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宗璞</p><p class="ql-block">诵读/南方</p><p class="ql-block">图片/AI制作</p> <p class="ql-block">诵读音频:</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条长不足百米的胡同,两侧皆植槐树,掩映着一个个小宅院。名为槐树街,可谓名副其实。这一带街道,再没有种槐树的,若寻槐树街,认准槐树便是。</p><p class="ql-block"> 可能因为短小,人们说到它时,加之以“儿”--槐树街儿,似乎很亲热。树荫后面人家,经过许多变迁了,门前高台阶大都破旧不堪,双扇院门上的对联字迹模糊,很难辨认。有些双扇门已改为房门一样单扇门了,开在胡同里,有点不伦不类。但那门前歪斜的台阶,门上剥落的字迹,以及两行槐树,仍然像北京的数千条胡同一样,给人一种遥远的、宁静的气氛。</p><p class="ql-block"> 这个居民点总称成府,位于北大和清华之间。以前的燕京和清华,现在的北大和清华,都有教职工住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一个黄昏,我站在槐树街口,目的是看一看槐树街十号。</p><p class="ql-block"> 找到十号。门洞窄小,房子没有格局,直觉地感到不对。一个人出来说,原来的十号改为九号了,请到隔壁。</p><p class="ql-block"> 隔壁有几层台阶,门扇依然完好,若油漆一下,还是很像样的。经过仔细辨认,认清了门上的字,“中心育物,和气生春”。</p><p class="ql-block"> 我不记得这副对联。</p><p class="ql-block"> 进门向右,穿过一个小夹道,眼前豁然开朗,这是一个真正的四合院,正门朝北,垂花门开在西侧,正房对面建有南房。四面房屋都很整齐,木格窗,正房还有雕花。</p><p class="ql-block"> 院中几个人在闲坐,拿着蒲扇。旁边一棵石榴,正开着火红的花朵。正房前搭葡萄架,翠绿的叶子垂下来。多少年不见这样的院子了!</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的出生地,就在这北房里。”寒暄后说明来意。</p><p class="ql-block"> 他们大概是东厢房的住户,很殷勤,却没有邀我进房去参观。只问:“走了多少年了?出国了吧?”</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出生后两个月,随父母迁到清华。转了几十年,并没有转出北大清华这一带,很觉惭愧,只好含糊应了一句。</p><p class="ql-block"> “我们是北大的职工,这房子属北大,新十号属清华。”他们介绍,“现在这院子住了八家。”</p><p class="ql-block"> 四面房屋前都搭了小棚屋,还停着一辆平板车,上有玻璃罩,写着“米酒”。</p><p class="ql-block"> “是第二职业了?”我笑问。他们说是邻居的,当然是业余的。</p><p class="ql-block"> 告辞时主人说欢迎常来。我知道我不会常来。</p><p class="ql-block"> 出了门,见斜对过有彩灯一闪一闪,原来是开了一家冷饮小店。记得邻近的蒋家胡同有一间常三酒馆,当年是燕京学生们谈心的好地方,专营海淀莲花白,那酒有的粉红,有的青绿。后来酒馆改为门市部,专营全世界到处买得到的东西。走过时张望了一下,心中诧异,怎么没有听说常三酒馆要重新开张。</p><p class="ql-block"> 走过新建的砖房,简直说不出是什么式样。两墙之间有一条极窄小的胡同,仅容一人行走,通过去不知是哪里。墙上挂着崭新的牌子“新胡同”,也是名副其实。</p><p class="ql-block"> 一阵清脆的笑声,从新胡同跑出几个女孩子。她们是要跳房子还是跳皮筋?我站住等着。她们不跳什么,笑着跑远了,把笑声留在胡同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