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隐没在烟尘中的她们

掬荷听雨

<p class="ql-block">  昨天是中元节,午夜梦回,但见明月高悬,照尽人间悲欢。</p><p class="ql-block"> 月华之下,我拜读了单先生的一篇散文,字里行间写满了深深的遗憾,因为没有人记得单先生奶奶的名字,在户籍上、在墓碑上、在记忆里,单奶奶就是单吴氏,先生深情而悲哀地写到:我们把奶奶的名字弄丢了。</p><p class="ql-block"> 这不是单奶奶一个人的悲哀吧,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是几千年来男权社会下几乎所有女性的悲哀。</p> <p class="ql-block">  如果您愿意可以数一数,您能记得多少在史册留下名字的女性,请注意,是她的完整姓名,不是某某母、某某女、某某氏,更不是像东施西施这样住在村东或者村西的施姓女郎。</p><p class="ql-block"> 与记载中如过江之鲫的男性名字相比,女性的名字远远不是百不足一可以概括,声名显赫的更是少之又少:卫铄、蔡琰、卓文君、谢道韫、上官婉儿、李清照、朱淑真、管道升……</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类女性所以被人津津乐道,却是始于颜值、展于才华,陷于身份:薛涛、关盼盼、严蕊、陈圆圆、柳如是、顾横波……她们被欣赏被记载,却源于被玩弄。秦淮八艳自不必说,哪怕才华横溢如鱼幼薇(鱼玄机),人们乐此不疲的还是她的交往故事,甚至还有人杜撰了一段似是而非的妒杀绿翘。而又有多少人知道,那句著名的“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就是出自她的笔下,一句“淫佚”的断语足够抹杀她的一切,“难得有心郎”显得多么真实而讽刺。</p> <p class="ql-block">  在当年读高三的时候,班主任用两天的语文课为我们讲解姓名的演变。在早期,男子称之为氏,比如赵氏孤儿;女子称之为姓,所以姓字偏旁从女。随着时间的推移,姓氏逐渐融合,男子从氏演化成姓,而女子只剩下了姓。</p><p class="ql-block"> 男子有姓有名有字有号,身份够高还有谥号,还可以用出身地、为官地、官衔、家族排行来称呼。所以当看见白乐天、香山居士、白新郑、白江州、白司马、白二十二、白文公的时候别犯迷糊,这些都是白居易。</p><p class="ql-block"> 那么女子呢,她们的名字早已隐入烟尘,即使身份尊贵如王室,走进东周列国也只会看到一群姜,宣姜、武姜、庄姜、齐姜……这代表她们出身姜姓,或者嫁给了卫宣公(宣姜)、郑武公(武姜),或者是齐庄公的女儿(庄姜),或者是齐国的宗女(齐姜)。还有褒姒,我们只知道她是出身褒国的姒姓女子。至于后世历朝一长串的后妃,大多留下的也只剩封号,又有几位像萧绰亦或是独孤伽罗一样留下姓名。</p><p class="ql-block"> 哪怕她们培养出有着惊天伟业的儿子,留在史册上的也还是择邻而居的孟母,刺下精忠报国的岳母。即便是以贤良著称的她,在《后汉书》中也只能叫做乐羊子妻,以一句“不知何氏之女也”概括了所有。</p> <p class="ql-block">  到了现在,如果到墓园中走一遭,依旧有不少的墓碑上刻着的是某某氏,至少我就曾见过不止一位,而在那位某某氏的旁边,一定会完完整整地刻着她丈夫的名字。哪怕她为这个家开枝散叶、生儿育女、辛苦操劳,最后却连名字都没留下,不知道会有多少人觉得这不公平。</p><p class="ql-block"> 我们对这个广义的“她”有太多的亏欠,有历史的亏欠,有时代的亏欠,但是,尽可能不要留下个人的亏欠。</p><p class="ql-block"> 在记下历代先贤的时候,也请记住我们祖辈的名字,不论是他还是她。他们没有丰功伟绩,没有盖世功名,但那是我们的血脉渊源,是我们的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