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周在手机银行上按下转账确认键时,手指抖得厉害。屏幕上“186000元”的数字刺痛了他的眼,比最初13.5万的报价多出来的5万1,可是他顶着烈日跑运输、冒着寒风卸货物,辛辛苦苦攒了整整八个月的血汗钱啊。他攥着那份被翻得起了毛边的报价单,想起和张经理打交道的这半年,只觉得浑身发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半年前,为了给儿子周磊装修婚房,老周揣着存折走进了“宜居装饰”。张经理穿着熨得平平整整的衬衫,脸上堆着比蜜还甜的笑容,老远就迎上来:“叔,您可算来了!快坐,我给您泡杯好茶。”他把厚厚一沓报价单和宣传册推到老周面前,手指在“13.5万全包拎包入住”的大字上敲得砰砰响,“叔,这价格全城最低!您看这报价单,项目列得清清楚楚,绝不多收您一分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周眯着眼翻看报价单,只见“墙面处理”一项被拆成了“批烫基层”“刷界面剂”“刮腻子”“刷底漆”“上面漆”五个小项,每个小项标价几百块。他嘀咕:“刷个墙还分这么细?”张经理立刻笑着解释:“叔,这是为了让您看得明白,每个步骤都明码标价,不像别的公司藏着掖着。”老周没多想,只觉得“明明白白消费”挺靠谱。可后来他才知道,别家公司墙面处理都是打包定价,这么拆分下来,总价比打包价贵了近三千块。这是他后来跟小区里同样装修的邻居聊天时才发现的,这就是张经理玩的“项目拆分”套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签合同那天,张经理把合同条款念得飞快,重点强调“一口价全包”,还特意用红笔圈出“无隐藏费用”几个字。老周被他的热情冲昏了头,没仔细核对报价单和合同的对应项,只记得张经理拍着胸脯保证:“叔,您放心,水电、防水、拆旧这些关键活,全包含在内,您啥心都不用操。”可开工没几天,水电工就拿着单子找过来:“叔,总配电箱得单独加钱,报价单里没算这个。”老周懵了,翻出报价单一看,水电改造项里确实只有“管线铺设”“插座安装”,压根没提总配电箱。他找张经理理论,对方却摊手:“叔,这是基础设备,属于个性化需求,报价单里列的是施工费,设备钱得另算。”后来做防水,工人又说门槛石内侧R角处理要加钱,理由还是“报价单漏项,属于额外工艺”。这“漏项”的坑,让他又多花了两千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更让老周窝火的是材料的事儿。报价单里写着“品牌瓷砖”“品牌电线”,可没写具体牌子和型号。贴瓷砖时,项目经理说他选的那款“品牌瓷砖”停产了,拿出另一款瓷砖说:“叔,这款也是大品牌,质量更好,就是得补点差价。”老周看着瓷砖包装上陌生的logo,心里犯嘀咕,可工人已经把旧瓷砖拉走了,他只能捏着鼻子补了一千五差价。后来儿子周磊上网一查,那款所谓“更好的瓷砖”,市场价比当初选的还便宜两百块。这“材料品牌模糊”的套路,让他吃了个哑巴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施工工艺上的猫腻更是防不胜防。报价单里“墙面刮腻子”只写了“按标准工艺施工”,没说具体刮几遍。老周去工地查看时,发现工人只刮了两遍就准备刷漆,他质问工人,对方却说:“两遍就是标准工艺,想多刮一遍得加钱。”做卫生间防水时,他特意叮嘱要做到1.8米高,工人却只刷到1.2米,理由是“报价单没写高度,默认就是1.2米”。老周气得发抖,找张经理要说法,对方却敷衍:“叔,工艺标准这东西没个统一说法,我们按行业常规来的,要改就得加钱。”无奈之下,他又掏了八百块让工人把防水补刷到1.8米。这“施工工艺模糊”的坑,让他既费钱又费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等到结算时,老周对着账单越算越心惊。门安装项目里已经收了“铰链及配件费”,可在“小五金”项里又出现了“门用铰链费”,一模一样的东西收了两次钱。他指着账单问张经理,对方支支吾吾半天,才说:“可能是会计统计错了,这点小钱叔您别在意。”可那“小钱”加起来有三百多。还有瓷砖损耗,报价单上写着“损耗率10%”,老周后来问做建材生意的远房亲戚,才知道抛光砖正常损耗只有3% - 5%,多算的5%损耗,又让他多付了一千二。这“重复计算”和“虚报损耗”,就像两只手偷偷掏空了他的钱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开始吸引老周的“全包按建筑面积计费”,也藏着个大陷阱。他的房子建筑面积100平,套内面积只有85平,可瓷砖、地板这些只铺在套内的材料,张经理都按建筑面积算钱。老周提出质疑,张经理却说:“行业里全包都是按建筑面积算,您要是按套内,就得加钱换套餐。”一算下来,光这“模糊计量”就多收了他四千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水电改造更是个无底洞。当初说好“按实际米数结算”,可工人布线时故意绕远路,原本直线能到的插座,硬是绕了个U型弯。老周拿着卷尺量,实际用线比预算多了20多米,每米60块,又是一千二。他想看看线管品牌,工人却支支吾吾说“就是合同里写的品牌”,可合同里只写了“优质线管”,没具体品牌。这“水电改造陷阱”,让他花了不少冤枉钱,还不知道材料到底靠不靠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更让他崩溃的是增项没完没了。开工后,张经理以“材料涨价”“工艺调整”为由,先后加了改户型、换电线、补防水、瓷砖差价等十多项费用,每次都说是“必须加的,不然活没法干”。老周想看看合同里有没有增项上限,才发现合同里只写了“增项按实际发生计算”,压根没约定比例。从最初的13.5万,到最后结算的18.6万,增项比例超过了37%。这“增项比例失控”,彻底掏空了他和老伴的全部积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装修结束那天,老周站在空荡荡的新房里,看着墙上歪歪扭扭的踢脚线,想着这半年来被套路的每一步,心里像堵了块大石头。回家跟老伴和儿子说,没等来安慰,反而被劈头盖脸埋怨。老伴抹着眼泪说:“你怎么这么没用,让人骗了这么多钱!”儿子皱着眉:“爸,你当初怎么不跟我们商量,现在超支这么多,婚礼预算都不够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天晚上,老周在阳台蹲到后半夜,秋风吹得他浑身冰凉。第二天一早,他就病倒了,头晕眼花站都站不稳。去医院检查,血糖高得吓人,医生还说他精神压力太大,有抑郁倾向,开了一堆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躺在病床上,老周看着窗外灰蒙蒙的天,手里捏着那份布满陷阱的报价单,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他想起张经理签合同前那副殷勤模样,想起自己一次次被套路时的无助,心里一遍遍问:难道为了钱,就能把良心丢了吗?那些藏在报价单里的九大套路,像九把刀,不仅割走了他的血汗钱,更割碎了他对“真诚”的信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儿子周磊提着保温桶进来,把粥放在床头柜上,小声说:“爸,对不起,昨天我不该跟您发脾气。我已经联系了消协,咱们试试能不能要回点冤枉钱。另外,我把您遇到的这些套路整理成了笔记,发在了小区业主群里,提醒大家以后装修多留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周看着儿子手里的笔记,上面一条条写着“项目拆分”“漏项”“材料品牌模糊”等套路,还标注了应对办法,比如要让装修公司明确材料型号、工艺标准,在合同里约定增项上限不超过预算的5%,结算时逐项核对避免重复计费。那一刻,他心里的那块石头似乎松动了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消协介入调解,装修公司退还了部分不合理收费。更让老周欣慰的是,他的经历提醒了不少邻居,有人拿着他儿子整理的笔记去谈装修,成功避开了很多陷阱。出院那天,老周站在小区里,看着邻居们笑着跟他打招呼,说“多亏了你家的提醒”,突然觉得这场糟心的装修风波,也有了不一样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明白,这世上或许有投机取巧的算计,但也有守望相助的温暖。而真正能抵御那些“套路”的,不仅是清晰的合同条款、细致的事前核查,更是人与人之间守住底线的真诚。对消费者而言,多一分警惕和较真,就是对自身权益最好的保护;对从业者而言,少一分算计和贪心,才能守住行业的长久口碑。毕竟,靠套路赚来的钱,终会被信任的崩塌反噬;而用真诚换来的认可,才是最坚实的“生意经”。这或许,就是这场装修劫给所有人最深刻的警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