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行(七) 胡氏民居

心荷

&nbsp; &nbsp; &nbsp; &nbsp; 天水古色古香的民居很多,要说最值得参观的民居,那一定是胡氏民居。这座古民居位于天水五城最中心的大城,始建于明代 。2001年,胡氏民居被定位全国文物保护单位。<div>&nbsp; &nbsp; &nbsp; &nbsp;胡氏民居由南宅子和北宅子两处隔街相望的古建筑群组成。南宅子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北宅子建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距今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一条民主西路隔开了南北宅子,南宅子门前有一株数百年树龄的国槐,枝叶繁茂。这个景点无需购票,刷身份证就可以免费参观。</div> &nbsp; &nbsp; &nbsp; &nbsp;胡氏民居南宅和北宅加起来总共有15个四合院,南宅就有12个四合院。南宅子同时也是天水民俗博物馆,展出陇右地区3000余件民俗文物。<div>&nbsp; &nbsp; &nbsp; &nbsp;桂馥院是第一个院子,功能相当于现代的客厅。院内种植着名贵的花木,厢房里展出了胡氏家族的历史和家谱。</div> &nbsp; &nbsp; &nbsp; &nbsp;胡氏家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唐代家族曾任兵部尚书。在元末农民起义中,淮西胡氏追随朱元璋,为建立明王朝做出了重要贡献,明洪武年间,居住在凤阳府五河县的胡国用跟随镇守陕西的都指挥使胡德济平定陇右,之后就定居在秦州东川马跑泉(今天的天水麦积区马跑泉镇),为天水胡氏第一代。<br>&nbsp; &nbsp; &nbsp; &nbsp;第五代胡济,曾官至户部云南清吏司郎中,赠奉政大夫。胡济之子胡来缙举人出身,官至山西按察司副使整饬雁平道,赠中宪大夫,退休返乡后于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在秦州营建私宅“副宪第”,也就是今天的“南宅子”。<br>&nbsp; &nbsp; &nbsp; &nbsp;胡来缙之子胡忻,官至太常寺少卿,署正卿,授中宪大夫,辞官后回归故里,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在南宅子对面建私宅“太常第”,也就是今天的“北宅子”。<br>&nbsp; &nbsp; &nbsp; &nbsp;胡氏家族是明清时期天水颇有影响的家族之一,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等领域人才辈出。 &nbsp; &nbsp; &nbsp; &nbsp;成纪是天水的古称,这是天水胡氏家族的世系略表。 &nbsp; &nbsp; &nbsp; &nbsp;立言堂是南宅子的前院正厅,悬有明书法家胡应麟书写的楹联 “立德立功教之以敬,言忠言孝呈其所闻”,体现了胡氏家族 “立德、立功” 的价值观和对忠孝的追求。&nbsp; &nbsp; &nbsp; &nbsp; &nbsp;桂馥院的西厢房是会见客人的小厅。 &nbsp; &nbsp; &nbsp; &nbsp;正厅的墙面挂着带文字的木牌,下方弧形木桌上置有雕刻人物的摆件,尽显传统韵味。 &nbsp; &nbsp; &nbsp; &nbsp;正厅西侧的屋内设有祖宗堂和祭祀祖先的案桌。 &nbsp; &nbsp; &nbsp; &nbsp;正厅旁边的一间房内放置着一个木质精雕床榻。&nbsp; &nbsp; &nbsp; &nbsp; &nbsp;离开桂馥院,向东南拐入书房院,这个院内栽植着翠竹,是个清静优雅的院子。 &nbsp; &nbsp; &nbsp; &nbsp;这间书房布置得格调高雅,是主人研读经典的地方,也可接待友人 。 &nbsp; &nbsp; &nbsp; &nbsp;家族的男孩子也在书房院内接受私塾教育。&nbsp; &nbsp; &nbsp; &nbsp; &nbsp;书房院的东厢房是佛堂,供着观音菩萨。 &nbsp; &nbsp; &nbsp; &nbsp; 这是从书房院前往槐荫院必经的小院子,树木苍翠,清幽怡人。 &nbsp; &nbsp; &nbsp; &nbsp;槐荫院因正厅前檐下悬挂 “槐荫蔽芾” 匾额而得名,按照前堂后室的建筑格局,槐荫院为后院,&nbsp;正厅原为主人的卧室,东西厢房为家中晚辈的居所。&nbsp; &nbsp; &nbsp; &nbsp; &nbsp;槐荫院正厅有一座高大的一字型福扇屏风,上写“谦受益”,中间楷书为朱伯庐治家格言,两侧有绘画。&nbsp; &nbsp; &nbsp; &nbsp; &nbsp;这面墙上分四幅抄写着岳飞的《御书屯田三事跋》,借此文激励家族成员应该像岳飞一样培养高尚的情操。 &nbsp; &nbsp; &nbsp; &nbsp;槐荫院的东西厢房陈列着家居生活和婚庆的场景。 &nbsp; &nbsp; &nbsp; &nbsp;槐荫院的东南侧是厨房,这座古宅四百多年来一直有人居住,维持着烟火气,加之西北地区气候干燥,才使得建于明代的老宅依然保存完好。 &nbsp; &nbsp; &nbsp; &nbsp;墙上挂的肉石还真像一大块肋条肉。&nbsp; &nbsp; &nbsp; &nbsp; &nbsp;从厨房门前的通道向南看,绚丽的紫薇花成了宅子里最美的风景。 &nbsp; &nbsp; &nbsp; &nbsp;后花园虽然不大,却有水池,有假山,更有美丽的紫薇花。 &nbsp; &nbsp; &nbsp; &nbsp;紫薇花一枝独秀,为古老的宅子增添了无限的魅力。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这是槐荫院正厅的后门,主人住在这里的时候一开后门,花园的美丽景致立刻就映入眼帘。 &nbsp; &nbsp; &nbsp; &nbsp;池塘不大,却能给这个院子带来灵动的气息。 &nbsp; &nbsp; &nbsp; &nbsp;水池旁边还建了一座高高的水车。 &nbsp; &nbsp; &nbsp; &nbsp;紫薇花让人百看不厌,它让整个古宅都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nbsp; &nbsp; &nbsp; &nbsp;离开后花园,前往绣楼,路旁的墙上挂着两对门板,门板上的木雕纹饰细致精美,古朴雅致。 &nbsp; &nbsp; &nbsp; &nbsp;绣楼在宅子最深处,相对独立,一楼是丫环的卧室,二楼是闺房。小姐正在闺房里弹琴。 &nbsp; &nbsp; &nbsp; &nbsp;从小姐的绣楼也能欣赏到后花园里美丽的风景。 &nbsp; &nbsp; &nbsp; &nbsp;离开绣楼向东,进入杨家楼院。这个院子原本不属于胡氏故居,2004 年,天水市博物馆组织人员从秦州区澄源巷一建筑工地搬迁至此,主要用于展示天水民间手工艺品。杨家楼为清代建筑,雕刻精美,檐下悬着张三丰的手迹 “迹驻黄鹤” 匾。&nbsp; &nbsp; &nbsp; &nbsp; &nbsp;杨家楼内陈展着别具特色的天水刺绣,尤其是长约 4.8 米,宽约 2.7 米的寿幛,是目前国内发现最大的一幅刺绣寿幛。<br> &nbsp; &nbsp; &nbsp; &nbsp;寿幛是传统礼仪中,亲友为祝贺长辈或尊者寿辰所赠送的、以题写吉祥祝寿语为核心、用于悬挂彰显喜庆与敬意的锦缎或丝织匾额式礼品。&nbsp; &nbsp; &nbsp; &nbsp; &nbsp;“海屋添寿”制作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上面绣有1200余字,周边由七彩丝线和金线手工刺绣而成,上面的团福团禄团寿等图案细致精巧,人物、仙鹤等形象栩栩如生。&nbsp; &nbsp; &nbsp; &nbsp; &nbsp;除了巨幅的寿幛,这里还展出了大量天水民间的刺绣精品。 &nbsp; &nbsp; &nbsp; &nbsp;最常见的绣品是婚房里悬挂的绣品,以寓意夫妻恩爱的鸳鸯形象居多。 &nbsp; &nbsp; &nbsp; &nbsp;每一件都是精美的艺术品。看到这些绣品,我想起了六月份在陕西凤翔的周家大院看到的绣品,陕西关中与天水同属关陇地区,有着许多共同的风俗,包括刺绣工艺也有很多共通之处。 &nbsp; &nbsp; &nbsp; &nbsp;由男童和女童共同组成的双喜绣品设计精巧新颖。 &nbsp; &nbsp; &nbsp; &nbsp;这个萌萌的小驴子非常可爱。 &nbsp; &nbsp; &nbsp; &nbsp; 三寸金莲小鞋还带高跟,又古典又时髦。 &nbsp; &nbsp; &nbsp; &nbsp;展室里还展出了一架古老的织布机。 &nbsp; &nbsp; &nbsp; &nbsp;胡氏民居每天还有一个特别节目,整点的时候在杨家楼旁边的戏苑演出皮影秦腔戏,每次大约半小时。当天播出的节目是秦腔折子戏《放饭》。很惭愧,作为陕西人,我对大部分的秦腔戏都不太熟,听起来很费劲,好在演出的过程中有字幕,也能大致了解剧情。 &nbsp; &nbsp; &nbsp; &nbsp;欣赏了秦腔戏,我来到凌霄院,这个院子因为栽种了一株凌霄花而得名。凌霄院四面的房子也都是民俗陈列,展品丰富多样,涵盖了戏曲、工艺、建筑等多个类别。 &nbsp; &nbsp; &nbsp; &nbsp;西秦腔是起源于甘肃的地方剧种, 以梆子击节、唱腔高亢激越为特色,对京剧、川剧等多个戏曲剧种形成有重要影响。&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凌霄院的一个房间里展出了西秦腔的脸谱,展示了这一独特剧种的艺术特色。 &nbsp; &nbsp; &nbsp; &nbsp;这里展出了当地的各种银饰以及打造银饰的模具,花样繁多,展现了天水当地的银饰工艺。 &nbsp; &nbsp; &nbsp; &nbsp;凌霄院还展出了天水古民居的不同构件,对古民居建筑进行了初步拆解展示,帮助游客了解古民居的建筑结构和工艺。 &nbsp; &nbsp; &nbsp; &nbsp;我在南宅子参观的最后一个四合院是董家院,这个院子原是国民党将领董承烈的故居,现在是天水民俗陈列馆的一部分,陈列着精美的明清家具和名人字画等,还介绍了胡氏民居修缮的过程。 &nbsp; &nbsp; &nbsp; &nbsp;董家院的一个角落里暗藏着一个陡峭的楼梯,通向地下的藏宝洞。藏宝洞是 2007 年文物部门修缮宅子时发现的。洞内有 12 个明代漆木箱,箱内装有铜钱、银锭,此外还发现了 23 个密封陶坛,经检测内藏明代高粱酒。如今在藏宝洞里看到的都是金元宝的复制品。 &nbsp; &nbsp; &nbsp; &nbsp;从藏宝洞向北,沿着地下通道走近百米,就到了北宅子。炎热的夏天,这个通道凉爽极了,甚至冷得鸡皮疙瘩都出来了。 &nbsp; &nbsp; &nbsp; &nbsp;北宅子比南宅子晚建八年,是南宅子的主人胡来缙的儿子胡忻建的,建筑规模宏大,原貌为三进七院,现存建筑为一进三院,由大门、倒座、过厅、主厅楼等组成。 &nbsp; &nbsp; &nbsp; &nbsp;北宅子的建筑依然保留了明代的梁柱,虽然没有雕梁画栋,但单体建筑规模大,古朴大气。 &nbsp; &nbsp; &nbsp; &nbsp;北宅子里有一个“笃庆锡光——赣博与民间收藏锡器精品展”,展出了来自江西的各种锡器。 &nbsp; &nbsp; &nbsp; &nbsp;绝大部分锡器都是香炉,造型繁复精美。 &nbsp; &nbsp; &nbsp; 民国时期的锡制凤纽长流执壶,做工精巧细致。 &nbsp; &nbsp; &nbsp; &nbsp; 还看到了一组锡制红色文化摆件,有刀、枪、地雷,还有红军挑水的扁担、桶,甚至还有军帽和草鞋。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红色摆件,真是江西的特色展品。 &nbsp; &nbsp; &nbsp; &nbsp;三个多小时的参观,我感觉胡氏民居并非江南园林的精巧婉约,亦非北方王府的恢弘霸气,而是以 “南北交融” 的独特气质,体现出西北古宅的别样韵味。<br> <p class="ql-block">  胡氏民居不仅是建筑艺术的活化石,更让人体会到西北地域文化与传统家族精神的独特魅力 。如果你在天水是充足的时间,可以去这个古宅感受一下富有当地特色的古建魅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谢谢您的赏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