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阳关大道,览汉唐胜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千古绝唱《渭城曲》,让敦煌阳关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故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曾雄关巍峨、商队络绎,使者相望于道;这里曾绿树成荫、街道纵横,天马驰骋于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阳关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区西南70公里处,始建于公元前1世纪西汉武帝时期,是中国最早的海关、丝绸之路的咽喉、中西文化交流的孔道。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阳关大道”更是光明、希望和美好前景的代名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阳关景区现存有古阳关遗址、阳关烽燧、阳关古道、唐寿昌县(汉龙勒县)遗址、汉长城塞墙遗址、汉代渥洼池遗址、西土沟(唐无卤涧)遗址、古墓葬群、古陶窑等汉代时期的众多文物遗迹。景区内兴建的阳关博物馆占地约30万平方米,是目前中国西北地区较大的景点式遗址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陈展风格新颖,能够系统地反映出汉唐时期敦煌及阳关的繁荣与变迁。整个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极具大汉雄风。披挂着千年铜锈的铜马、战车、兵器,书写着陈年旧事的敦煌汉简,牵引着我们近距离地触摸阳关。恍惚间,丝路驼铃、金戈铁马、胡笳羌笛踏梦而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游览阳关景区,游客可凭吊古迹、参观展览、登高远眺,也可持牒出关、饮酒壮别、骑射练兵、刻石留名,而漫步阳关道、攀行独木桥、沙漠探险、品尝农家餐饮等特色活动,会让你亲身领略大汉、盛唐历史文化的灿烂与辉煌,欣赏大漠自然风光的奇险与广阔,体验风土人情的淳朴与自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冲撞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属攻城锤类,其主要作用都是撞击坚固工事,是一类攻城器。其撞击力可以破开由厚木板制造的城门或石墙,打开一个可作攻击的缺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巢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巢车,又名楼车,楼车的名称见于《左传》。巢车是一种专供观察敌情用的瞭望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饿鹘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种作战工具,车上长杆既可以前后往复伸缩,又可以左右旋转,长杆前的巨铲,冲击防守工事,撞杀敌人。其中的“鹘”是鸟名,“饿鹘”是比喻这种器械工作时,如同饿鸟啄食一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投石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利用杠杆原理抛射石弹的大型人力远射兵器。春秋时期已开始使用,隋唐以后成为攻守城的重要兵器。古书中的“抛石”、“飞石”指的就是投石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云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用于攀越城墙攻城的用具。有的种类其下带有轮子,可以推动行驶,故也被称为“云梯车”。云梯的发明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鲁国能工巧匠公输盘(鲁班),其制造了历史上的第一架云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轒辒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代攻城武器名。上蒙牛皮或木板抵御城上箭矢,人推车前行,可掩护士卒抵近城墙进行攻击,一车可藏十人左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塞门刀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城门被攻破时用于堵塞城门的守城器械。前刀壁上装有钢刀,使用时将车推至城门缺口处,既可杀伤敌人,又可挡住敌方的矢、石。对于坚守城池的长期恶战,城门难保一次不失 ,这塞门刀车便是最为有用的救急兵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兵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又称战车,是载兵的车辆,用于陆上战斗。兵车是兵车战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张骞出使西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骞,西汉汉中城固人。初任郎官,于公元前139年应募出使大月氏,途中被匈奴俘获,蕃居十多年后逃离,步行到达大月氏和大夏等地,于前126年回到长安,功封博望候。于前119年又奉命出使乌孙,并派副使去大宛、康居、大夏、安息,于前115年东归。他两次出使西域各国,开辟了“丝绸之路”的官方往来,开始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新阶段,受封为大行令,位列九卿。被后世誉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汉阙牌楼:馆区标志性建筑之一,参照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魏晋时期壁画及汉画像砖图画等设计建造。由牌楼和左右两阙组成,巍峨壮观、古朴典雅。汉阙牌楼正面墙上两侧嵌布高温釉下彩大型陶瓷壁画《丝路友谊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阳关都尉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馆区重要仿古建筑之一。西汉时,都尉是佐助郡太守掌管军事的官员,边郡都尉都设有府衙。西汉敦煌郡设置有宜禾、中部、阳关、玉门四都尉、肩负防区内候望、屯兵、屯田、交通等任务。阳关都尉驻守敦煌郡龙勒县(今敦煌阳关镇寿昌城遗址)南境,治阳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阳关都尉府内置有阳关都尉办公、饮宴、办理通关文牒等场景,游客可以参与体验。通关文牒尤值得一提,是阳关景区最佳的旅游纪念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阳关关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馆区重要仿古建筑之一,根据敦煌遗书 P .5034《沙州图经卷第五》“阳关,东西廿步,南北廿七步”的记载复现而成。简括大气,古朴伟岸,张扬汉家气象,反映历史风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概念符号,阳关已成为告别故国家园亲人,远行时别情离绪的寄托。阳关道则是表达美好愿景的希望大道、康庄大道的代名词。游客在此可以参与出关验牒、饮酒告别、观赏敦煌乐舞等活动,借以凭吊阳关、缅怀先贤、寄托情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送元二使安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唐·王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渭城朝雨浥轻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客舍青青柳色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劝君更尽一杯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西出阳关无故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维为友人元二出使安西都护府(今新疆库车附近)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前两句描绘了送别时的场景:渭城(今陕西咸阳)清晨的细雨润湿了尘土,客舍旁的柳树显得格外清新。后两句以劝酒为引,表达了对友人远行的深切惜别之情,尤其“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既点明友人将赴边疆的孤寂,也暗含诗人对友情的珍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凉州词二首(其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唐·王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葡萄美酒夜光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欲饮琵琶马上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醉卧沙场君莫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古来征战几人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凉州词二首》是盛唐边塞诗人王翰的代表作,其中第一首以豪迈悲壮的笔触描绘了边塞将士的宴饮场景。以西域特产的葡萄美酒和珍贵的夜光杯开篇,渲染宴席的奢华。正要畅饮时,琵琶声似在催促出征,暗含战争迫近的紧张感。将士们醉卧沙场的豪放姿态,展现视死如归的旷达。揭示战争的残酷本质,形成悲壮与豪情的双重张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阳关烽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阳关烽燧约建于汉武帝太初年间(前104~前101年),唐代此烽所在山名石门山,此烽因名石门烽;清代以来,俗称墩墩山烽燧。此烽居高临下,鸟瞰四方,为阳关之近卫,当西出之首途,令游子牵肠挂肚。阳关烽燧历经两千多年风雨侵蚀,如今残高4.7米,西南角有坞堡、马厩、灰堆遗迹,阳关烽燧、青山梁烽燧(分别在古董滩之北、之西)占据制高点,巍然屹立,遥瞰四野,傲岸雄姿,为“阳关耳目”,从古至今,一方标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烽火台又名烽燧,是根据传递信息的方式而命名的。白天点烟叫“烽”,晚上放火称“燧”,所以就有了“烽燧”这一称呼。这座烽火台建在这一地区的制高点,采用几层土块一层芦苇的方式层层叠压而筑成。现高4.7米左右,底长宽8到7.5米,顶长宽8到6.8米,攀登烽顶,方圆数十里,尽收眼底,故称“阳关耳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阳关地区烽燧以“十”字形分布,别于玉门关地区烽燧“一”字形分布的形式,以阳关遗址为中心,向东有大墩,山阙烽,白山烽与敦煌郡相接。向南有南墩,元山子烽燧进入青海境内。向西有青山梁烽遂、海子湾东、西墩烽燧、葫芦斯太东、西墩烽燧等进入新疆境内,向北有头墩、二墩、芦草井子等和玉门关相接,并有都尉、侯关及塞墙构成防御体系显示了阳关四通八达的核心优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阳关故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站在刻有“阳关故址”石碑的地方,正对石碑的方向为南面,左手方向为东面,右手方向为西面,身后为北面。向南放眼看去,距此近距离约1000米处,远距离约几千米以外,东接绿洲边缘,方圆5.5平方千米的沙丘区域是阳关遗址核心保护区,被称为“古董滩”。有句话说:一进古董滩,两手不空还。距此东北方向3000米处有汉龙勒县古城遗址,是汉唐时期的行政管理中心。东面的绿洲是渥洼池遗址所在地。诸多考古专家根据史料的记载并进入实地考察,主要以古水源遗址、古县城遗址为坐标推断阳关关城遗址在古董滩里。从古至今,阳关地区绿洲由东北方向祁连山和西南方向阿尔金雪山上的冰雪融水滋养。雪水融化流入阳关地区形成百余个泉眼,汇集成渥洼池、西土沟、大沟、山水沟等水流。古董滩里曾出土和现在裸露在地面大量的陶器、铁器、铜器、料珠等汉唐时期的人们生活、生产、军事所用的文物和建筑材料及建筑遗址,出土文物的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充分证明了汉唐阳关地区社会经济的繁荣。阳关当时是建在绿洲之中的,2000多年的变迁,由于地下水位下降,绿洲萎缩,沙进人退,阳关故址就裸露在沙漠戈壁上。两千年前的繁荣景象和今天的荒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阳关关城遗址周边还分布有古陶窑、古塞墙、古墓葬群等遗址。此时,人们不禁问道:“这样一个遍地是文物的宝地,为什么不开掘?”这是因为阳关遗址范围大且周边文物遗址众多,如果开掘与保护技术不成熟,遗址将会被人为的破坏。限于文物保护法的规定,遗址核心区域不能进入凭吊观赏。但可以走上栈道近距离感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阳关大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木栅栏的南边,一条土红色自东向西延伸的低洼的路壕,便是史载的阳关道。其实阳关道就是指古丝绸之路出敦煌过阳关西去的丝路南道,人们熟知的“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走尽崎岖路,踏上阳关道”的这些谚语中也特指这条道。后经引申演化,阳关道成为象征光明、希望的阳关大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究其阳关大道之成因有三:一是阳关道中有“阳”,“阳”象征光明;二是丝路南道广阔而漫长,故称其为大;三是走丝绸之路艰险无比,人们为了树立信心,增强勇气,寄希望阳关道是宽阔、平坦、吉祥的阳关大道。为了满足游客来阳关想踏上阳关大道的美好愿望,经文物部门同意,真正的阳关道有一段是允许游客骑马进入的。另外在阳关道上修建了栈道,游客可以漫步栈道,踏上阳关道这条成功道、康庄道,也祝福您从此以后走的都是阳关大道,人生一路坦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