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上有名•阅读人物”专栏(十六)——海达行知学校教师、家长悦读荟刘德花

海达家长悦读荟

作者: 武成珍 魏建秋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在阅读中遇见更好的教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一位教师母亲的情感引导实践与启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近日,海达行知家长悦读荟的一位教师母亲分享了她的阅读觉醒之旅。通过共读《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如何说孩子才会听》等书籍,她重新理解了儿童情绪管理的本质——不是压制或说教,而是“看见”与“共情”。从最初用成人逻辑评判孩子的情绪,到学会用“情绪命名法”引导女儿表达感受,她见证了阅读带来的教育观念革新。更可贵的是,这些方法也迁移到她的课堂教学中,营造出更安全、高效的学习氛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在情绪的迷宫中做女儿的引路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一位教师母亲的阅读觉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母亲,我曾以为理解孩子的情绪只需常识与经验;作为教师,我更自信于处理学生情绪的专业能力。直到加入学校悦读荟,沉浸于那些关于情感引导的书籍中,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一直在用成人的逻辑解构孩子的情绪世界,却未曾真正走进那个如春日初绽花蕾般敏感而丰盈的心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书中, "情感引导的目标不是培养一个听话的孩子,而是培养一个善于理解和管理自己情绪的人。"这彻底颠覆了我作为教师家长的认知惯性。书中指出,儿童大脑中负责情绪调节的前额叶皮层要到25岁左右才完全发育成熟,这意味着孩子的情绪反应本质上是一种生理性的不成熟表现,而非"不懂事"或"无理取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特别感谢学校悦读荟为我们搭建的这个学习平台。在这里,我不仅收获了育儿知识,更完成了一次重要的自我成长。那些共读的夜晚,书页翻动的声音与咖啡的香气交织,家长们真诚的分享常常让我热泪盈眶。我们探讨《如何说孩子才会听》中的沟通技巧,每一次交流都像在心灵地图上点亮一盏明灯。这种集体阅读产生的思维碰撞,远非个人阅读所能比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养育女儿的路途上,我渐渐懂得:当她的情绪如风浪般卷起时,我无需做那急于平息风浪的舵手,而要成为她可以紧紧依靠的港湾。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说:"当一个人被理解和接纳时,他就会开始自我成长。"这句话完美诠释了情感引导的真谛。现在的我,会刻意在女儿情绪波动时放慢节奏,像对待精致瓷器般小心对待她的感受。当她能用我们约定的方式表达情绪时,我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变乖"的孩子,更是一个正在建立情绪智慧的独立个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站在教师与母亲的双重身份回望这段阅读之旅,我深切体会到:教育最深刻的奥秘,往往蕴藏在那些"看见"与"回应"的细微瞬间。感谢悦读荟让我明白,最好的教育不是雕刻刀,而是镜子——让孩子在其中照见真实的自己,包括那些不安的、脆弱的情绪部分。期待在未来的共读中,我们能继续探索更多教育智慧,让这些智慧的种子在家庭与校园中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庇佑下一代情感健康的参天大树。毕竟,我们正在共同参与的,是一场关于心灵联结的温柔革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位教师母亲的实践印证了教育神经学的观点:情绪接纳是认知发展的基石。她的转变不仅改善了亲子关系,更让班级管理焕发新生。这正体现了悦读荟的价值——通过集体阅读与分享,家长们在思维碰撞中实现自我成长,并将书中智慧转化为教育实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阅读,是成本最低的自我投资,却是最高效的成长路径。无论是家长还是教育工作者,都能在书籍中找到应对教育难题的钥匙。正如这位教师母亲所言,阅读让她从“灭火者”变为“引路人”,而这样的转变,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阅读实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呼吁更多家长和教育者加入阅读行列,让书籍成为照亮教育迷途的明灯。每天抽出20分钟,共读一本好书,或许就能在孩子心中种下情绪的智慧种子。让我们以书为媒,在这场“温柔的革命”中,共同守护下一代的心灵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