而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至高境界。</p><p class="ql-block"> 稍后,魏开胜转习黄山谷的《松风阁》。那修长奇崛的结字如长枪大戟,开张挺拔的笔法似老树虬枝,参差错落的章法如星汉灿烂。《松风阁》成为了他行书路上仰望的星辰。“山谷道人以‘辐射式’结构颠覆传统,其书是‘文人的风骨’与‘禅者的超逸’在笔墨间的完美交融。”魏开胜在临习《松风阁》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淋漓洒脱处尽是生命舒展的酣畅。</p><p class="ql-block"> 在行书的学习中,魏开胜不断探索不同书家的风格特点,汲取他们的精华。他深知,行书是一种富有变化和表现力的书体,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他在学习张瑞图和黄山谷的书法时,不仅注重形似,更注重神似,努力将他们的艺术风格与自己的个性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行书风格。</p><p class="ql-block"> 三、草书寻魂,涅槃重生</p><p class="ql-block"> 草书之渊,是魏开胜书法探索中耗心力最久的领域。因为草书直指书艺核心——线条的生命与瞬间的永恒。</p><p class="ql-block"> 案头长年累月堆叠着张旭《古诗四帖》的汪洋恣肆,那是癫狂的宇宙元气;怀素《自叙帖》的骤雨旋风,那是纯粹的抽象韵律;孙过庭《书谱》的法度森严,那是理性的激情。然而,最摄他心魄的,仍是山谷道人那两卷墨魂——《廉颇蔺相如列传》与《诸上座》。山谷道人的草书线条之舞千姿万态,一波三折间变化如云诡波谲。时而轻梢遏云,飘然欲仙,仿佛是“提按的呼吸”;时而圆转不绝,如荡桨撑舟于墨海,那是绞转的力量。气势宏阔,直欲破纸而出。“此非仅技法高超,更在于他将胸中丘壑、人生际遇与禅宗顿悟,化作了笔下奔涌不息的情感洪流。”魏开胜每一次临写山谷道人的草书,都仿佛握的不是笔,而是天地间奔涌的元气。在疾涩相生、虚实相映的律动中,他完成一次又一次精神的涅槃。</p><p class="ql-block"> “草书难,不在形似,而在气韵生动,在于以不可重复的瞬间,捕捉并凝固那不可言说的生命律动与宇宙精神。”魏开胜深知草书的真谛,他在草书的世界里不断探索,试图用线条表达出最深刻的情感与精神。</p><p class="ql-block">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草书的精髓,魏开胜不仅深入研究古人的草书作品,还不断观察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动态美。他从山川的起伏、河流的奔腾、云彩的变幻中汲取灵感,将这些自然之美融入到草书创作中。他认为,草书是一种最能表达情感和精神的书体,只有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自然万物相融合,才能创作出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草书作品。</p><p class="ql-block"> 四、悟书之道,生命之渡</p><p class="ql-block"> 四十年墨海沉浮,魏开胜渐悟书法远非简单的“写字”。它是一门时空的艺术,点画是凝固的舞蹈(空间),行气是流淌的音乐(时间)。“精研点画结构是‘技’,追求气韵风神是‘艺’,而最终指向的是‘心手双畅,物我两忘’的‘道’境。”魏开胜认为,书法是无声之音,无形之相,以抽象的线条,抒发最幽微的情思,构建最宏阔的精神宇宙。它要求书写者兼具匠人的严谨与诗人的激情,在严格的传统法度中寻求个人心性的极致,在矛盾中达至和。</p><p class="ql-block"> 隶书的朴厚是大地,承载着历史的重量与文化的基因;行书的流丽是江河,映照着文心的婉转与性情的跌宕;而草书狂舞的线条,则是他精神御风而行的轨迹,是生命能量最酣畅淋漓的释放。</p><p class="ql-block"> “书艺之道,终究是一场以笔墨为舟楫的生命渡。”魏开胜说,每一次展纸濡毫,皆是灵魂向着浩瀚传统(“与古为徒”)与无尽创造(“我书意造本无法”)的虔诚摆渡。笔锋所向,心之所往,此身虽在案几方寸之间,精神却已游于天地之无涯。</p><p class="ql-block"> 在悟书之道的过程中,魏开胜不断反思自己的书法实践,总结经验教训。他明白,书法不仅仅是一种技艺的追求,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的体现。他在书法创作中,始终保持着一颗敬畏之心,尊重传统,不断创新,努力将自己的人生感悟和精神追求融入到作品中。</p><p class="ql-block"> 五、墨香为伴,对话古今</p><p class="ql-block"> 在魏开胜的书法工作室里,弥漫着淡淡的墨香。书桌上摆放着各种字帖和毛笔,墙上挂满了他的书法作品。这里,是他的精神家园,是他与古今对话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书法予我的终极馈赠,就是在墨香弥漫的方寸之地照见自我,对话古今,游心万仞。”魏开胜说,他在书法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也找到了与古人交流的桥梁。每一次临习古人的作品,他都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心灵的对话。</p><p class="ql-block">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魏开胜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书法之路。他用书法对抗着浮躁与喧嚣,用笔墨书写着自己的人生感悟。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书法的魅力,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p><p class="ql-block"> “书法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精神追求。”魏开胜说,他将继续在墨海中遨游,用书法书写更加精彩的人生篇章。</p><p class="ql-block">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书法文化,魏开胜积极参与各种书法活动。他经常参加书法展览和交流活动,与其他书法家分享自己的创作经验和心得。他还在学校和社区举办书法讲座和培训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书法爱好者。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书法,让书法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p><p class="ql-block"> 四十年的书法之旅,魏开胜用笔墨书写着自己的人生故事,用书法诠释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畏。他在墨海中沉浮,在传统与创新中探索,在书法的世界里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归宿。</p><p class="ql-block"> 魏开胜先生的书法艺术之路,是一部充满艰辛与收获的奋斗史。他用四十年的时间,诠释了对书法艺术的执着和热爱。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高超的技艺,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期待魏开胜先生能够继续在书法的道路上探索创新,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胡常青于二零二五年玖月㭍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