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访花竹村

老港哥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5 年 5 月 18 日,我们从霞浦三沙栈道抵达花竹村时,天空正泼洒着瓢泼大雨。匆忙间,我们入住了 “海琴轩” 民宿,趁着休整的间隙,得以对村中石厝民居进行细致观察,也由此对这一独特建筑形制有了初步的认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石厝,是福建沿海地区极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民居,在平潭岛一带尤为集中,而花竹村的民居,正是典型的石厝样式。</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追溯平潭石厝的发展脉络,其形制随时代不断演变:汉代以前,当地民居多为简易搭建的石制渔寮,仅能满足基本居住需求;至唐宋时期,石头厝逐渐发展为多间组合的平房排屋,功能与布局更趋完善;自清代中叶起,结构完备的 “四扇厝” 在平潭岛出现,成为当地民居的主流形制。</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扇厝” 是平潭最核心、最具代表性的民居类型,遵循 “四扇三间” 的布局原则 —— 中间为厅堂,两侧为住房。厅堂又细分为大厅与后厅:大厅是家族日常聚会、议事的公共核心空间,承载着家庭的情感联结与生活仪式;后厅则多用作厨房或仓库,承担实用功能。单层的四扇厝在民间俗称 “过楣了”,后来也衍生出两层建筑的形制,其厅堂设计分为挑空与不挑空两种,可根据家庭需求灵活调整。</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建筑细节上,石厝的屋顶设计极具巧思。屋顶采用硬山顶样式,前后两面呈斜坡状,为抵御沿海频发的强风,特意将后墙建得稍矮、前墙稍高,形成合理的防风结构。从屋内视角看,屋顶通常架有 15 根横梁,梁上密铺椽子,椽子之上,瓦片按 “正反面交错” 的方式铺设;从屋外观察,可见俯瓦紧扣仰瓦,仰瓦自然形成一列列凹槽,可快速疏导雨水;更细致的是,相邻两列俯瓦之上会再铺一层仰瓦,且仰瓦顶部需密密压上石块(即 “压瓦石”),进一步加固屋顶,防止瓦片被狂风掀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门窗设计同样围绕 “适应环境” 展开:石厝通常在南面开设正门,东西两侧设小门,且门窗整体尺寸偏小。这种设计首要目的是抵御沿海地区的风沙侵袭,减少沙尘进入室内;同时,在早年海盗、倭寇频繁侵扰的背景下,小巧的门窗也便于屋内人员观察外部动静,形成 “易守难攻” 的防御优势。</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石厝的建材选择,更是当地先民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体现。平潭岛地表裸露,木材资源稀缺,而沿海区域恰好盛产质地坚硬的岩石 —— 石材不仅坚实耐用,还能就地取材,自然成为建造房屋的核心材料。屋顶铺设的拱瓦,均源自本岛烧制,其质地与弧度经过长期实践打磨,能完美适配沿海潮湿多风的气候;更令人称奇的是建材的黏合剂:当地先民将贝壳煅烧后与泥土调和,制成独特的 “泥灰”,这种泥灰既具备强黏性,又能抵御海水带来的腐蚀性,成为连接石厝构件的关键,也见证了先民适应海洋环境的生存智慧。/</span></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