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摄影 撰文 铁城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四十年光阴足以使城市改颜,人事全非。然而每当我踱步至中山广场,仰视那座巍然矗立的毛主席塑像,时间仿佛骤然收缩,将我拉回二十多岁初来沈阳的那个青年身边。塑像依旧那般雄伟,在东北的天空下显得格外庄严,周围的群雕依旧栩栩如生,每一个凝固的瞬间都在诉说着不曾老去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初来沈阳时,我还是个毛头小伙,对这座城市既感陌生又充满好奇。中山广场成为我认识沈阳的第一扇窗口。那时塑像于我更多是一种景观的存在,我仰视毛主席挥手之间的气度,端详周围雕塑工人、农民、士兵们的神情,试图从中读取历史的密码。我注意到总有不同年龄的人在此驻足,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令我困惑——为何一座塑像能引发如此持久的情感共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时光已过去四十多年,命运奇妙地将我的晚年安置在离广场仅一箭之遥的小区。如今的我,带着半生积累的悲欢离合重新站在这里,方才明白那目光中的情感为何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每天黄昏,我习惯性地来到广场散步。四十年间,广场周边的建筑几经变迁,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现代都市的霓虹闪烁不定,唯有这片广场保持着它的庄重与宁静。我注意到前来的人们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白发苍苍的老者拄着拐杖,久久凝视塑像,嘴唇微微颤动仿佛在诉说着什么;中年父母带着孩子,耐心讲解每座雕塑背后的故事;甚至还有年轻人在这里拍照打卡,但他们的姿态中不乏敬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最打动我的是那些默默前来的人们。我常见一位耄耋老人,每周末必来,站在固定位置向塑像深深鞠躬。后来攀谈得知,他年轻时曾在边疆当兵,他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也没有我们后来的好日子。”简单的话语里包含着整整一代人的集体记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另一个雨天,我见到一位中年男子搀扶着老母亲前来,老人坐在轮椅上,凝视塑像良久后突然唱起了《东方红》,声音沙哑却充满力量。儿子尴尬地向我解释:“父亲去年走了,他们那代人对毛主席感情特别深,母亲说一定要再来看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些场景逐渐让我理解,这座塑像远不只是艺术创作或历史符号,更是一种情感的容器,承载着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与家国情怀。那些我年轻时不能完全理解的目光,如今在我自己眼中也有了相似的光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四十年过去了,我从一个外来青年变成了沈阳的住户,从对历史一知半解到亲历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物资匮乏到丰富多样,从闭塞到开放,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毛主席的情感也在沉淀中变得更为复杂和深厚——那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敬仰,更是对一代人青春与理想的怀念,对一个艰难但充满激情年代的追忆,对民族独立和国家发展来之不易的珍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夜幕降临,广场上的灯光亮起,毛主席塑像在光晕中显得更加庄严。我环顾四周,散步的人群络绎不绝,有手挽手的老夫妻,有推着婴儿车的年轻父母,有结束一天工作的上班族。他们或许来自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经历,但在这个空间里,共享着一种跨越时空的情感联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离开广场时,我再次回望。塑像依然以那个经典的姿态屹立着,仿佛四十年来从未改变。变的只是我们这些观看者,变的是时代与社会。但有些情感却穿越时光,历久弥新。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四十年后,我依然喜欢来这里——在这里,我不仅找到了城市的记忆,更找到了自己生命的坐标,找到了一个民族的情感根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山广场上的毛主席塑像,将继续屹立下去,见证更多人生的来来往往,承载更多时代的情感与记忆。而我也将继续我的黄昏散步,在这永恒与变化的辩证中,感受个人与家国之间那条看不见却切实存在的情感纽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座群雕建于1969年10月,署名是辽宁省革命委员会、沈阳市革命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部队全体指战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07年5月,沈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中山广场建筑群和雕塑群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7年,沈阳军区成立“毛主席塑像建设办公室”,吸纳鲁迅美术学院师生田金铎、杨美应、高秀兰、张玉礼、陈绳正、庞乃轩、张秉田、易振瀛、贺中令、赵判吉、孙家彬、丁伟年、薛世哲、高宝田、宋文元等人,以及东北建筑设计院选出的建筑师、军区选出的美术工作者,组成强大创作阵容。中山广场群雕由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师生主创。著名雕塑家田金铎担任创作组组长,著名雕塑家孙家彬担任毛泽东像塑造工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大型雕塑由毛主席全身像和围绕毛主席塑像周围的58个栩栩如生的人民群众形象组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组大型塑像总高20米。其中,毛泽东塑像高10.5米,基座高近10米、宽11米、长22.5米,58个人物组成的群像高3.5米。</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群雕基座后部为“建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基座左侧为“井冈山星火”(1927年—1936年)、“抗日烽火”(1937年—1945年)、“埋葬蒋家王朝”(1946年—1949年)三组群雕,表现民主革命时期武装夺取政权的胜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基座右侧由反映1949年—1957年、1958年—1965年、1966年—1969年三个历史时期的三组群雕组成,表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巩固政权的胜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群雕基座正面群雕表现广大人民紧跟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奋勇前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新中国成立后建的多个毛泽东塑像中,中山广场群雕堪称第一,体量的广度和形象的艺术高度,没有作品能够超越它,其形象细节的丰富和表现力是最好的,这一点不用质疑,业界公认。”</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群雕的创作过程长达3年之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山广场群雕是国内以雕塑语汇形象诠释近半个世纪中国现代革命与建设史的首次尝试,也是国内首次成功使用合成材料的大型雕塑,被业界与专家誉为“城市雕塑之冠”“红色艺术传承的经典”,多个“第一”确立了这座群雕的艺术地位。</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