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6日,在何香凝美术馆,看了两场美术展……</p><p class="ql-block">其一《木刻记忆:1931-1945年中国艺术家的视觉实践与媒介传播》</p> <p class="ql-block">其二《张荔英·此心安处》</p><p class="ql-block">(资料)</p><p class="ql-block">北宋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 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p> <p class="ql-block">如闪电如霹雳如匕首如投枪……</p><p class="ql-block">今天,在何香凝美术馆,观摩《木刻记忆:1931-1945年中国艺术家的视觉实践与媒介传播》。木刻,虽然是小米加步枪,却当仁不让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美术的主阵地……《木刻记忆:1931-1945年中国艺术家的视觉实践与媒介传播》希望借由展览的四大核心单元,透过200件木刻作品与“抗战图像”,在刀痕与史料中回望抗争历程,感受艺术凝聚的胜利力量,致敬那段不屈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李桦《怒吼吧,中国!》1935年。华茂教育艺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李桦《哭儿》1934年。华茂藏。</p> <p class="ql-block">《木刻记忆》展览简介小册子</p> <p class="ql-block">现场钤印纪念章《怒吼吧,中国!》</p> <p class="ql-block">江丰《反抗》1936-1937年。广东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江丰《到前线去》1931年。广东藏。</p> <p class="ql-block">江丰《反抗》</p> <p class="ql-block">江丰《到前线去》</p> <p class="ql-block">野夫(郑野夫)《减工声中》1930年代。浙江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陈烟桥《狂流(一)》1935年。广东美术馆藏。</p> <p class="ql-block">野夫《减工声中》</p> <p class="ql-block">陈烟桥《狂流(一)》</p> <p class="ql-block">陈烟桥《东北义勇军》1936年。广东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野夫《佚名(组画七件套之一)》1930年。浙江美术馆藏。</p> <p class="ql-block">陈烟桥《东北义勇军》</p> <p class="ql-block">野夫《佚名(组画七件套之一)》</p> <p class="ql-block">李桦《喜讯》1940年。观澜·中国版画艺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李桦《两代人》1940年。观澜藏。</p> <p class="ql-block">展厅一隅:背景墙能量拉满</p> <p class="ql-block">野夫(郑野夫)《敌人闯进来的时候》1938年。华茂藏。</p><p class="ql-block">野夫《从敌人手里夺回来》1938年。华茂藏。</p><p class="ql-block">野夫《被鬼子抓去了》1938年。华茂藏。</p> <p class="ql-block">野夫(郑野夫)《敌人闯进来的时候》</p> <p class="ql-block">野夫《从敌人手里夺回来》</p> <p class="ql-block">野夫《被鬼子抓去了》</p> <p class="ql-block">(参考)</p><p class="ql-block">《鲁迅与木刻》,陈烟桥著,新艺丛书,野夫创办中国木刻用品合作工厂1946年1月出版初版本。民国版本。野夫在福建崇安赤石的中国木刻用品合作工厂出版。野夫、杨可扬新艺丛书社编辑发行。“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且介亭杂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鲁迅与木刻》初版本。杨彪藏。</p> <p class="ql-block">(参考)</p><p class="ql-block">《鲁迅与木刻》民国版初版本,中国木刻用品合作工厂新艺丛书社(野夫、杨可扬等)发行的“新艺丛书”之一,广东深圳观澜籍版画家陈烟桥著,中国现代版画的开创者组织者野夫在福建崇安赤石(镇)创办的中国木刻用品合作工厂出版。见证了中国现代木刻发展筚路蓝缕的草创发展阶段,具有重要的版本、艺术、社会文献价值。鲁迅的这段话最适合用于形容他们,“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杂文最早于1934年刊发,后编入《且介亭杂文》。作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反驳了当时社会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以及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言论,鼓舞了民族自信心。)</p><p class="ql-block">野夫(1909-1973),版画家。原名:郑毓英,亦作:育英,学名:邰虔,别名:诚之(芝),笔名:野夫(EF)、未名(明)、后以野夫行。浙江乐清万岙乡寺岭村人。小学毕业即在家自学绘画,后考入上海艺术大学,1931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30年代初在上海先后参加“一八艺社”、“春地画会”、“野风画会”、“铁马版画会”、“上海绘画研究会”、“上海木刻工作者协会”、“中国美术家联盟”等组织,并结识鲁迅,参加鲁迅举办的木刻讲习班。在鲁迅直接指导下,借鉴苏、日、法、比等国的版画艺风,结合中国民间艺术传统手法,创作了不少富有政治战斗性的作品,受到好评;作品或被选入《中国版画集》,或被选送法、日等国展出、刊载。野夫木刻,黑白对比强烈,刀韵木味浓厚,线条粗放有力。抗战前后的工作:1938年后任中华全国木刻界抗帮协会,中国木刻研究会理事。抗战开始后返回家乡,加入乐清战时青年服务团,在城乡墙上绘制抗日宣传画,并与王良俭共同创办“春野木刻研究会”,编辑出版抗敌木刻《春野木刻集》。193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服务团特支书记。次年3月,因叛徒出卖被捕,出狱后脱党,遂转往丽水,和金逢孙等组织“浙江省战时木刻研究所”,开办木刻讲习班、函授班和绘画专修社等,以培育新生力量。1940年,为解决国内木刻工具因战事而造成的供应困难,创办“木刻用品供应社”。后该社遭日机轰炸,复在江西上饶开办“中国木刻用品合作工厂”,后迁福建赤石镇(在今武夷山市);又辟“武夷画室”,培育新人。在辗转浙西和赣闽期间,还十分重视木刻艺术理论建设,主编了《战时木刻》、《木刻丛书》、《铁笔集》等;撰写了《怎样研究木刻》等文,与杨可扬组织“新艺丛书社”发行“新艺丛书”多种。促进了当时木刻运动的发展。抗战胜利后,任上海美专教授、中华全国木刻协会常务理事;先后发表《抢饭吃》、《泛区难船》等佳作。1949年4月,又接受中共地下组织的布置,秘密刻制木刻传单和绘制毛泽东画像,迎接上海解放。建国后,先后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总务长、全国美协第一届副秘书长、中国幻灯公司上海制造厂厂长、中国美术馆研究保管部干部。著有《木刻手册》。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文*化大*革命”中遭批斗,下放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1973年秋病逝于北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更正。</p><p class="ql-block">@又关联人物杨可扬:其姐是野夫前妻,杨可扬也是在野夫的影响下进入和坚持了版画艺术的。而在野夫去世后,杨可扬终于放下其姐被野夫抛弃之前嫌,执着于为野夫出版画集。</p><p class="ql-block">@关联事件:野夫1939年30岁,4月,与林夫、金逢孙等人在丽水成立“七七版画研究会”,在金华、丽水、平阳、永嘉等地举办“七七抗战版画展览会”。翌年出版《五月纪念木刻集》。设立美术书刊供销部和教育委员会,承办咨询任务。11月,浙江省战时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办“木刻研究社”、“木刻用品社”,同时“木刻用品社”开始举办“木刻函授班”,报名参加者达一百多人,学员广布战时东南各省,编辑教材《战时木刻半月刊》,同时陆续编辑木刻丛集《旌旗》、《号角》、《铁骑》、《战鼓》等四种。1939年12月,《刀与笔》杂志在浙江金华创刊,野夫发表木刻作品。创作《谁使我们逃亡?》、《伤兵、难民与失业工人》、《两种不同的生活》、《梅世君烈士》等木刻作品。1940年31岁,编辑出版学员毕业作品集《铁笔集》,撰文《浙江木刻运动怎样展开来的》。修订出版专著《怎样研究木刻》《点缀集》。同年,创办丽水“浙江省木刻用品供给合作社”。撰文《十六个月的“木合社”》。创作木刻《送棉衣给北上抗日的新四军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拓荒》、《努力习作(学习木刻的热潮)》等作品。1941年32岁,主编杂志《木刻艺术》《反攻》木刻丛刊。4月22日,丽水遭敌机空前大轰炸,西河沿原址成为瓦砾,“木合社”因遭敌机轰炸,迁云和县,后移江西上饶,改名“东南木刻用品合作社”。此前,完成《长期抗战》木刻作品。《反攻》木刻丛集刊物1941年6月出版,浙江省木刻用品供给合作社教育委员会编,现藏浙江图书馆。1942年33岁,日军入侵浙赣,“木合社”迁福建崇安赤石镇(在今武夷山市。崇安今改武夷山市)。开办“武夷画室”,亲自授课培养木刻新人。同年,成立“草草刻画社”,出版《草草月刊》。创作《新农民》《轰炸声中》《抢运物资(粮食)》等木刻作品。1943年34岁,以“中国木刻研究会”名义在福建赤石主编出版《木刻艺术》第二期(双月刊),不定期的《木合》多期。5月16日木研会在中苏文协召开临时会员大会,当选为闽区理事。创作《寒酸与洋溢》《后方生产》等木刻作品。1944年35岁,与杨可扬合编出版“新艺丛书”,丛书有陈烟桥《鲁迅与木刻》、唐英伟《中国现代木刻史》、《新艺散谈》《给初学木刻者》等多种,还编有木刻画册《武夷山水茶》《民族健康》。在福建崇安赤石还同时是《中国合作运动史的木刻集》的作者,中国合作经济研究社出版 ,陈仲明发行。创作《救亡歌声》《战地妇女》等木刻作品。1945年36岁,日本投降,将“木合社”历年收集的300余幅木刻在福建南平等地举办“庆祝抗战胜利木刻巡回展”。编《活页画帖》第一辑,在福建木合工厂出版。创作《流动铁工厂》《角斗》《胜利前夕》(套色木刻)作品。《角斗》曾先后刊于《抗战八年木刻选集》《中国版画》。1946年37岁,“东南(?此时应该已经使用名称“中国……”)木刻用品合作工厂”由福建迁上海,设于台湾银行楼上,成立(?在福建崇安赤石镇已成立,已用此名称,参见所出版书籍版权页)“中国木刻用品合作工厂”。与中华全国木刻协会联合办公。同年,当选为“中华全国木刻协会”常务理事,负责举办全国“抗战八年木刻展”作品的征集工作和展览品审查委员会委员。任教于上海美专。创作木刻作品《抢米》(反饥饿斗争组画之一),曾刊于时代书报社出版的《新木刻》。</p><p class="ql-block">(我到过深圳观澜版画村及距离两公里的牛湖陈烟桥的故居,深有感触,流连良久,浮想联翩……有机会或者此书——陈烟桥著、野夫出版《鲁迅与木刻》该捐献给故居或深圳博物馆或图书馆。虽薄薄的一册书,却承载着太多的版本、艺术、社会历史文献意义。)</p><p class="ql-block">@……1936年10月8日,在上海八仙桥青年会举办的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上,鲁迅先生和陈烟桥、白危、曹白、林夫、黄新波等木刻青年座谈了足足三个小时。这时离鲁迅逝世只有11天,留下了鲁迅生前最后的照片,也是我国版画史上极具里程碑意义的一组照片《鲁迅先生和青年木刻家在一起》。鲁迅先生逝世后,陈烟桥撰写悼文《鲁迅先生与版画》,深情回忆了先生的谆谆教导:“鲁迅先生是中国新兴木刻之父,没有他,中国的新兴木刻是不会出现的。现在这个中国新兴木刻之父已经离开我们而逝世了,我们除了对他致深切的哀痛外,要继承他的遗志。”1949年,陈烟桥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全面阐述鲁迅木刻理论的著作《鲁迅与木刻》,后被译成俄文,引起了国际美术界广泛关注。……</p> <p class="ql-block">(参考)</p><p class="ql-block">陈烟桥故居(深圳观澜)</p> <p class="ql-block">罗工柳《<新华日报>国际时事插图——此路不通》1939年。华茂藏。</p><p class="ql-block">罗工柳《<新华日报>国际时事插图——平沿内阁》1939年。华茂藏。</p><p class="ql-block">罗工柳《<新华日报>国际时事插图——阿部》1939年。华茂藏。</p><p class="ql-block">罗工柳《<新华日报>国际时事插图》1939年。华茂藏。</p><p class="ql-block">罗工柳《<新华日报>国际时事插图》1939年。华茂藏。</p><p class="ql-block">罗工柳《<新华日报>国际时事插图——印度》1939年。华茂藏。</p> <p class="ql-block">罗工柳插图</p> <p class="ql-block">罗工柳插图</p> <p class="ql-block">罗工柳插图</p> <p class="ql-block">罗工柳插图</p> <p class="ql-block">罗工柳插图</p> <p class="ql-block">罗工柳插图</p> <p class="ql-block">(参考)</p><p class="ql-block">古今《文富贵》,大众书店1949年11月初版,罗工柳插图。杨彪藏。</p> <p class="ql-block">罗工柳插图</p> <p class="ql-block">罗工柳插图</p> <p class="ql-block">展厅一隅</p> <p class="ql-block">刘岘《两工人》1932年。浙江美术馆藏。</p> <p class="ql-block">刘岘《两工人》</p> <p class="ql-block">张漾兮《前方浴血抗战,后方加紧生产》1939年。浙江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张漾兮《强暴》1938年。浙江藏。</p><p class="ql-block">丁正献《孩子剧团为抗属写信》1940年。浙江藏。</p><p class="ql-block">张漾兮《打倒日寇》1938年。浙江藏。</p><p class="ql-block">丁正献《抗日宣传》1938年。浙江藏。</p><p class="ql-block">林军《人心齐,泰山移》1945年。广东美术馆藏。</p> <p class="ql-block">张漾兮《前方浴血抗战,后方加紧生产》</p> <p class="ql-block">张漾兮《打倒日寇》</p> <p class="ql-block">(参考)</p><p class="ql-block">丁正献版画《罗苑一角》。已故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版画粉画家丁正献先生版画名作,原作,1975年重拓版,作者题字签名。《罗苑一角》题字签名:“罗苑一角一八艺社于此成立三十周年时作一九七五年重拓丁正献。”杨彪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八艺社”是我国现代较早的一个进步美术团体,大多数成员在现代木刻艺术领域做出了开拓性工作。“一八艺社”由设在杭州西湖孤山的西湖国立艺术院(为国立杭州艺专、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中国美术学院之前身)部分美术学生组织成立。因为成立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1月22日),参加者18人,地点在西湖,所以命名为“西湖一八艺社”。</p><p class="ql-block"> 1930年春,“西湖一八艺社展览会”在上海西藏路宁波旅沪同乡会开幕,还出版了特刊,选发作品14幅,展览惊动了上海美术界。但历次展出的作品,只是社员们在艺术上的探索,作品脱离生活,创作者也从未想过要用美术创作去反映人民疾苦、暴露社会的黑暗。特别是“西湖一八艺社”的社员们大多都没有遭遇过真正的人民疾苦、社会的黑暗。最终意识的不同导致了“西湖一八艺社”走向分裂。</p><p class="ql-block"> 1930年3月上海成立左联。社会思想渐趋激进,国外普罗艺术输入,不少青年对国民党恐怖统治感到不满,对资产阶级艺术教育和只强调形式忽视内容的美术创作感到怀疑,他们开始探索美术的社会作用,追求美术创作的新出路。而一些右翼鼓吹为艺术而艺术,诋毁普罗艺术,引起“西湖一八艺社”进步社员的反击,加之成员个别意气之争,终于由思想上的分歧,发展为组织上的分裂。部分社员另外成立一个美术团体,去掉“西湖”二字径称“一八艺社”。</p><p class="ql-block"> 1930年开始,白色恐怖加强,“一八艺社”进步学生被压迫得更严厉。大多数人陆续被捕、被开除学籍或勒令退学。同年11月,被杭州艺专开除的陈卓坤、陈耀唐等会合到上海,和周熙(江丰)、吴似鸿等相识,于1931年夏成立了“上海一八艺社”(即“一八艺社研究所”)。改组之后的“一八艺社”很快发展到近40 人,现所收集到的成员名单如下:陈广(陈卓坤)、陈铁耕(陈耀唐)、于海(于玉海)、胡以撰(胡一川)、江丰(周熙)、黄山定、李可染、季春丹(力扬)、夏朋(姚馥)、汪占辉(汪占非)、王肇民、沈福文、杨谵生(杨堤)、卢鸿基、许士镛、陈瑗、刘毅亚、刘志仁、刘梦莹、顾洪干、黄瀛、陈维琴、郑明盘、王邦熹、张眺、罗言侃、钟步清、周佩华、陈得位、陈汉奇、张伯陨、卢隐、黄显之等。</p><p class="ql-block"> 改组后的“一八艺社”正式开过三次展览会:第一次在1931年五六月间,地点在上海,展品全部是杭州社员作品,展出类别中多了木刻艺术。展品中,有胡一川木刻《流离》,汪占非木刻《五死者》,王肇民油画《叫》和《夜》,等等。从数量和题材上,都要优异于以前的“西一八”。贫民窟的茅棚、陋巷,捡煤渣的老太婆,捡破烂的小孩,以及黄包车夫、搬运工等劳动人民形象都上了画面,一定程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从闭门造车到逐步贴近社会现实都和“一八艺社”社员思想的转变密切相连。1931年上半年“一八艺社”曾组织社员到杭州拱宸桥工厂(杭州水电厂)和贫民区观察工人、平民生活,画速写。离开了封闭的校园,离开了乌烟瘴气的大都会,他们开始走进社会的底层。工人阶级的自强不息,穷苦百姓的哭诉无门,资产阶级的残酷无情,所见所闻无不撞击着他们年轻而充满正义感的心灵。这是1930年“西湖一八艺社”的展览会中所没有的。</p><p class="ql-block"> 展览结束后,印发了《“一八艺社”1931年展览会画册》,其中有鲁迅先生所写的《小引》(后收进《二心集》)。许多资料都表明这个存在时间不长的美术团体,从诞生到消亡,都曾直接受鲁迅先生的指导和支持。同年初夏,在上海举行第二次展览。规模较大,在质量上也都是精挑细选的上海、杭州两地“一八艺社”社员的作品。展览不久就被巡捕房封闭,没收了全部展品。</p><p class="ql-block"> 同年夏天,鲁迅先生和日本木刻家内山嘉吉在上海举办木刻讲习会。1931年8月17日,在长寿路白鹅画会三楼一间简陋的教室里,谁也没有想到,一个对中国新兴木刻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木刻讲习会在这儿悄然进行。参加讲习会的有陈广、陈铁耕、江丰、黄山定、李岫石、顾洪干、郑启凡、钟步清、乐以钧、苗勃然、倪焕之、胡仲明、郑川谷共13人。讲习会至当月22日结束。尽管这次讲习会只有短短6天,但其影响却是深远的。</p><p class="ql-block"> 讲习会结束不久,“一八艺社”举行了最后一次展览。杭州的社员王肇民、杨谵生、沈福文、汪占非等在杭州艺专举行“五人展览会”。1932年一·二八抗战爆发,上海“一八艺社”社址被战火毁灭。同年五六月间,“一八艺社”社员又集中起来并成立“春地画会”。1932年7月13日夜春地画会突然遭到警探的袭击,于海、江丰、艾青、力扬等13 人被逮捕入狱。后来其他会员在“共舞台事件”中抓的抓、逃的逃,“春地美术研究会”夭折在襁褓之中。很快,陈广、倪焕之、吴似鸿等又在江湾路成立了“野风画会”,并且得到鲁迅先生的援助。在上海的社员,除以春地美术研究所名义公开从事革命的艺术工作外,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秘密组织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参加全国新的左翼文化运动。至此“一八艺社”的组织名称终止使用。1932年,成立已三年(1929-1932)的“一八艺社”被解散。(据《美术界》 2015年第5期整理)</p><p class="ql-block">(关于“罗苑”)</p><p class="ql-block"> 平湖秋月景区最西面的那幢临湖建筑物,就是“罗苑”,当年名震沪浙的远东首富哈同以他太太(罗迦陵)的姓取名的别墅,所以也叫杭州哈同花园。“罗苑”的命运也象它的主人一样,有点传奇。1927年“罗苑”被民国政府没收,归了浙江大学的前身,次年,蔡元培奉命组建中国第一所综合性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各地奔走,一眼相中的就是西湖边的“罗苑”。蔡元培、林凤眠以年租金一块大洋的代价从浙大校长蒋梦麟手中拿走了“罗苑”。于是,这里成了西湖国立艺术院校址。即后来声名显赫的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从这里走出了一大批同样声名显赫的中国美术大师:黄宾虹、关良、黄君璧、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p> <p class="ql-block">彦涵《<新华日报>(华北版)袖珍木刻之十一》1939年。连云港市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彦涵《<新华日报>(华北版)袖珍木刻之四》1939年。连云港藏。</p><p class="ql-block">彦涵《<新华日报>(华北版)袖珍木刻之七》1939年。连云港藏。</p><p class="ql-block">彦涵《<新华日报>(华北版)袖珍木刻之十》1939年。连云港藏。</p> <p class="ql-block">彦涵《奇袭阳明堡机场》1939年。连云港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彦涵《奇袭阳明堡机场》</p> <p class="ql-block">罗清桢《鲁迅像》1934年。华茂藏。</p><p class="ql-block">胡一川《鲁迅像》1936年。华茂藏。</p><p class="ql-block">罗工柳《鲁迅像》1936年。华茂藏。</p> <p class="ql-block">胡一川《鲁迅像》</p> <p class="ql-block">力群《鲁迅像》1936年。观澜·中国版画艺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力群《鲁迅像》1936年。浙江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力群《鲁迅像》1936年。广东美术馆藏。</p> <p class="ql-block">力群《鲁迅像》</p> <p class="ql-block">凯绥·珂勒惠支《农民战争组画》1902-1921年。铜版画。华茂藏。</p><p class="ql-block">(资料)</p><p class="ql-block"> 1904年至1908年,珂勒惠支完成了7幅铜版组画《农民战争》,这套组画以其深刻的内容和精湛的铜版画艺术技法,轰动德国绘画界。国家艺术馆收藏了她的版画。</p><p class="ql-block"> 法国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说:“凯绥·珂勒惠支的作品是现代德国的最伟大的诗歌,它照出穷人与平民的困苦和悲痛。这有丈夫气概的妇人,怀着阴郁和纤秾的同情,将这些尽收眼底,表现在她慈母般的手腕之下。这是作出巨大牺牲的人民的沉默之音。”</p><p class="ql-block"> 德国杰出的版画家凯绥·珂勒惠支(Kathe Kollwitz,1867年7月8日-1945年4月22日),是现代美术史上最早以自己的作品反映无产阶级生活和斗争的版画家之一,在我国革命美术运动中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不少中国进步木刻青年,无论是创作思想或是表现技法,都受到过珂勒惠支她的影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当时产生与发展于上海的中国新兴木刻版画,那时的上海,进步的美术青年,在政治上随时随地会遭到迫害,在创作上又受着资产阶级艺术的冲击。承受着政治上、创作上和生活上的多重压迫,处境虽然困难,他们在以珂勒惠支为代表的艺术精神和艺术风格的指引与影响下坚持奋斗,以刻刀为武器不断创作,不断开展进步木刻运动,使得新兴木刻版画成为了中国木刻第一次真正的吸收了西方的风格,从而改变了中国木刻版画历史的进程,正如鲁迅所说:“中国木刻图画,从唐到明,曾经有过很体面的历史。但现在的新木刻,却和历史不相干。”在这一重大的变革中,直接最先深受其风格影响的是身处上海这个中国新兴木刻的发源地与最前沿的版画家们,他们是:陈铁耕、胡一川、黄新波、力群、江丰、陈烟桥、王琦、刘岘、杨可扬、朱宣咸、马达、郑野夫、李桦、荒烟、王树艺、周金海、陈葆真、王紫萍、曹白、林夫、何白涛、吴渤、丁正献、邵克萍、余白墅等。</p><p class="ql-block"> 珂勒惠支在中国的名声很大程度上来自另一位中国左派名人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的推介……</p> <p class="ql-block">凯绥·珂勒惠支《农民战争组画之三·磨镰刀》1908年。</p> <p class="ql-block">凯绥·珂勒惠支《农民战争组画之三·磨镰刀》</p> <p class="ql-block">凯绥·珂勒惠支《农民战争组画》</p> <p class="ql-block">凯绥·珂勒惠支《农民战争组画》</p> <p class="ql-block">凯绥·珂勒惠支《农民战争组画》</p> <p class="ql-block">凯绥·珂勒惠支《农民战争组画》</p> <p class="ql-block">(参考)</p><p class="ql-block">凯绥·珂勒惠支《战争组画之一·牺牲》木版画。1922-1923年。</p><p class="ql-block">鲁迅先生极为喜欢和推崇珂(柯)勒惠支的版画。1936 年,他自费出版了一部《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把她郑重介绍给了中国人。并把这幅画特意用来对革命烈士柔石的纪念,正如他说的那样(《为了忘却的记念》):“当《北斗》创刊时,我就想写一点关于柔石的文章,然而不能够,只得选了一幅珂勒惠支夫人的木刻,名曰《牺牲》,是一个母亲悲哀地献出她的儿子的,算是只有我一个人知道的柔石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廖冰兄《诛逆》1945年。广东美术馆藏。</p> <p class="ql-block">宋秉恒《风雪中的守望者》1939年。浙江美术馆藏。重拓。</p><p class="ql-block">宋秉恒《我们大家从军去》1944年。浙江藏。重拓。</p><p class="ql-block">宋秉恒《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1939年。浙江藏。重拓。</p> <p class="ql-block">宋秉恒《风雪中的守望者》</p> <p class="ql-block">潘仁《救护》1938年。华茂藏。</p><p class="ql-block">潘仁《两种不同的义民》1938年。华茂藏。</p><p class="ql-block">潘仁《沦陷区一景》1938年。华茂藏。</p><p class="ql-block">陈珂田《徘徊》、《接洽》、《复工》、《悲哀》1939年。华茂藏。</p> <p class="ql-block">潘仁木刻</p> <p class="ql-block">李桦《前线》1941年。华茂藏。</p> <p class="ql-block">李桦《雪地行军》1940年。广东美术馆藏。</p> <p class="ql-block">李桦《雪地行军》</p> <p class="ql-block">葛克俭《鲁迅<药>插图(一至九)》1945年。浙江美术馆藏。</p> <p class="ql-block">鲁迅小说《药》插图</p> <p class="ql-block">鲁迅小说《药》插图</p> <p class="ql-block">力群《听报告》1940年。浙江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力群《日寇武装走私》1936年。广东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力群《抗战》1937年。广东藏。</p> <p class="ql-block">力群《听报告》</p> <p class="ql-block">力群《抗战》</p> <p class="ql-block">力群《收获》1936年。观澜·中国版画艺术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力群《收获》</p> <p class="ql-block">(参考)</p><p class="ql-block">今天,9月7日,是白露节气!</p><p class="ql-block">2023年9月7日,白露前一天,我前往观澜版画博物馆观展,一直下雨,台风将要到来。回来后还是一直下雨,越下越大,持续好几天,最后形成一场严重水灾……</p><p class="ql-block">今天把昨天观展所得整理一下,才发现何其巧合相似乃尔!刚刚,也下了一点雨,而且今后几天同样将受台风风雨影响……同样看的是版画,同样的是风雨同行或接踵而至,同样第二天都是白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气预报!</p><p class="ql-block">9月6日20时:原位于南海海面的热带低压,已加强为今年第16号台风“塔巴”(热带风暴级)。20时,其中心位于距离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东偏南方向约610公里的海面上,也就是在北纬18.3度、东经115.7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8级(18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1000百帕。预计,“塔巴”将以10到15公里的时速向西北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加强,之后趋向广东省中西部沿海,并将于8日在上述沿海登陆(强热带风暴级,10-11级),严重影响广东省。目前,深圳全市台风白色预警信号生效中,受其影响,7日夜间至9日深圳降雨频密,有明显风雨影响,请注意做好防御。这段时间持续的高温,让大家每天不知道要喊多少遍“热热热”,这样的天气什么时候才会结束?受热带低压的影响,预计明日深圳高温逐渐缓解,也会迎来明显的风和雨……</p> <p class="ql-block">观澜版画村(版画基地)</p> <p class="ql-block">版画村里的菩提树。南无阿弥陀佛!</p> <p class="ql-block">观澜·中国版画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纪念中国新兴版画运动92周年:新兴版画,薪火相传——梅州现当代版画作品展(深圳)》在观澜·中国版画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野夫《佚名》组画二、三、四。1940年。浙江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郑野夫(野夫)《佚题》1940年。广东美术馆藏。</p> <p class="ql-block">野夫版画</p> <p class="ql-block">野夫版画</p> <p class="ql-block">野夫版画</p> <p class="ql-block">野夫版画</p> <p class="ql-block">局部图</p> <p class="ql-block">彦涵版画(套色版画)</p> <p class="ql-block">彦涵《抗战胜利》1944年。连云港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彦涵《抗战胜利》</p> <p class="ql-block">彦涵《军民合作》1944年。连云港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彦涵《军民合作》</p> <p class="ql-block">彦涵《保卫家乡(2)》新年画。1940年。连云港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彦涵《保卫家乡(1)》新年画。1940年。连云港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梅健鹰《胜利版画》期刊。1943年。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罗工柳《儿童团检查路条》1940年。华茂藏。</p> <p class="ql-block">局部图</p> <p class="ql-block">彦涵《当敌人搜山时候》1943年。观澜·中国版画艺术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彦涵《当敌人搜山时候》</p> <p class="ql-block">柳村《男青年肖像》1942年。浙江美术馆藏。</p> <p class="ql-block">罗映球《精心操作》1937年。广东美术馆藏。</p> <p class="ql-block">罗映球《作坊》1938年。广东美术馆藏。</p> <p class="ql-block">罗映球《作坊》</p> <p class="ql-block">梁永泰《铁的动脉(电力转盘)》1943年。广东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陈望《印阍》1946年。广东藏。</p> <p class="ql-block">陈望《印阍》</p> <p class="ql-block">张怀江《鲁迅“药”之连环木刻之十一幅》1944年。浙江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丁正献《一九四一年的“五一”节》1941年。浙江藏。</p><p class="ql-block">杨可扬《出殡》1945年。浙江藏。</p> <p class="ql-block">张怀江《鲁迅“药”之连环木刻之十一幅》</p> <p class="ql-block">彦涵《背粮》1940年。连云港市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彦涵《收复井陉煤矿》1941年。连云港藏。</p> <p class="ql-block">彦涵《收复井陉煤矿》</p> <p class="ql-block">彦涵黑白木刻《战友》1942年、《侦查员》1942年、《民主选举》1943年、《奋勇出击》1943年。连云港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彦涵《战友》</p> <p class="ql-block">彦涵《侦查员》</p> <p class="ql-block">彦涵《民主选举》</p> <p class="ql-block">彦涵《奋勇出击》</p> <p class="ql-block">展厅一隅:创作与背景</p> <p class="ql-block">李平凡《贫困》1940年、《失业者》1940年。观澜藏。</p> <p class="ql-block">李平凡《流浪儿》1940年。观澜藏。</p> <p class="ql-block">汪刃锋《女政治员》1940年。观澜藏。</p><p class="ql-block">彦涵《当敌人搜山的时候》1943年。华茂藏。</p><p class="ql-block">李少言《木刻邮票》1945年。观澜藏。</p> <p class="ql-block">汪刃锋《女政治员》</p> <p class="ql-block">汪刃锋《女政治员》</p> <p class="ql-block">李少言《木刻邮票》</p> <p class="ql-block">黄新波《无题》1943年。广东美术馆藏。</p> <p class="ql-block">彦涵《彭德怀像》</p><p class="ql-block">宋秉恒《军民合作(武装割稻)》</p> <p class="ql-block">彦涵《彭德怀像》1941年。广东美术馆藏。</p> <p class="ql-block">彦涵《彭德怀像》局部图</p> <p class="ql-block">宋秉恒《军民合作(武装割稻)》1940年。2013年重拓。浙江美术馆藏。</p> <p class="ql-block">陈烟桥《赶工》1933年。广东美术馆藏。</p> <p class="ql-block">罗清桢《光明的枢纽》1930-1940年代。广东美术馆藏。</p> <p class="ql-block">展厅一隅</p> <p class="ql-block">符罗飞《窝炉工》1940年代。广东美术馆藏。</p> <p class="ql-block">符罗飞《待雇的女佣》1940年代。广东美术馆藏。</p> <p class="ql-block">符罗飞《一群盲乞》、《摆摊》1940年代。广东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考)</p><p class="ql-block">杨广彬《盲丐》:</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繁华拥挤的街道旁</p><p class="ql-block">一位盲丐木讷地呆坐在墙角下,</p><p class="ql-block">身边摆着一只生锈的铁罐,</p><p class="ql-block">里面盛着几枚零碎的钱币。</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笑语欢声的红男绿女们从他的眼前走过,</p><p class="ql-block">川流不息的车辆从他的眼前驶过;</p><p class="ql-block">音乐厅、舞厅中传出来的悠扬袅娜的旋律</p><p class="ql-block"> 从他的面前流过,</p><p class="ql-block">醉仙楼内那撩人食欲的肉香与酒香</p><p class="ql-block"> 从他的面前飘过……</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他的乱蓬蓬的银白的须发</p><p class="ql-block">和破烂不堪的单薄的衣裳,</p><p class="ql-block">还有那沙哑悲咽的声音</p><p class="ql-block">在冰冷的北风中孤独地颤悸着……</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时间停留在他那双</p><p class="ql-block">永远再看不见芬芳的阳光和露珠的</p><p class="ql-block">已经枯干的眼睛里,</p><p class="ql-block">停留在早已枯干的心灵里。</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他用红肿的、乌黑的手指,</p><p class="ql-block">轻轻地抚摩着——</p><p class="ql-block">人们从牙缝里</p><p class="ql-block">剔出来的那些怜悯</p><p class="ql-block"> 和鄙弃。</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89年</p> <p class="ql-block">符罗飞《一群盲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间停留在他那双</p><p class="ql-block">永远再看不见芬芳的阳光和露珠的……(杨广彬《盲丐》)</p> <p class="ql-block">符罗飞《车站旁》1940年代。广东美术馆藏。</p> <p class="ql-block">符罗飞《无人雇的挑夫》、《饿鬼》1940年代。广东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符罗飞《雷雨夜行军》抗战时期。广东藏。</p><p class="ql-block">符罗飞《艇家》年代不详。广东藏。</p> <p class="ql-block">符罗飞《雷雨夜行军》</p> <p class="ql-block">汪刃锋《农民印象》、《农民印象》1940年。观澜藏。</p> <p class="ql-block">汪刃锋《农民印象》</p> <p class="ql-block">蔡迪支《到田间去》1939年。广东美术馆藏。</p> <p class="ql-block">蔡迪支《到田间去》</p> <p class="ql-block">蔡迪支《晒谷场》1943年。广东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古元《乡村小学》1941年。广东美术馆藏。</p> <p class="ql-block">蔡迪支《晒谷场》</p> <p class="ql-block">古元《乡村小学》</p> <p class="ql-block">苏晖《晒谷场》1946年。广东美术馆藏。</p> <p class="ql-block">苏晖《晒谷场》</p> <p class="ql-block">古元《打盐》1942年、《铡草》1940年。广东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汪刃锋《告地状》1942年。广东藏。</p><p class="ql-block">苏晖《送公粮》1943年、《送粪》1944年。广东藏。</p> <p class="ql-block">古元《打盐》</p> <p class="ql-block">古元《铡草》</p> <p class="ql-block">汪刃锋《告地状》</p> <p class="ql-block">苏晖《送公粮》</p> <p class="ql-block">苏晖《送粪》</p> <p class="ql-block">汪刃锋《农民像》1941年。广东藏。</p><p class="ql-block">陈望《倾听》1945年。广东藏。</p> <p class="ql-block">汪刃锋《农民像》</p> <p class="ql-block">廖冰兄《燃血求知》1945年。广东美术馆藏。</p> <p class="ql-block">李桦《劳动后备军》1947年。广东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张怀江《歉收》1944年。浙江美术馆藏。</p> <p class="ql-block">张怀江《歉收》</p> <p class="ql-block">张漾兮《告地状之一》1941年、《断炊》1935年、《桂南战役》1938。浙江美术馆藏。</p> <p class="ql-block">展厅一隅:作品与文献</p> <p class="ql-block">陈望《纤夫》1945年。广东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彦涵《担架队》年代不详。广东藏。</p> <p class="ql-block">彦涵《担架队》</p> <p class="ql-block">赵延年《补鞋匠》1941年。浙江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力群《三个受难的青年》1935年。浙江藏。</p><p class="ql-block">丁正献《车水》1942年、《垃圾堆中拾零的小孩》1938年。浙江藏。</p> <p class="ql-block">赵延年《补鞋匠》</p> <p class="ql-block">丁正献《车水》</p> <p class="ql-block">丁正献《春》1941年。浙江美术馆藏。2015年重拓。</p> <p class="ql-block">丁正献《春》</p> <p class="ql-block">杨可扬《孤儿寡母》1944年、《盲丐》1944年。浙江美术馆藏。</p> <p class="ql-block">杨可扬《孤儿寡母》</p> <p class="ql-block">杨可扬《盲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间停留在他那双</p><p class="ql-block">永远再看不见芬芳的阳光和露珠的</p><p class="ql-block">已经枯干的眼睛里,</p><p class="ql-block">停留在早已枯干的心灵里。</p><p class="ql-block">(杨广彬《盲丐》)</p> <p class="ql-block">张怀江《放牧》1943年。浙江美术馆藏。</p> <p class="ql-block">张怀江《放牧》</p> <p class="ql-block">罗工柳《实行减租减息》1940年、《大家养鸡增加生产》1940年、《实现民主政治选举村长》1940年。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李平凡《农妇》1940年、《饥民》1939年、《无题(右侧身男子)》1943年。观澜藏。</p><p class="ql-block">力群《拾垃圾的孩子们》1935年。观澜藏。</p> <p class="ql-block">力群《拾垃圾的孩子们》</p> <p class="ql-block">木刻版画工具</p> <p class="ql-block">是一掬热泪,是一团怒火……</p> <p class="ql-block">李桦《粮丁去后》1947年。华茂藏。</p> <p class="ql-block">杨涵《日落西山》1947年。观澜藏。</p><p class="ql-block">李少言《黄河渡伤员》1947年。观澜藏。</p> <p class="ql-block">杨涵《日落西山》</p> <p class="ql-block">李少言《黄河渡伤员》</p> <p class="ql-block">彦涵《向胜利进军》1949年。连云港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彦涵《向胜利进军》</p> <p class="ql-block">(参考)</p><p class="ql-block">《黎明的河边》,峻青中短篇小说集,1955年2月初版本,封面图作者陈烟桥、赵延年。俊青签赠本。杨彪藏书。</p> <p class="ql-block">峻青签赠本《黎明的河边》初版本,陈烟桥、赵延年绘封面。</p> <p class="ql-block">赵延年《想起了》1947年。广东美术馆藏。</p> <p class="ql-block">赵延年《想起了》</p> <p class="ql-block">(参考)</p><p class="ql-block">《阿Q正传:鲁迅小说连环画》,赵延年木刻版画连环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8月一版一印。赵延年签名钤印本。杨彪藏。</p> <p class="ql-block">《阿Q正传:鲁迅小说连环画》</p> <p class="ql-block">《阿Q正传:鲁迅小说连环画》</p> <p class="ql-block">赵延年《鲁迅像》1961年。华茂藏。</p><p class="ql-block">古元《打过长江》1950年。华茂藏。</p> <p class="ql-block">赵延年《鲁迅像》</p> <p class="ql-block">古元《打过长江》</p> <p class="ql-block">赵延年《孤独者(<红岩>插图)》1977年。华茂藏。</p><p class="ql-block">李焕民《许云峰(<红岩>插图)》1961年。华茂藏。</p><p class="ql-block">吴凡《江姐(<红岩>插图)》1961年。华茂藏。</p><p class="ql-block">俞启慧《鲁迅与瞿秋白》1961年。华茂藏。</p> <p class="ql-block">赵延年《孤独者(<红岩>插图)》</p> <p class="ql-block">李焕民《许云峰(<红岩>插图)》</p> <p class="ql-block">吴凡《江姐(<红岩>插图)》</p> <p class="ql-block">俞启慧《鲁迅与瞿秋白》</p> <p class="ql-block">赵延年《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1961年。</p><p class="ql-block">古元《刘志丹与赤卫军》1957年。</p><p class="ql-block">吴凡《周恩来在红岩村》1961年。华茂藏。</p> <p class="ql-block">赵延年《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p> <p class="ql-block">古元《刘志丹与赤卫军》</p> <p class="ql-block">吴凡《周恩来在红岩村》</p> <p class="ql-block">展厅一隅</p> <p class="ql-block">李以泰《马克思主义是最明快的哲学》1974年。</p><p class="ql-block">黄新波《心事浩茫连广宇》1975年、《归忆江天发浩歌》1975年。华茂藏。</p> <p class="ql-block">李以泰《马克思主义是最明快的哲学》</p> <p class="ql-block">黄新波《心事浩茫连广宇》</p> <p class="ql-block">黄新波《归忆江天发浩歌》</p> <p class="ql-block">(参考)</p><p class="ql-block">《鲁迅与美术:张家瑞藏书票》,北京鲁迅博物馆出版,2013年手拓张家瑞制鲁迅肖像原版藏书票全套14枚,签名钤印编号。杨彪藏。</p> <p class="ql-block">张家瑞鲁迅先生藏书票</p> <p class="ql-block">展厅一隅</p> <p class="ql-block">冯兆平《不屈的共产党人之三——方志敏》、《不屈的共产党人之一——李大钊》、《不屈的共产党人之二——瞿秋白》1981年。广东美术馆藏。</p> <p class="ql-block">冯兆平《不屈的共产党人之三——方志敏》</p> <p class="ql-block">冯兆平《不屈的共产党人之一——李大钊》</p> <p class="ql-block">冯兆平《不屈的共产党人之二——瞿秋白》</p> <p class="ql-block">王琦《找到真理》、《战斗旗帜(鲁迅与青年运动)》1973年。广东美术馆藏。</p> <p class="ql-block">王琦《找到真理》</p> <p class="ql-block">王琦《战斗旗帜(鲁迅与青年运动)》</p> <p class="ql-block">展厅一隅</p> <p class="ql-block">林抗生《孙中山与廖仲恺》1994年。广东美术馆藏。</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与廖仲恺》局部图</p> <p class="ql-block">第四单元:此去未远……</p> <p class="ql-block">梁永泰《大桥在建设中(管柱代替了沉箱)》1956年。广东美术馆藏。</p> <p class="ql-block">展厅一隅</p> <p class="ql-block">古元《绍兴风景》</p> <p class="ql-block">古元《绍兴风景》</p> <p class="ql-block">古元《鲁迅像》</p> <p class="ql-block">古元《回忆延安》</p> <p class="ql-block">古元《回忆延安》</p> <p class="ql-block">古元《祥林嫂——鲁迅<祝福>插图》</p> <p class="ql-block">古元《祥林嫂——鲁迅<祝福>插图》</p> <p class="ql-block">古元《探望老房东、老战友》</p> <p class="ql-block">(参考)</p><p class="ql-block">古元为周立波长篇小说《暴风骤雨》所作插图,很经典!</p><p class="ql-block">《暴风骤雨》1956年8月二版57年8月10印,古元插图本。杨彪藏。</p> <p class="ql-block">《暴风骤雨》古元插图</p> <p class="ql-block">《暴风骤雨》古元插图</p> <p class="ql-block">《暴风骤雨》古元插图</p> <p class="ql-block">《暴风骤雨》古元插图</p> <p class="ql-block">《暴风骤雨》古元插图</p> <p class="ql-block">(参考)</p><p class="ql-block">古元为欧阳山长篇小说《高干大》(《高乾大》)的日译本所作插图及封面。封面绘画与展品《探望老房东、老战友》异曲而同工。</p><p class="ql-block">《高乾大》欧阳山著,古元画,多田正子译,译者签赠本,1984年日文版。杨彪藏。</p> <p class="ql-block">《高干大》古元插图</p> <p class="ql-block">《高干大》古元插图</p> <p class="ql-block">《高干大》古元插图</p> <p class="ql-block">古元《方志敏烈士》</p> <p class="ql-block">古元《王若飞烈士》</p> <p class="ql-block">古元《闰土和水生——鲁迅<故乡>插图》</p> <p class="ql-block">古元《长征路上》</p> <p class="ql-block">古元《长征路上》</p> <p class="ql-block">古元《寒夜明灯》</p> <p class="ql-block">古元《夜访》</p> <p class="ql-block">局部图</p> <p class="ql-block">💐岁月静好,只因有你……</p><p class="ql-block">古元《夜访》1981年、古元《长征路上》1984年、古元《寒夜明灯》1986年、古元《闰土和水生——鲁迅<故乡>插图》1956年、古元《王若飞烈士》1961年、古元《方志敏烈士》1961年、古元《探望老房东、老战友》1963年、古元《祥林嫂——鲁迅<祝福>插图》1956年、古元《回忆延安》1978年、古元《鲁迅像》1954年、古元《绍兴风景》1956年。古元美术馆藏。</p> <p class="ql-block">🍃 她是20世纪最被低估的女性艺术家,80年来首次展览落地深圳……</p><p class="ql-block"> 张荔英(Georgette Chen)是亚洲20世纪艺术史上尤其重要、却被低估的艺术家。她1906年生于浙江,是民国的著名名媛之一。1930年,在“国母”宋庆龄的介绍下,张荔英嫁给了大她32岁的著名“铁腕外交家”陈友仁。她在战乱中辗转于上海、巴黎、纽约、香港等多个城市之后,最终在新加坡教书育人、安度余生,是鲜艳热烈的“南洋风情”绘画代表人物,艺术风格深受后印象派的影响。近年来,她的地位被越来越多的人重新认知。</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9日,张荔英的大型回顾展《张荔英·此心安处》在深圳的何香凝美术馆开幕。这是自1947年她的上海个展后,作品首次在中国呈现其艺术生涯全景。展览以62件画作与80余件文献,讲述了张荔英跌宕起伏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时隔近80年,张荔英的大型展览再次于中国落地。展题为“此心安处”,可谓是她对于自己创作生涯的某种美好愿景。</p><p class="ql-block"> 张荔英他们这一代生活在混乱动荡不安定中,她一生一直在不同的地域旅行、短居、移民,跟她想要寻找一个能够安心从事艺术创作的地方的愿望,总是有一种错位。所以我们认为‘心安’是她一直在寻找的,同时这句话的出处是苏东坡的诗句,也是非常契合张荔英的经历和她作为一个创作者的心态。</p><p class="ql-block"> 这次的展览有八个单元,分别是“巴黎的淬炼”、“乡土中国的画卷”、“幽闭中的创作”、“从故土到南洋”、“热带的色韵”、“以画笔谋生”、“静物中的生命”、“结语”。展览以作品和文献为线索,串起了艺术家从1920年代末到巴黎学习起,到最后落脚于新加坡,40余年的创作与生活。正因如此,这次展览是何香凝美术馆与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合作的,作品也大多来自新加坡国家美术馆的馆藏……</p> <p class="ql-block">(参考)</p><p class="ql-block">此刻,深圳东部另一场版画展今天谢幕,深圳博物馆(旧馆):《大师刻痕:抗战时期的版画艺术展》。</p><p class="ql-block">据悉,北京鲁迅博物馆也举办着一场纪念抗日战争题材的版画艺术展……</p> <p class="ql-block">(参考)</p><p class="ql-block">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由国家文物局指导、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策划的《怒吼吧,中国——北京鲁迅博物馆藏抗战版画展(1931-1945)》,于2025年8月29日上午在鲁博馆区引玉展厅开幕。展览将展出至12月2日。</p><p class="ql-block"> 1931年至1945年,是中国人民历经十四载艰苦抗战的峥嵘岁月,也是中国新兴木刻艺术在鲁迅先生的培育下生根发芽、在战争风雨中顽强成长的重要时期。在这场捍卫人类文明的伟大战争中,中国美术工作者以刀为笔、以木为媒,创作出一大批震撼人心的木刻版画。这些作品不仅深刻记录了民族的苦难,更成为投身救亡运动的有力文化武器……</p> <p class="ql-block">✌️“庆祝抗日胜利,中华民族解放万岁”!——毛泽东</p><p class="ql-block">1945年9月3日,《新华日报》在二版显著位置刊发了消息,标题非常醒目:《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日本昨日签定降书,日皇发表诏书率领全国投降》。版面正中位置发表了毛泽东的题词:“庆祝抗日胜利,中华民族解放万岁”。这是当时正在重庆参加国共和谈的毛泽东闻听胜利的喜讯后,难掩兴奋之情,挥毫题写的,笔力遒劲潇洒,饱含着对抗战胜利的喜悦之情与建设和平民主新中国的豪情壮志。</p> <p class="ql-block">🌷繁荣昌盛,祖国如您所愿!</p><p class="ql-block">“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毛泽东</p> <p class="ql-block">🙏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9.7.整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