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是左岸最古老的教堂,St. Severin, '教堂始建于公元6世纪,后被摧毁,公元11世纪重建,直至公元16世纪,才呈现出目前我们所见到的样子,火焰哥特式风格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左岸”卢森堡公园</p> <p class="ql-block">巴黎之所以浪漫,部分原因归结于巴黎称得上“漫步之城”。巴黎太适合漫步了,宽敞的步行道,各种有故事,有历史的建筑,森罗万象的博物馆,创意惊绝,布置吸睛的橱窗,路边香飘诱人的咖啡馆,令人垂涎欲滴的点心铺,使得漫步在巴黎街头即养眼又养胃。英文中有一个词语叫“window shopping”,翻译成中文是“橱窗购物”,意思是只看不买。法文中也有同一种说法,翻译成中文叫“舔窗购物”。法文的用词要比英文的形象。因为在巴黎期间,我就常常睑儿贴在橱窗上去看里面的布置,真的就像舔𥦬似的。法国人对美的追求独孤求败,别出心裁的创意更是让人顶礼膜拜,巴黎那些著名精品店的橱窗布置都能成为一席文化盛宴。</p> <p class="ql-block">这是法国雕塑家August BARTHOLDI 于1900年世界博览会上,向卢森堡博物馆赠送的他用来制作纽约自由女神的青铜模型,这座雕像于1906年被放在卢森堡公园,1992年被拆除取,现在看到的是青铜复制品,原作现被安放在奥赛博物馆中。</p> <p class="ql-block">塞纳河流经巴黎市区,根据塞纳河的流向,巴黎人将塞纳河的北侧称之为右岸,塞纳河的南侧称之为左岸。巴黎的20个区中,右岸主要包括1-4区,8-12区等,代表区域卢浮宫,香榭丽舍大街,玛莱区等;而左岸则以5-7区,13-14区为主,代表区域拉丁区(索邦大学的所在地),圣日耳曼德佩区,蒙帕纳斯。左岸和右岸的划分不仅仅是地理概念,拥有卢浮宫的右岸象征着权利财富,拥有索邦大学和众多咖啡馆的左岸代表着思想和艺术。如今巴黎的“左岸”已经成为一种精神图腾,代表着自由的追求,对传统的反叛,它是全世界“文青”的朝圣地。</p> <p class="ql-block">卢森堡公园中下棋的人</p> <p class="ql-block">在卢森堡公园中,可以遇见不少在此吃饭的人</p> <p class="ql-block">卢森堡公园的秋天景致,满地落叶很美</p> <p class="ql-block">卢森堡公园中的现代雕塑</p> <p class="ql-block">活了大半辈子,回顾逝去的时光,我最怀念的就是上个世纪80年代。那时的中国终于对外敞开了大门,国人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被国外涌入的文学,艺术,哲学,音乐等等新的知识,新的思潮迷的如醉如痴。当时年轻人心目中的偶像是雨果,巴尔扎克,罗曼罗兰,萨特,罗素等等这些文坛巨匠及哲学泰斗。为了能买到偶像的书,人们不惜饿着肚子,聚集在书店外,坐在地上或小马扎上,通宵排队,用省下的“口粮钱”去购买“精神食粮”。当时的时尚是看过多少部名著,可否随口引用巨匠泰斗的名句。为了锻炼这一技能,我甚至手抄了普希金的“欧根.奥涅金”及多本名著中我觉得优秀的段落,私下背诵,以备随时引用。虽然我不会自诩“文青”,但是对文学艺术的热爱伴随着我,几经起伏变迁,始终如初。</p> <p class="ql-block">“左岸”拉丁区的门户圣米歇尔广场,二战期间,法国抵抗组织成员在这里密会</p> <p class="ql-block">“左岸”的剧院</p> <p class="ql-block">“左岸”的街道</p> <p class="ql-block">左岸的“波拿巴”街</p> <p class="ql-block">以往来巴黎,总是匆匆,没有闲暇闲心好好逛逛“左岸”,这一次终于可以踏踏实实“奢侈”地逛逛“左岸”了。我挑了个晴朗的日子,先去圣母院,然后跨过离圣母院不远的小桥(Petit Pont)。这座小桥是塞纳河上最短, 最古老,可追溯到古罗马时代的“文物”。它就像打不死的小强,多次被毁,又多次被重建,现今的石头小桥重建于1852年,希望这一次小桥能长长久久。小桥对面的街上有一间闻名于世的书店名为“莎士比亚书店”(Shakespeare and Company)。这间上个世纪20年代就存在的书店,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涌入巴黎的英美作家及艺术家的聚集地,穷困潦倒作家的避难所。海明威曾把这儿当成图书馆,在这儿借书并写作。萨特,波伏娃,萧伯纳也是这里的常客。他们的照片至今仍悬挂在书店的墙壁上。那个时代,这里就像一个文化沙龙,常举办一些活动,由一些还没有出名的作家朗诵他们尚未出版的作品。如今随着电子书籍的普及,纸质书已经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这个书店虽然有大批的旅客慕名而来打卡,听说其经营也遇到了极大的困难,生存前景不容乐观。由于空间有限,对进入的游客有限制,我在书店门外排了好一会儿才被放了进去。一进书店,木头书柜,纸质书的香味扑面而来,书店不大,看上去好古旧,内部狭窄,估计保持了上个世纪20年代的原汁原味,书店中禁止拍照,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照了一张,后被店员制止。之后觉得应为书店作点贡献,便挑了一本英文书,拿到收银台,由收银小哥扣了一个章,我便离开了书店,前后不超过10分钟。书店太小,人太多,如果海明威还活着,估计他也不会再来了。</p> <p class="ql-block">著名的莎士比亚书店</p> <p class="ql-block">莎士比亚书店内部</p> <p class="ql-block">这个在莎士比亚书店前面的绿色的喷泉是1900年由英国的慈善家Richard Wallace爵士赠送给巴黎的</p> <p class="ql-block">塞纳河两岸有许多这样的绿盒子,它们是书摊,不要小看这些绿色的书摊,它们已经存在了好几百年</p> <p class="ql-block">左岸有“索邦大学”,有大学的地方,必吸引众多的“文化人”。“文化人”多的地方,咖啡馆也多。因为“文化人”需要场所交流思想,还有什么场所比咖啡馆更适合的呢?自新大陆的咖啡被西班牙人带回欧洲之后,咖啡便深受欧洲人喜爱。第一间咖啡馆Le Procope, 于1686年在巴黎左岸的圣日耳曼区开张,至今它仍在营业。我慕名而去时,Le Procope正在重新装修,没福进到内部看看。Le Procope 由于伏尔泰,卢瑟,狄德罗,雨果及拿破仑等名人的光顾扬名天下,据说当年拿破仑因付不起咖啡钱,将自己的军帽抵押给了咖啡馆。那个军帽成了咖啡馆的镇店之宝,现在还被陈列在Le Procope中,可惜这次无缘亲眼看到。</p> <p class="ql-block">巴黎第一间于1686年开张的“Le Procope”咖啡馆</p> <p class="ql-block">“Le Procopo” 咖啡馆正门,这里可以看到当年拿破仑抵押给咖啡馆的军帽</p> <p class="ql-block">“左岸”的书店</p> <p class="ql-block">“左岸”的商店</p> <p class="ql-block">“左岸”的画廊艺术品商店</p> <p class="ql-block">左岸除了拥有巴黎第一个咖啡馆,还有另外两个最具传奇色彩的咖啡馆:花神咖啡馆(Cafe de Flore)及双叟咖啡馆(Les Des Magots)。它们不仅是巴黎的文化坐标,更是上个世纪新文化运动的摇篮。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萨特的存在主义进入了中国,并且爆火,可以说它影响了中国一代的“文青”。当时的大学生如果不知萨特,那是很丢人的。而萨特正是在花神咖啡馆完成了他的哲学专著“存在与虚无”。在花神咖啡馆的二楼还保留着萨特及波伏娃铭牌的座位。除了萨特,经常光顾花神咖啡馆的名人还有海明威,毕加索,对了,还有当年在法国留学的周恩来。另一间传奇咖啡馆“双叟咖啡馆”也不遑多让,它比创立于1887年的花神咖啡馆早了快一百年,可以追溯至1812年,原为一家中国丝绸店,后改为咖啡馆,名字来自店内两根柱子上的清朝官员木雕,“双叟“即指这两尊雕像。花神咖啡馆和双叟咖啡馆离的很近,所以萨特和波伏娃也是双叟咖啡馆的常客,海明威,杜拉斯(“情人”的作者),圣修伯里(“小王子”的作者)等作家常在这里写作,晚年穷困潦倒的奥斯卡.王尔德在巴黎居住期间,每日都会光顾双叟咖啡馆,再此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光。王尔德住过的那间破旧的旅馆就在离咖啡馆不远的对面街上,现在还在。还有那些当年尚未出名,后来大名鼎鼎的艺术大师达利,毕加索,安德烈. 布雷东(1924年在此发表了超现实主义宣言)等一众先锋艺术家常聚集在此激辩。这些人类中最聪明的大脑在此地相遇,并碰撞出火花,最终点点火花呈燎原之势,烧毁了文化艺术界保守主义的条条框框,引领了20世纪新文化艺术思潮的确立。这两间咖啡馆已经不仅仅是社交场所,它们更是思想的孵化器。</p> <p class="ql-block">王尔德在巴黎的“左岸”最后居住的小旅馆的现状</p> <p class="ql-block">这是王尔德在生命最后的时光住过的“左岸”的破旧的小旅馆,现在已经成为了五星级的小酒店</p> <p class="ql-block">乔治桑在巴黎的住所旧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两间咖啡馆,我挑了和国人有点关联的“双叟咖啡馆”一探究竟。我路经两间咖啡馆共三次,每一次都是人满为患。门外打卡的,排队等待入席的,让我根本无法给咖啡馆拍个背景无人的照片。我和老公挑了个工作日的下午接近五点来到“双叟咖啡馆”。想着接近饭点了,喝咖啡的人应该不会多了,还好我们等了不到十分钟便拿到了座。入到咖啡馆内,发现坐无虚度。嗡嗡的人声,混着碗碟的碰撞声,让人难以静下心来怀旧。我本想去寻窗边刻有海明威铭牌的“专属座位”打个卡,看着满满当当的客人,便打消了念头,没必要为了打卡而打扰他人。咖啡馆内部复古装潢,马赛克的地面,深色的傢俱,老式的吊灯,身着黑白制服的侍者,应该是上世纪初的样子。如果咖啡馆人不多,复古的环境确实可以诱发出怀旧情感。咖啡馆招牌热饮中有我爱喝的热巧克力,可我又想吃蛋糕,便舍了热巧克力,order了茶和蛋糕。咖啡馆的价钱要比普通咖啡馆贵很多,味道一般般,所用的餐具也很普通,并不讲究,过程也没什么仪式感。想来并不精致也是对的,当年这儿应该是一个消费不高的咖啡馆,所以那些并不富有,成名前的大师们才会成为常客,高消费的贵族和暴发户应该有他们“专属”的咖啡馆。如今,大部分来此消费的顾客都不是为了吃,而是为了一种情怀。</p> <p class="ql-block">左岸著名的“双叟咖啡馆”</p> <p class="ql-block">“左岸”另一间著名的咖啡馆“花神咖啡馆”</p> <p class="ql-block">“双叟咖啡馆”中的两尊中国清朝官员木雕</p> <p class="ql-block">我在“双叟咖啡馆”中</p> <p class="ql-block">我座位旁边的照片是法国20世纪上半叶及其重要的一位剧作家,小说家,散文家和外交官,叫让. 吉罗杜,照片摆到这儿,估计他曾经是这儿的常客,还坐在我坐的这个位子😉</p> <p class="ql-block">“左岸”的街头咖啡馆</p> <p class="ql-block">“左岸”还有不少专售旧书的书店。我曾路过一家店,透过橱窗,我看到乔治•欧威尔的“1984”的手稿,福楼拜“包法利夫人”的手稿,还有王尔德“格雷画像”的手稿。幸亏书店当天不营业,否则我可能会冲动的进去购买王尔德的手稿,当然它们都是复印品,不过也非常的漂亮。“左岸”还住过不少名人。我找到了乔治桑,瓦格纳的住所,还有王尔德在生命最后的时光住过的那个破旧的小旅馆。小旅馆现在居然成为了五星级的小酒店,估计是借了王尔德的名,毕竟王尔德的粉丝遍布全世界,他们如有机会来巴黎,我想都会寻找这家小店朝圣的,就像我一样。看到酒店的现在的样子,我没有进去,因为它已面目全非。王尔德的悲剧在于生错了年代,他因为同性恋身份暴露而身败名裂,穷困潦倒地死在了巴黎,如果他活在当下,谁有胆敢歧视同性恋,那是会吃官司,倾家荡产的。虽然王尔德英年早逝,但他的作品深受全世界各地的读者喜爱,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他的精神与影响力还在延续,他跨越了生死,或者说永生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很喜欢巴黎的“左岸”,这里不仅有历史遗迹,先贤祠,名人故居,文艺咖啡馆,众多书店,充满活力的市集,布置别致的画廊,古董店,充满中世纪风情的街道,还有休闲放松的去处-卢森堡公园,非常适合漫步于此,细细品味这座城市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王尔德“格雷画像”的手稿,价格仅200多欧,虽是复制品,也很漂亮</p> <p class="ql-block">乔治欧威尔的“1984”的手稿,福楼拜“包法利夫人”的手稿</p> <p class="ql-block">“左岸”的街景</p> <p class="ql-block">有趣的现代雕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