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五年像背布下“平”字拾分和民国二十九年孙像背布下“津”字拾分试铸镍质币真伪考

袁伦成

<p class="ql-block">  作者帐中藏有两枚未使用过有转光效果的民国二十五年孙中山像背布图“平”字拾分和民国二十九年孙中山像背布图“津”字拾分镍质各一枚,是纯镍质币。但对它的铸造背景和真伪一直心里无底。现结合可以查实的信息并依靠大数据AI平台综合考证如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钱币学与历史结合研究的好题目。经过对相关资料的梳理,我发现关于这两枚钱币,特别是“民国二十九年”背“津”字拾分样币的记载存在疑问。</p><p class="ql-block"><b>一、 试铸背景与历史缘由</b></p><p class="ql-block"> 这两类带有地名标记的镍币试铸样币,其诞生与20世纪30年代华北地区的特殊政治、经济形势密切相关。</p><p class="ql-block"> 我查见DeepSeeK,“腾讯元宝”等AI数据平台是这样说的:</p><p class="ql-block"> ①. 应对辅币短缺的一种应急措施:</p><p class="ql-block"> 1936年,国民政府推行法币改革后,新辅币未能及时输送至北方。这导致北平、天津地区市场辅币严重匮乏,商业交易受阻。</p><p class="ql-block"> ②. 地方主政者的自主举措:</p><p class="ql-block"> 为解决此问题,时任平津卫戍司令的宋哲元(兼任冀察绥靖主任公署主任)下令其辖下的“冀察绥靖主任公署修械厂”(该修械厂并非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的修械所,而是隶属于宋哲元的二十九军系统),仿照上海中央造币厂发行的辅币形制,雕模铸造辅币。</p><p class="ql-block"> 为与中央造币厂发行的其他辅币区别,宋哲元要求在试铸的辅币上加刻了“平”、“津”字样。这既反映了地方应对实际问题的灵活性,也微妙地体现了当时冀察政务委员会与中央政府的某种博弈。</p><p class="ql-block"> 但这些试铸行为很快遭到了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的反对,认为其侵犯了中央的铸币权。因此,铸造计划在同年的七月即被中止。这使得“平”、“津”字样的铜镍辅币均未能正式发行,停留于试铸样币阶段,留存于世的数量极为稀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我在互联网多个平台(“百度”,“道格阅读”,“知否”)查询的结果是:</p><p class="ql-block"> <b>民国二十五年孙像背布下‌“平”‌“津”币主要由天津造币厂生产‌,属试铸版,未正式流通。</b></p><p class="ql-block"> 关于它生产背景是这样表述的:</p><p class="ql-block"> <b>“1936年法币政策推行后,平津地区辅币短缺,时任平津卫戍司令的宋哲元要求天津造币厂仿照上海中央造币厂辅币形制铸造试产币,背面标注“平”“津”字以示区别 。该版本因未获国民政府批准,铸造后即封存销毁,存世量极少</b>”。</p><p class="ql-block"> 究竟谁是谁非尚需继续追寻。</p><p class="ql-block"> <b>不过,由最近半年来和AI打交道,我深刻地感到无论哪一个AI大数据平台关于古钱币的考证都缺乏正确的数据库可以支持。它门常常给出的结论都是漏洞百出,张冠李戴的严重错误的信息,不能作为可信赖的依据,尤其容易误导初涉古钱币收藏的新兵。所以,我偏向于“百度”,“道格阅读”,“知否”查询的结果。</b></p><p class="ql-block"> 因为:</p><p class="ql-block"> ①天津造币厂就在宋哲元的属地;</p><p class="ql-block"> ②天津造币厂是老牌原大清户部中央厂,其铸币能力强过上海厂;</p><p class="ql-block"> ③天津造币厂在无需参照上海厂的设计也有能力自行设计铸造出官铸货币。</p><p class="ql-block"> ④反过来衡量宋哲元辖下的“冀察绥靖主任公署修械厂”绝无可能与天津造币厂的造币能力可比!</p><p class="ql-block"> 下面这枚是“民国二十五年背布下“津”</p><p class="ql-block">字拾分镍币样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无论是哪一个渠道得到的信息,都证明民国二十五年“平”,“津”字拾分镍币的存在事实。但对民国二十九年“津”字拾分币是否存在即成了关键争议。</p><p class="ql-block"> <b>二、“民国二十九年孙中山像背布图‘津’字拾分试铸镍币的争议</b></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切入点,因为在目前已公开的、可信度较高的拍卖记录和钱币谱录中,似乎未见其明确记载。</p><p class="ql-block"> 1. 民国二十五年“平”,“津”字拾分镍币的出现</p><p class="ql-block"> 但关于民国二十五年“平”,“津”字拾分镍币的出现,过去即有许多藏家有非常深入的研究。我查见多篇论文,认为刊登在“收藏杂志”上的河北三河寇尚民著文《孙像镍币考述 》 是最全面,证据链最完整的作品。关于 “平”“津”字镍币在天津的出现他是这样描述的:</p><p class="ql-block"><b> “平”“津”字镍币在天津的出现, 引起了国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孔祥熙先后发函要求调查并回函作出批示。</b></p><p class="ql-block"> <b>从《孔样熙关于制止冀察政委会自铸辅币与戈定远来往密电》的档案资料中可以看出事情的来龙去脉。</b></p><p class="ql-block"> <b>到了1936年7月28日,在行政院回复财政部《关于平津私自发行辅币三十万元经过情形函》中获悉,辅币已遵命终止发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综上获知,平津政府确以已私自发行过“平”“津”字铜、镍辅币共计30万元,因未获批准而流产。</p><p class="ql-block"> 其中有少量试铸币流入市场,定性为私铸,由此存世稀少。但今日,偶可在钱币拍卖会中目睹芳容。</p><p class="ql-block"> 2.另有权威的钱币拍卖和学术资料中,均可查见记载为“民国二十五年”孙中山像背布图“津”字拾分镍币试铸样币。其基本特征(如直径、图案)与“平”字币相似,差异主要在于背面布图下的地名之一字之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3.“二十九年”说的疑点:</b></p><p class="ql-block"> 但“民国二十九年”这个时间点存在疑问。</p><p class="ql-block"> a. 从历史背景看,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宋哲元及其领导的二十九军系统势力早已南撤。到了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原冀察绥靖主任公署修械厂已不可能仍在平津地区铸造带有民国纪年的样币。</p><p class="ql-block"> b.目前互联网主流媒体未见报道,钱币文献和可靠拍卖记录中,也均未提及“民国二十九年”有背“津”字的镍币样币存在。</p><p class="ql-block"> 因此,所谓的“民国二十九年”布下“津”字版镍币的铸造成谜。</p><p class="ql-block"> 虽然这枚“民国二十九年”布下“津”字版镍币的几何尺寸和重量,表面光泽和工艺均与真品相似,但它的存在,或可能是极为罕见且未被广泛认知的其它地区或后期试铸品,但目前缺乏证据支持;另外,极可能是当今的仿制品。 </p><p class="ql-block"> c.另一个历史情况的推测。 </p><p class="ql-block"> 据河北三河寇尚民著文《孙像镍币考述 》中述: “民国时期出现过(几次)“镍币风潮”(笔者注:用金属镍币置换不值钱的“法币”或“银币”),令在抗战时期,国内众造币厂铸造镍币的“纪年”,“币值”各有不同,加之镍辅币流通不畅,造成不同版式的镍币在国内各地流通分布极不均衡,沉淀在民间不同版式的镍币显现出地域性差别”。</p><p class="ql-block"> <b>所以,我推测,这种二十九年背布下“津”字拾分镍币,也有可能就是原铸二十五年布下“津”的天津造币厂的的铸品!因在原有二十五年布下“津”铸币模具上(模具就在厂子里,取出来),换一个年份不是什么难事。但可能铸成的钱币作为猎奇的可以博彩的货币产物,会得到更多用户的追捧!</b></p><p class="ql-block"><b>三、藏币特征与鉴别</b></p><p class="ql-block"> 1. 实物民国二十五年孙像背布下“平”币直径21mm厚1.4mm重3.82g可被磁吸。</p> <p class="ql-block">2. 实物民国二十九年孙像布下“津”币直径21mm厚1.4mm重3.92g可被磁吸。</p> <p class="ql-block">  <b>3.两枚藏币的状态:</b></p><p class="ql-block"> ①均为未流通状态,字口深俊,压力足。正面中央为孙先生侧面肖像,目光深邃,面容慈祥,上方环绕“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字样 。</p><p class="ql-block"> ②背面是古老布币图案,左右两侧有“拾分”面值字样 ,钱币打压压力之足,甚至均能见到正面孙像的透打痕。</p> <p class="ql-block">  这些透打痕证明它们确实是用重力压铸机机制的!</p><p class="ql-block"> ③藏钱采用镍质材料铸造,工艺精湛,边缘光滑,包浆自然,折转反有泛光。外缘回纹有台阶,是一眼可见绝对是正规钱币厂压铸的产品。</p><p class="ql-block"> ④参数和材质符合规定</p><p class="ql-block"> <b>1936年1月11日国民政府公布《辅币条例》规定了的镍辅币成色为纯镍,拾分镍币直径21毫米,重4.5克:廿分镍币直径24毫米,重6克。</b></p><p class="ql-block"> 在此,顺便介绍一种鉴定镍币材质的方法,即“<b style="color:rgb(237, 35, 8);">磁铁可吸附为纯镍币,磁铁不能吸附为铜镍锌合金币</b>”。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关于这一材质特征,常常有人错误地解释说:“</b><b style="color:rgb(237, 35, 8);">镍不被磁吸”</b><b>。包括最近才出来的DeepSeeK,夸克,腾讯元宝大数据,你问它,也会给出这样错误的信息。</b></p><p class="ql-block"><b> 我手中藏有一枚天津造币厂铸造的“民国二十五年孙像布币廿分”,就是一枚不能磁吸的钱币,方显得特别珍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另一个信息需要说明:</b></p><p class="ql-block"><b> </b>由于镍币的诞生正置战争时期生不逢时。物资严重缺乏,物价飞涨,法币贬值,令铸造一枚镍辅币材质的成本已超过面值,以致于流通在市面中的镍币逐渐被藏匿或收购。为了降低铸造成本,铸造厂有将铸币厚度减薄,使钱币的重量略低于《辅币条例》规定了的情况(<b style="color:rgb(237, 35, 8);">所以“拾分”镍币重量略低于4.5克,在接近4g左右,也是正常的。不能因为重量未达标就判为赝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甚至到了1939年(民国28年)12月30日,财政部代电,政府对辅币条例部分加以修订,减轻单枚辅币重量,改变合金成分,并于<b style="color:rgb(237, 35, 8);">1940年2月13日财政部公布《修正辅币条例》,规定“十分辅币重3克,五分辅币重2克,成色镍18%,铜55%.锌27%”。</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于这些样币均未正式发行,存世极少,鉴别真伪和价值评估需要非常谨慎。 </p><p class="ql-block"> DeepSeeK利用大数据优势,帮我整理了一张表:</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此币均为为无光边结构,也是鉴别特点之一。如出现有边齿的镍币,果断放弃。</b></p> <p class="ql-block"><b>四、收藏与研究建议</b></p><p class="ql-block"> 鉴于这类样币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收藏和研究时,我有以下几点建议:</p><p class="ql-block"> 1. 聚焦“二十五年”:</p><p class="ql-block"> 目前可靠的记载均指向“民国二十五年”背“平”和背“津”样币。对于“二十九年”背“津”的说法,务必采取高度审慎的态度,在没有确凿的、经得起检验的证据(如权威评级机构认证的实物、确凿的档案文献)前,请置于存疑币。</p><p class="ql-block"> 2. 依靠可信赖专业认证:</p><p class="ql-block"> 这类高档珍稀币,务必选择那些值得信赖的,无假币装盒劣迹的国内外钱币评级机构认证封装的币品。用机构给出的分数衡量品相和价值的作为评价标准,以尽最大可能保证获取真币。</p><p class="ql-block"> 3. 深入文献研究:</p><p class="ql-block"> 广泛搜索国内的搜索引擎平台,参考权威的钱币学著作,如何代水、周沁园编著的《百年铜元》,以及各大知名拍卖行历年拍卖的钱币图录,这些资料提供了可靠的历史背景和实物图片,数据,对比研究。</p><p class="ql-block"> 4. 理解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 这些样币不仅是珍贵的钱币实物,更是研究民国时期地方与中央关系、华北政局变迁以及货币史的重要物证。它们的夭折,体现了当时国民政府对货币发行权的严格控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结论</b></p><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十五年”孙中山像背布图“平”字和“津”字拾分镍币试铸样币,是确有其实物和历史记载的,它们见证了1936年华北地区特殊的历史片段,因其试铸未发行且存世极稀,成为机制币收藏中的珍贵品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十九年”背布下“津”字版,在目前公开的可信资料中缺乏依据,其存在的可能性值得进一步研究。</p><p class="ql-block"> 在考证和收藏时,应重点研究已被公认的“二十五年”版,并对任何“二十九年”版的信息保持清醒认识,务必以严谨的态度和可靠的实物证据为基础进行判断。</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7日撰稿于成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