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堑长智

華懋

<p class="ql-block">  一天,有位年轻人远道而来,只为了到深山老林中求寻高人拜师学艺。进山后不久就走到三岔路口。年轻人犯难了,忽然他看见路旁有位老人在睡觉, 于是他叫醒老人,询问去高人的山路。老人随口一句“左边”就睡去了。年轻人从左边那条小路走啊走啊,最后此路突然消失在一片树林里。他只好原路返回,看见老人还在睡觉。他问老人,老人说:左边。年轻人正要详问,老人不理他了。于是,他走上右边那条路,后来路也消失了。年轻人返回后,看见老人家还在睡,气不打一处来,上前推醒老人,问为何欺骗他。老人说:“左路不通,右路不通,你说哪条路通呢?”年轻人这才醒悟过来。</p> <p class="ql-block">  这故事暗含几个道理:一是年轻人走完左边和右边的路后,还不明白中间那条路是通往高人的那条路。说明了人失败后,常受情绪影响,连简单的问题都想不通,容易犯糊涂;二是说明人只有在不断的犯错,才能走向正确的方向;三是人犯错后,一般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p> <p class="ql-block">  失败的好处就是不再犯同类错误。不要因为失败伤心,也不要为错误增加心理压力。每个人都希望成功,但往往事与愿违,如果明知故犯,就罪无可赦了。明知是错还去做,如果不是蠢,便是跟正义开玩笑,是不道德的。不仅不值得鼓励,还应受到惩戒。心理学家认为明知故犯的人,负罪感多于满足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不是存心犯错,是可原谅的,不必自我谴责。无心之过,不但不应受到惩罚,还能从中获得教训,从犯错中学得经验变得更聪明。</p> <p class="ql-block">  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但有人认为“吃一堑”不一定“长智”,只有从犯错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才能长智,否则错误还会不断重复出现。 </p> <p class="ql-block">  从前,有位农夫牵着羊,骑着驴去赶集。 三个坏蛋发现后,一个坏蛋趁农夫骑驴打瞌之际,把羊脖子上的铃铛解下后系在驴尾巴上,把羊偷走了。 农夫醒来后发现羊不见了,急忙寻找。另一个坏蛋热心地问他找什么。 农夫说羊被人偷走了,问他看见没有。骗坏蛋说,刚才他看见有人牵着一只羊去树林里了,估计那只羊准是他的。农夫急着找羊,便把驴交给这个坏蛋,等他空手回来时,驴也不见了。 农夫伤心地哭起来,这时他听到有人比他哭还伤心。农夫问那人:你哭什么?第三个坏蛋说:他两袋金币在他歇脚洗脸时,不小心掉进水塘里了。农夫说:下去捞呀!坏蛋说:他不会游泳,如果农夫帮他捞上来,愿意送他20枚金币。 农夫暗自高兴,心想:如果20枚金币到手,羊和驴虽然丢了,也能挽回损失,并且还有富余!于是,他脱光衣服跳进水里,好久也没捞到金币,等他爬上岸时,发现衣服、干粮都不见了。</p> <p class="ql-block">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农夫麻痹大意丢了羊,出事后惊慌失措又丢了驴,为弥补损失,急于求成又丢了衣服和干粮。三个坏蛋正是抓住农夫的弱点,轻而易举地得手。我们在工作、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失败,虽然“吃堑”不是啥好事,但吃了堑却不长智,就是愚蠢至极。 </p> <p class="ql-block">  “人非圣贤”,圣贤之人也会犯错。不过,他们犯错后,能接受别人的批评,并积极改正。对于别人犯错,圣人明白,绝不犯错是不可能的事。若犯错不给予原谅,那人只会犯更大的错。所以,圣人希望人们知错、思过、补过、闻过则喜,通过循循善诱,使他人走向正道。我们应体会圣人先贤的用意,不要辜负他们善意的心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