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回忆下乡二三事(四)

耕华

<p class="ql-block">美篇编号:4559542</p><p class="ql-block">文字/图片/编辑:耕 华</p> <p class="ql-block">  沧桑岁月,弹指一挥间,我们已步入老年。许多往事已模糊,淡出了视线,有的没有了记忆。而知青岁月在脑海里却刻下了深深的印记:烈日下风雨中,战天斗地那些繁重漫长的劳作场景……风雪夜宿舍里,围坐棉花杆火堆苦中做乐的歌声笑声哭声……还有知青那些糗事……有时像影片一样一幕幕出现在眼前。艰苦岁月,锻炼了我们的承受能力,历练了我们的意志。因此,那段知青时光,那段岁月值得回忆!</p> <p class="ql-block">我们下乡地华县少华苏种村前麦田</p> <p class="ql-block">  一 我会木匠</p><p class="ql-block"> 我们下乡地在华县少华公社庄头大队苏种村生产队,施浩和我是七三年同一天下乡的知青,也是第一批分配到苏种队的西安知青。</p><p class="ql-block"> 记得刚来的那天,种队长领着队干部接待了我们,一一介绍了村里情况,还说知青房子还没有盖好,让我和施浩俩暂时住村民家里。当问到你俩有什么要求时,施浩给种队长说:“我会木匠,以后有木工活我可以干。”队干部们七嘴八舌说了一通表扬好话,种队长说村里有个木匠,以后盖房子门窗家具的一些木工活让施浩和村木匠一起干。施浩脸上乐开了花。</p><p class="ql-block"> 原来高中毕业前,施浩就自学木工,买了一些木工书籍和木工工具,在家练习木工基本功。划线、锯木头、刨木板、凿孔,做一些小板凳,小书柜,床头柜等一些小零碎家具。那时家家户户儿女结婚都要配备大立柜、五斗柜、书柜、写字台等家具,一般家庭都是请木匠做活,管木工吃住给工钱,因此当木匠很吃香。施浩就给我说学木工是技术活,以后下乡到农村,干木匠活晒不到太阳比种地好,如果知青招工,有木工技术特长的还可以优先招出来。</p><p class="ql-block"> 后来知青陆续来到队里,房子也盖起来了,是三大间大瓦房,三个男生一间,三个女生一间,另一间做厨房。当时盖房子做门窗一些木工活时,没有让施浩做,队长把他派到水库工地劳动,说是村里壮劳力全都上工地去。村木匠有点残疾就留村里劳动。</p> <p class="ql-block">  水库工地回来后,我们就在队里种地。有一天下午收工后,几个知青在邻村小学打篮球。看到学校女教师杨老师正在教室门前钉一把快散架的椅子。施浩看到了就主动过去说:“我来帮您,我会木工。”说着就让杨老师找个斧头和小木头,老师说没有斧头,施浩说菜刀也行。东西拿来后,施浩根据椅子横撑榫卯大小,用菜刀把小木头削成好多木楔子,然后用榔头把楔子一个一个敲进几个松动的榫卯里,用钉子钉好,做好后试了试,说没问题了。杨老师看到后很满意内心感激。施浩说还有松动开口的桌椅都给你弄好,随后施浩就把几个松动的桌椅也修好了。杨老师拉着施浩往她家里走,说到吃饭时间了到我家吃饭,施浩推让不过,去了家里。杨老师说:“给儿子做家具还剩了些木料三合板,都是些锯好的腿料,你看能否做个大立柜?”施浩说:“可以。”就画了张草图,给杨老师看,说是当时流行立柜,老虎腿,两扇门,下面一个大抽屉,里面左边挂长衣裤,右边几个格挡,中间加一个小抽屉。杨老师说:“行,给你工钱吧。”施浩说:“不要,我利用空余时间给你做家具。”杨老师说:“我不急用,你慢慢做,啥时候做好了我来拉。”后来大家见了施浩就开玩笑:“我会木匠,我会木工”…… </p><p class="ql-block"> 那天我们帮忙把木料拉回来后,施浩把木料放在知青点厨房角落里,借了二怪家一个长条案桌做木工台,画好图纸后,就开始做活。先是下料锯木头、刨木料、凿榫卯,一天又一天慢慢的做起来。过了近一个月立柜框架做好了,接下来开始做抽屉隔板什么的。在这段时间杨老师来过几次,看着立柜快要做好杨老师脸上露出了微笑……每次来都给施浩带点水果点心,我们也占了施浩的光,吃上了点心。 </p> <p class="ql-block">  后来队里又派我们去辛庄修水渠,我们吃住在工地。有一次施浩从工地回到村里,到厨房看他做的立柜,结果发现木料怎么剩了几根了,就问大年。原来大年当时留在村里劳动,那几天柳枝公社的长江、黑牛他们来我们知青点玩了一个多星期,做饭时没有柴火就把地上堆的一些木料当废料柴火烧了。把施浩气的骂那几个人,没有木料怎么完工?又担心老师让他赔木料,后来施浩就像老鼠躲猫一样躲着杨老师,干脆就在工地劳动不回来了。这样拖了大半年,杨老师来来回回来了几趟总不见人,就有知青给她说了实情,做大立柜他是头一次,还说施浩不想干了。把杨老师气的说施浩不讲信用,这么长时间了也不回话,一直拖下去,不想干了就算了。然后就把立柜框架和剩下的几根木料木板拉走了。施浩的外号“我会木匠”就叫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后来施浩招工到了国防厂当了车工,成了工厂的技术骨干。</p> <p class="ql-block">重返华县下乡地说起那些糗事笑的合不拢嘴</p> <p class="ql-block"> 二 抢吃面条</p><p class="ql-block"> 夏收完后,种下玉米棉花农闲了。东庄头的铁练、振利俩人来我们苏种队玩。铁练说咱们去柳枝公社长江他们知青点玩吧,我和大年说好,收拾了一下就出发了。</p><p class="ql-block"> 下午到了长江他们队,这时看到西光厂的曲祥也在这里,还有柳枝的维顺,加上长江他们队三人共九个人。铁练说:“这么多人要把你们吃穷了,咱们组织球队,和厂矿打篮球去混饭吧。”大家说怎么又想打篮球混饭吃?哈哈哈……一阵大笑。</p><p class="ql-block"> 这时看到张田端了一盆面粉,去厨房和面,长江说:“这是刚打下的新麦子,头道细粉,是面的精华,白的很,过去都是皇上才能吃的,曲哥从西安来特意招待他的,今吃葱花面!你几个狗日的有口福给碰上了。”大家高兴地手舞足蹈,又是闹又是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重返华县下乡地再尝华县老碗面</p> <p class="ql-block">  在生产队劳动够三百个劳动日就可以分小麦玉米全年口粮和油,食用油是棉花籽压榨的油,当时市面上叫“卫生油”,商店也有卖的,但是要凭票证才能买油,后来这种油淘汰了。至于蔬菜一般生产队都有菜园子,可以到菜园子采摘,然后记账,年底分红扣除。知青也分自留地了,但不会种菜,都给队里人种了。</p><p class="ql-block"> 我走到厨房看到三星在拉风箱烧水,张田在擀面。不一会,张田把面条擀好,又一层层叠好,左手指压住面,右手拿刀,一刀一刀切成宽窄粗细一样的面条。大年过来看到后惊呼:“啊……跟机器压的面条一样,张田你真棒!”大家听到喊声围过来,七嘴八舌把张田夸了一通。张田下乡前就会做饭了,上学时就经常帮他妈做家务,慢慢就学会了做饭炒菜。</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面条下好后,张田先给曲祥捞了一碗,然后给其他人捞面条,他还拿筷子夹起面条给大家看,只见面条晶莹透明很有筋道,然后他把事先油泼好的葱花调料放在每碗面条上,顿时香气扑鼻,大家争先恐后围过来端面条,张田大喊不要急,都有份……这时,后面的维顺没拿到面条,着急了拿了个大碗,抢过笊篱就给自己碗捞了好几下面条,还说:“要吃面勺放慢。”舀满后,就跑到院子里去了。最后轮到振利,他也自己在锅里捞面条,捞了半天,结果只捞到一两根面条,马上端着碗,跑出去抢维顺碗里的面。维顺在前面跑,振利在后追,一边追一边骂:“你这饿死鬼!把面条都抢完了……”围着院子转了几圈后,维顺手端着面条,嘴巴对着碗“呸!呸!”做往碗里吐痰状,这样就没人和他抢面条了……大家看他那丑样,又是气,又是笑。骂他说:“你这怂样子,把人看的恶心死了!”维顺不管这些,端着面条拿筷子挑上挑下吃起来了,就像后来陈佩斯小品那样吃面条状态,还说:“来!振利给你分点面条。刚才给你开玩笑的。”振利说:“去你的吧!我嫌恶心。”</p><p class="ql-block"> 大家七嘴八舌把维顺骂了一顿,都叫他“饿死鬼!饿死鬼!”随后大家把自己碗里面条给振利分了一点。张田还炒了土豆丝让大家过来吃点菜,院子里飘着葱香味,还有吸面条的响声……大家一边吃面条,一边说笑,品味着美食。吃到嘴里润滑、筋道、有麦香味,口感好,都说这是第一次吃到头道面粉做的面条,连连夸奖张田的手艺……这时振利说:“维顺面条吃的最多,罚他担水洗锅碗。”大家起哄:好!罚“饿死鬼”干活!维顺说:“好好好!只要不亏待我肚子就行”哈哈哈……一阵大笑。</p><p class="ql-block"> 吃饱了,喝足了,大家在院子里打闹说笑,唱歌娱乐。三星拿了个吉他弹起一首知青歌曲,大家跟着曲调唱起了歌:“亲爱的朋友,请你不要把泪水流……农村的生活就是这样…啊……啊……苦水也能化成美酒……”此时,歌声、笑声、哭声,还有那对精细面条的赞叹声,响荡在整个知青院落……</p><p class="ql-block"> 太阳渐渐落山,夕阳映红了半边天,月亮慢慢升起,黑夜即将来临……明天将要迎接新的一天。</p> <p class="ql-block">几个原华县知青重返下乡地在一家饭馆吃华县老碗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