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的8月20日,是我们到盘锦三道村插队50周年的纪念日。这一天盛夏未央,初秋登场,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极普通的,而对于我们当年插队盘锦的知青来说,却是刻骨铭心、永世难忘的。</p><p class="ql-block"> 50年前,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 远离家乡、亲人,来到辽宁的“南大荒”盘锦,开始了与苦累相伴的下乡插队生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知青点42名当年的知青相约来到盘锦三道村,共同回忆当年难忘的"知青岁月"。</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们返乡知青与村领导在村委会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这张来自网络的照片,真实的再现了当年我们在农村挖河修渠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当时每年的国庆节,我们都会放假一天,然后就是秋天的重头戏—割稻子。盘锦以水田为主,每年割稻子都将从10月2号持续到月底左右。</p><p class="ql-block"> 盘锦的稻田基本都是500米长,早晨我们与村民一起在地头一字排开,每人四条垅半天割到头,然后再将自己割完的稻子码起来。回到地头,生产队送饭的车已经到了,大家匆忙吃饭,然后休息片刻,下午又开始重复上午的劳动过程。这活对于我们刚下乡的知青来说,很有难度,镰刀不够快,力量也不够大,捆稻子的技术也不够高,但我们也都咬牙坚持下来了。</p><p class="ql-block"> 最难忘1976年的秋天,稻子还没收割完,一场冻雨让我们吃尽了苦头。这场雨让本应干爽的稻田地变得泥泞不堪,稻子被雨浇的东倒西歪,早晨蒙上霜的稻子叶如同刀片一样锋利(当时我们干活是不戴手套的),干活没多久,我们的左手(右手握镰刀)就布满了“血口子”,疼得钻心。没有任何办法,只能咬牙坚持。</p> <p class="ql-block"> 好不容易将稻子全部割完,打稻子(给稻子脱粒)又开始了。这张来自网络的照片,真实的反映了我们当时打稻子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打稻子时,生产队是三班倒,全部是女劳力。早上8点到下午4点是村里的孩子妈妈们,然后从下午4点到午夜12点是村里的高年级学生,我们是从午夜12点到早晨8点。打稻子用的机器比较原始,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很吓人。记得打稻子时,我们是面向东面,当时最喜欢的歌是《东方红》,尤其是第一句“东方红,太阳升……”,因为太阳升起来,就寓意着我们要收工了。当然如果哪天白天缺人,队长会毫不客气的让我们再加一个班,尽管我们都不愿意。</p> <p class="ql-block"> 回忆起当年我们的付出,大家都十分感慨。尽管那时十分艰苦,但三道村毕竟是我们曾生活、劳动过地方,因此对这里还是有着十分复杂的感情。</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三道村,早已“旧貌换新颜”。曾经的烂泥塘,现在岸边杨柳依依,池中碧波微漾,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 村中的路面全部硬化,干净整洁的柏油路旁,各种果树生机勃勃,未成熟的果实挂满枝头。</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几年前拍摄的,金秋季节盘锦的稻田一片金灿灿。当然盘锦大米早已是全国闻名,我曾在广州、上海等地的超市看到盘锦大米的身影,很受当地人的欢迎。出去旅游,同行的人知道我是辽宁人,也都对盘锦大米赞不绝口,对此我深感欣慰,因为我曾插队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 10月的果园,硕大的苹果压弯了枝头,吃上一口,又脆又甜,很是美味。</p> <p class="ql-block"> 今年是我们插队50周年,大家对这次返乡活动十分期待,返城后很多知青朋友再没有交集,但大家见面后,没有生疏感。我们互相握手、拥抱,并合影留念,我也用手机记录下一个个难忘的时刻。</p><p class="ql-block"> 下面就是我们返乡活动时留下的难忘瞬间,同时也收录了部分知青朋友所拍摄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全体返乡知青在写有“下乡三道五十载,岁月如歌难忘怀”字的条幅上签上自己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 一队的返乡知青与村领导合影。</p> <p class="ql-block"> 二队的返乡知青与村领导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三队的返乡知青与村领导合影。</p> <p class="ql-block"> 四队的返乡知青与村领导合影。</p> <p class="ql-block"> 五队的返乡知青与村领导合影。</p> <p class="ql-block"> 75届返乡女知青合影。</p> <p class="ql-block"> 梅坤、刘杰、我、董素芳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李秋与我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知青代表全体返乡知青向村领导赠送锦旗。</p> <p class="ql-block"> 部分知青与村领导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受活动组委会的委托,我代表返乡知青发言。发言稿记录在我的美篇《悠悠五十载,岁月如歌难忘怀》中。</p> <p class="ql-block"> 静伟、凃军、我、刘艳与嫂子—任国兴之妻(左二)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 嫂子当年与我们不是同一小队,但是我们的水田却是相邻的,因此上工、收工时常遇到。那时就觉得这女孩不但端庄秀气也很文静。</p> <p class="ql-block"> 张艳华、于素华、嫂子、刘艳、于凤秀、王欣宝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郭荣生与季德君合影。</p> <p class="ql-block"> 郭荣生、刘逢伟、季德君合影。</p><p class="ql-block"> 刘逢伟早年与家人前往四川生活,后在16岁时下乡到盘锦,现居住在葫芦岛市。每当知青有重要活动时,刘逢伟都来沈阳积极参与。</p> <p class="ql-block"> 郭荣生与我合影。</p> <p class="ql-block"> 何卫国与我合影。</p><p class="ql-block"> 何卫国早年与父母一起前往四川生活,后插队到盘锦。再后来参军,转业后定居在珠海,这次因为知青返乡活动专程从珠海回沈阳。</p> <p class="ql-block"> 我与郭荣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 王兴杰、季德君、郭荣生与村民王林山夫妻合影。</p><p class="ql-block"> 王林山夫妻与我们年龄相仿,当年大家曾在一起劳动。几十年未见,这次相见竟都认出了对方。</p> <p class="ql-block"> 二队的返乡知青与王林山夫妻及任国兴在王林山家中合影。(王兴杰拍摄)</p> <p class="ql-block"> 二队的返乡知青与王林山夫妻、任国兴合影。(我拍摄)</p> <p class="ql-block"> 王兴杰、季德君、郭荣生与村民王林山(右二)合影。</p> <p class="ql-block"> 季德君、郭荣生与王林山合影。</p> <p class="ql-block"> 二队的返乡知青前往村民李宝林家探望,50年前,李宝林是我们生产队的队长,年长我们几岁。那时他身体特别好,感觉他每天都有用不完的力气。现在他因病行动不便。李宝林家的院子里,种植了各种应季蔬菜,长势不错。</p> <p class="ql-block"> 静伟、凃军与李宝林交谈。</p> <p class="ql-block"> 郭荣生与李宝林合影。</p> <p class="ql-block"> 我们去往任国兴家,他家的果树可谓是“硕果累累”。</p><p class="ql-block"> 任国兴几乎与我们同龄,当年任大队团总支书记,兼民兵连长。他为人谦和、对于知青给予了足够的尊重。到了任国兴家,大家实现了采摘自由。他家的梨别有风味,好吃极了。</p> <p class="ql-block"> 这是任国兴家的厨房,整洁干净,很有现代化气息,刚出锅的煮玉米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引得大家争相品尝。</p> <p class="ql-block"> 一盆软糯鲜甜的煮玉米瞬间就被大家“消化掉了”。</p> <p class="ql-block"> 任国兴家的客厅,特别引起我注意的是写着“衣食父母”大字的画框,这应该是村民对任国兴工作、为人的肯定吧。</p> <p class="ql-block"> 这位就是任国兴,我们离开农村后,他先后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乡长兼乡党委书记等职,现已退休。这是他在我们聚会上讲话时,我所拍摄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任国兴在聚会上讲话,儒雅中透着淳朴,颇有领导的风度。</p> <p class="ql-block"> 知青马志民在聚会上讲话,他是这次活动的主要召集人之一,在这次返乡活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知青王兴杰也是活动的主要召集人之一,同时又是聚会的主要撰稿人,他为这次活动做出了很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 王欣宝,76届知青,为这次活动的组织、策划做出了很多努力。</p> <p class="ql-block"> 李秋为参加这次活动赋诗一首。</p> <p class="ql-block"> 我与任国兴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牛桂芳与我都是75届的,感觉我们性格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78年返城后始终没有机会见面,今天我俩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我为部分女知青拍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宿凤兰、牛桂芳、付桂香合影,这是我拍摄比较满意的一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 季德君与王兴杰合影。</p> <p class="ql-block"> 我与任国兴合影,他是我在农村时很敬佩的人,我觉得他是回乡青年中为数不多的有能力、高素质青年。</p> <p class="ql-block"> 我与王兴杰的合影。我们两人曾就读同一所中学,插队时在同一小队。78年他考上大学,后来我上了电大,最后我们又在同一学校任教,直至退休。</p> <p class="ql-block"> 我为陈志森、何卫国拍的合照。</p> <p class="ql-block"> 季德君、郭荣生、何卫国合影。</p> <p class="ql-block"> 季德君与付国山合影,他们两人都是76届的。</p> <p class="ql-block"> 季德君、郭荣生、王兴杰合影,在农村时,他们曾同住一个房间,冬天也一起去苇塘割苇子。聊起当年“人进苇塘、驴进磨房”的经历,三人都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 我为部分知青拍合照。</p> <p class="ql-block"> 任国兴与部分知青合影。</p> <p class="ql-block"> 我为任国兴、陈秀君拍合照。</p> <p class="ql-block"> 任国兴与部分知青合影。</p> <p class="ql-block"> 刘艳、张艳华、于素华三位美丽女知青合影。</p> <p class="ql-block"> 我为部分知青拍合照。</p> <p class="ql-block"> 陈志森、陈秀君合影。</p> <p class="ql-block"> 凃军与任国兴合影。</p> <p class="ql-block"> 王兴杰与任国兴合影。</p> <p class="ql-block"> 白春娥 、我、牛桂芳、董秀芝合影,我们都是75届的,但不在同一个小队。</p> <p class="ql-block"> 任国兴、陈秀君、陈志森合影。</p> <p class="ql-block"> 郭荣生在即兴演唱。</p> <p class="ql-block"> 郭荣生与季德君合影。</p> <p class="ql-block"> 王德生与王兴杰合影。</p> <p class="ql-block"> 苏德军、任国兴、陈志森、王兴杰合影。</p> <p class="ql-block"> 任国兴与部分知青合影。</p> <p class="ql-block"> 季德君与苏德军合影,当时我笑称他们两人都是“德国鬼子”。</p> <p class="ql-block"> 我与王欣宝合影。</p> <p class="ql-block"> 我与静伟合影。</p> <p class="ql-block"> 凃军、我、静伟合影,我们三人都是75届,来自三所不同的中学,插队后在同一小队。</p> <p class="ql-block"> 陈秀君加入我们的合照。</p> <p class="ql-block"> 刘逢伟又加入我们的合照。</p> <p class="ql-block"> 季德君与王兴杰两人同台高歌。</p> <p class="ql-block"> 牛桂芳与我再次合影。</p> <p class="ql-block"> 王兴杰在演唱。</p> <p class="ql-block"> 任国兴与二队知青共同举杯,互祝健康平安。</p> <p class="ql-block"> 王兴杰在聚会上讲话。</p> <p class="ql-block"> 刘艳、我、张艳华、于素华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王欣宝的即兴舞蹈,显示了她的舞蹈功底。当然我对自己的拍照效果也很满意。</p> <p class="ql-block"> 王欣宝吃的玉米,应该也是任国兴家的。</p> <p class="ql-block"> 何卫国在三道村留影。</p> <p class="ql-block"> 二队的部分知青在聚会上举杯畅饮。</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拍摄于返乡活动的前一天。</p> <p class="ql-block"> 聚会结束,我为大家拍的合照。尽管效果不够理想,但我还是把它放在这个相册中。</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三道村知青返乡活动已过去近20天,现在每每想起,仍有些余兴未尽。这里有些照片效果平平,但它们背后的故事都让我难忘。</p><p class="ql-block"> 50年前,我们共同在盘锦“战天斗地”;如今我们在不同的地方安享晚年,愿我们的余生都健康幸福、平安快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