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七律·到韶山</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p><p class="ql-block">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离别这个地方已有三十二周年了。</p><p class="ql-block">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p><p class="ql-block">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p><p class="ql-block">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p><p class="ql-block">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的《七律·到韶山》中,“别梦依稀咒逝川”一句,不仅流露出对逝去岁月的深深感慨,更寄托了对故乡韶山的绵长思念。鲜为人知的是,“依稀”二字,竟暗藏一段尘封往事——它源自毛主席原配夫人罗一(明)秀娘家所在的“依稀山”。</p> <p class="ql-block"> 依稀山,位于湖南韶山杨林乡杨林村,山名虽不显赫,却因罗一(明)秀而与一代伟人毛泽东结下不解之缘。这座静默伫立于乡野之间的山丘,见证了那段包办婚姻下,一个女子短暂而清冷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 1907年,年仅18岁的罗一秀,遵从父母之命,与14岁的毛泽东成婚。这段由传统礼教缔结的姻缘,并未带来真正的夫妻情谊。婚后,罗一秀尽心侍奉公婆,勤劳持家,而毛泽东则因年少求学、思想觉醒,逐渐与她疏远。据史料记载,两人从未同床共枕,毛泽东在与斯诺的谈话中也坦言,自己“从未与她生活过”。</p> <p class="ql-block"> 罗一秀,一个在历史长河中几乎被遗忘的名字,却在毛泽东的诗中,以“依稀”二字悄然现身。她的身影,虽未走进伟人的情感世界,却以一种隐秘而深沉的方式,镌刻进了他的记忆深处。</p> <p class="ql-block"> 1910年大年初二,年仅21岁的罗一秀因患细菌性痢疾不幸病逝。消息传来,毛泽东虽未亲临奔丧,但内心仍有所触动。他特别嘱托,将罗一秀之名列入毛氏族谱,以示对她身份的尊重与纪念。</p> <p class="ql-block"> 如今,罗一(明)秀的墓茔静静安卧于毛泽东父母坟墓之旁,与伟人血脉相伴,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未曾圆满却无法割舍的姻缘。依稀山下,岁月无声,唯有山风拂过,似在低语她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罗一(明)秀去世后,葬在韶山土地冲楠竹圫的山岗上,紧挨着毛泽东父母亲合葬墓,两坟相距约20米。罗氏墓就葬在通往山顶的路基下,是一座简易的小土坟。无墓围,墓茔用山土堆成,周围长满了松树。绿荫掩荫下的墓茔,覆盖着落叶和松须,间或长着杂草和棘荆。墓的上首竖立着一块黑色大理石墓碑,上面镌刻着“罗明秀之墓”,落款为“罗茜、刘毅坚敬立”。</p><p class="ql-block"> 根据现有资料,罗茜和刘毅坚是伟人原配夫人罗明秀的亲属,两人曾为罗明秀立碑。罗茜可能是罗明秀同父异母的妹妹或侄女后代,刘毅坚则推测为罗茜的配偶或密切关系人。</p> <p class="ql-block"> 1941年,毛宇居等毛家长辈重修《韶山毛氏族谱》。在这次修订中,杨开慧被列为“继配”,贺子珍为“再娶”,而罗一秀,则被明确记载为“原配”。在《毛氏族谱》卷十五中,清晰地留下了她的名字,也成为那段历史最真实的见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