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打开微信朋友圈,象往常一样浏览各位朋友的点点滴滴,是退休生活的乐趣。突然,南京地铁老杨的头像下跳出这样一条信息:家父杨德建,不幸于2025年8月17日16时45分因急性髓样白血病,经抢救无效逝世,享年77岁,按照父亲的遗愿丧事简办,家中不设灵堂,谨此讣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深感震惊,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这么一位熟悉的老朋友,竟以这种方式与我告别。我在微信中留言:与老杨同事多年,深感悲痛,希望能送他最后一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杨是南京地铁第一代建设者,出生于1948年6月,江苏兴化人,1976年11月毕业于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采矿系,大学学历,198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工作后,老杨历任江南水泥厂厂长、国家建材总局专家组赴卢旺达水泥厂援建项目总工程师、中国水泥厂2000T/D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长江水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1998年12月,老杨加入南京地下铁道工程筹建处任副主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京建设地铁的动议始于1984年市人大代表的议案。1986年3月,南京市政府成立南京市交通规划领导小组并下设地铁专业组,正式启动了南京地铁前期研究工作。1987年编印的《南京地铁线路规划资料汇编》,首次提出了六条线组成的南京地铁网络规划图。1988年10月,南京市提出了第一份地铁建设的项目建议书。1989年,市政府在市建委下组建了地铁筹建处,全面开展地铁筹建工作。1992年,南京市结合中山南路南下工程,开始建设地铁三山街试验站。1993年,在《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提出了4条地铁线、1条地铁支线、3条轻轨线和1条市郊铁路线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案,总计238公里。1995年,国务院批复了《南京城市总体规划》,第一次确立了南京轨道交通线网和地铁一号线的法定地位。1999年,修编完成了《南京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提出了6条地铁线、2条地铁支线、3条轻轨线的方案,总计约300公里。1999年4月15日,国家计委正式批准南京地铁一号线立项。1999年5月28日,南京地下铁道工程建设指挥部、南京市地下铁道总公司成立,标志着南京地铁进入全面建设的新阶段。</p> <p class="ql-block">▲1987年编制的南京地铁网络规划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是1999年与时任南京地铁筹建处副主任的老杨认识的。1999年5月27日下午,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刘学诗找我谈话,宣布市委决定,时任南京市副市长戴永宁兼任南京地铁建设指挥部指挥长、党组书记,时任市土地局副局长周宝林和时任市交通局副局长的我任南京地铁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党组成员,时任南京市地铁工程筹建处主任方炽华任南京地铁建设指挥部总工程师、党组成员。5月29日下午,南京地铁建设指挥部召开第一次领导班子会议,戴永宁副市长强调,南京地铁建设任务光荣而艰巨,原地铁工程筹建处撤销后人员转入地铁建设指挥部,指挥部办公地点暂时放在南京市玄武区大石桥的地铁工程筹建处,大家要团结协作,全力开创南京城市建设的新篇章。我在南京地铁建设指挥部的第一个办公室,是原地铁工程筹建处佘副主任和老杨副主任合并办公室后腾出来的,第一次去大石桥地铁指挥部办公室,我和老杨见面认识,还开玩笑为此事致谢。那时的老杨,刚过五十,中等身材,精神饱满,脸上洋溢着真诚的微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京地铁建设指挥部成立之初,下设两室、七处、一公司,我主要负责工程建设,分管计划处、工程处、物资处等。老杨是地铁实业公司的总经理,主要从事与地铁建设相关的资源开发工作。工程建设需要资源开发保障,我经常和老杨商议工作,得到了大力支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1年2月,为加强南京地铁实业公司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促进公司健康、稳定发展,经地铁建设指挥部党组研究决定,选派了南京地铁实业公司第一届董事、监事,我兼任董事长,老杨为董事、总经理兼法人代表,朱斌任监事会主席。我在公司第一次董事会上提出,公司的经营宗旨是“依托地铁,服务地铁”;公司要牢固树立“信誉第一,服务至上”的观念;公司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负责拟定公司的发展计划和经营策略,主持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等;公司可采用灵活的用人机制,按责按劳取酬。董事会对老杨进行了充分的授权,很好调动了经营层的积极性。尽管我兼任地铁实业公司董事长的时间不长,但我与老杨在工作中共同形成的制度创新和经营战略,一直在发挥着不错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01年2月召开南京地铁实业公司第一届董事会会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杨在南京地铁还担任过南京捷运技术咨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南京城市轨道交通科技咨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南京地铁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济师等职,一直在南京地铁资源开发一线工作。老杨等负责地铁资源开发的同志,对地铁的资源构成、开发模式、经营模式、价格制定、预期收益以及开发组织的设置、运营等情况进行了不少研究,形成了《地铁关联企业研究课题报告》、《南京地铁资源研究项目课题报告》等多项研究成果,强化了“依托地铁,服务地铁”的理念、争创一流树立地铁品牌的理念、经济效益优先的理念、资源开发保障主业的理念等,提出了有序择优开发的思路、成熟一个开发一个的思路、根据自身优势选择经营方式的思路等,强调资源经营模式选择应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兼顾直接收益和培育企业核心能力、应灵活采用自营或合资经营或外包模式等。南京地铁资源开发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资源开发收入逐年上升,有力地保障了南京地铁建设与运营的主业,受到了全国同行的好评,这些都凝聚着老杨同志的心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8年6月老杨退休,我时任南京地铁建设指挥部党委书记,与他进行了退休前的组织谈话。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在南京地铁大厦24楼的办公室,我们一起回望共事九年的岁月印记,展望未来退休生活的美好明天。老杨触景生情,给我讲了不少人生感受。老杨说:南京地铁是他职业生涯最值得记忆的时光。1969年自己从上海化工二技校毕业,上山下乡奔赴黑龙江大兴安岭建业农场,尽管条件十分艰苦,但锻炼了意志品质。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回黑龙江大山里的松江铜矿,那里条件同样艰苦,但自己已经逐渐适应。自己有幸担任过两年江南水泥厂厂长,也算是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江南水泥厂始建于1937年,曾是中国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水泥厂,抗日战争期间,借助国际友人庇护了数万名难民,成为重要历史见证;汕头海湾大桥、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南京长江二桥等重大工程,都凝结着江南水泥厂水泥的坚实力量。1993年,自己作为国家建材总局专家组赴卢旺达水泥厂援建项目总工程师,在非洲卢旺达工作了近两年。卢旺达水泥厂是该国的主要工业企业,是中国外交部援外项目,由国家建材总局负责建设与管理,中国专家组负责工厂全面的生产经营管理,副手全是在中国留过学的卢旺达人,都会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卢旺达水泥厂水泥质量优秀,多次被国际企业家协会授予质量奖,自己被评为优秀企业家,还代表工厂前往西班牙参会並领奖。1998年年末,自己有幸进入南京地铁团队,成为南京地铁资源开发的参与者,见证了南京地铁建设、运营、资源开发三位一体的十年起步与辉煌,乃是人生一大幸事。老杨说这些感受时,两眼炯炯有神,仿佛又回到了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8年岁末,我也告别工作了近十年的南京地铁,调任南京市国土资源局工作,此后好几年没有联系过老杨。2014年11月11日,老杨在刚刚流行的微信中要求加我为微信好友,他的第一条微信是“下午是否在办公室,如在我想去看看你。”“今天下午3:00,我在市局1602办公室恭候。”“陈总,我三点到,谢谢。”那天下午,老杨在我办公室聊了很长一段时间,说了自己快乐的退休生活,还托我关心一件他个人的小事。昔日同事退休数年之后仍能记得老朋友,我十分高兴,相谈甚欢。从此,我们又成了微信好友,彼此关注了十年,朋友圈为对方点赞,逢年过节互致问候,似乎仍然在一个单位共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杨在微信朋友圈经常发表自己在“美篇”中的作品,也使我全面了解了他丰富多采的退休生活。他退休后关心地铁事业发展,积极为单位献言献策,热心社区邻里活动,热爱绘画书法,举办个人画展,晚年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他喜欢画兰花、画竹子,欣赏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欣赏郑板桥“一生兰花,半生竹”,体悟出画画做人要有兰花那种幽兰韵香的髙雅,更要有竹子那样宁折不弯挺拔向上的髙风亮节。他喜欢画松树,写出咏松诗篇“古人长抱济人心,道上栽松直到今。今日若能增种树,会看百世长青阴。山上青松山下花,花笑青松不如它,有朝一日严霜降,只见青松不见花。”他喜欢画荷花,欣赏李商隐的赠荷花诗,“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他喜欢画梅花,写道“种梅、看梅享受梅的香与美,画梅、学梅更崇敬梅的品质与精神,谦虚、不怕风雪、坚韧不拔,苦寒来、不争春。”</p> <p class="ql-block">▲老杨所画“清风兰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老杨所画“不可居无竹”</p> <p class="ql-block">▲老杨所画“苍松独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老杨所画“荷花出污泥而不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老杨所画“梅花香自苦寒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19日上午,我参加了老杨的送别仪式。鲜花丛中那熟悉的面庞依然那么安详,但此时的老杨却要驾鹤西去乘风远行。我不由感叹:人生就是旅行,岁月静好难觅,相聚是缘是运,分手是命是定,来时珍惜同程,挥手勿忘友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