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我有幸跟随何老师来到了夫子庙游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夫子庙的历史,可以分为学、庙、院三个阶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先从“学”开始,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东晋咸康三年(公元337年),当时时任宰相的王导建议在秦淮河南岸设立太学,为什么设在这里呢,因为在太学的不远处就是乌衣巷,乌衣巷里就住着王导一家,这就是夫子庙最早的学宫雏形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个阶段——“庙”,北宋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学宫扩建为孔庙,开始供奉孔子,形成了“前庙后学”的格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个阶段——“院”,在明代洪武年间,夫子庙变成了应天府府学,成为了国家的最高学府。清代因科举需求扩建为江南贡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既然这里是夫子庙了,那肯定绕不开一个人——夫子,也就是孔子。孔子有三千多名弟子,真正很有出息的有七十二位。还有才华最为出众的十位,他们就是孔门十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孔门十哲指的是孔子门下十位最优秀的弟子,分别为德行科的颜回、闵损、冉耕、冉雍。政事科的冉求、子路。言语科的端木赐(子贡)、宰予。最后是文学科的子游和子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冉氏三兄弟——冉耕、冉雍和冉求,他们都是冉离的儿子。大儿子冉耕和二儿子冉雍是冉离的第一任妻子所生。三儿子冉求则是冉离的第二任妻子公西氏所生。当公西氏初入冉家时,冉耕和冉雍都没有上过学,在帮父亲放牛。公西氏对待第一任妻子所生的两个孩子视如己出,她告诉了两兄弟一个可以去学堂读书的办法。她跟学堂先生说点好话,只交一份学费,只占一个课桌让两兄弟轮流到学堂读书,另一个帮父亲放牛,两人交替读书和放牛。这样他们兄弟俩都可以读书了。幸亏有这个母亲,冉氏两兄弟才能读上书。冉离得知此事以后,找到公西氏,如果再生一个孩子,也一定要让他到学堂读书。没过几年,公西氏就生下了一个孩子,取名冉求。冉求到了读书的年龄,就跟两个哥哥一起到离家两百多里外的孔子那里求学。就这样,冉氏三兄弟就变成了孔子的弟子,而他们三个也非常的争气,都进入了孔门十哲的行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西氏在那个时代就明白了读书的重要性,克服重重困难让兄弟三人去读书的这种执着令我很感动。我觉得有些事情虽然有困难但只要认为是对的,就应该创造条件去实现它,如果没有公西氏,就没有后来的冉氏三兄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