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七月初七,我受邀参加了南城县麻姑山七夕长寿米粉宴大型活动。一路走来,一路分享到麻姑山及麻姑仙女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当天到了麻姑山脚下是下午5点左右,距长寿米粉宴开食时间还有2个多小时,为此,我们在工作人员带领下先是去了麻姑山景区山顶。一路上,工作人员反复提到:“七月初七麻姑山很神奇,麻姑非常造福于民,每年开展大型活动前麻姑山便会风调雨顺地顺从民意降一场大雨,让整个景区降温送凉,今天在大家到来之前,已下了一场大雨,说来还真奇怪,年年这个时候都下了雨,你说神奇不神奇?”听着听着,远远的发现麻姑雕像在霞光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庄严。来到山顶,山风轻拂,云彩如诗,我忽然想起那句“云自无心追佛境,山犹有意护禅身”。这一刻,心也仿佛静了下来,仿佛与这片连绵的山脉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在麻姑佛像下,工作人员告诉我们“麻姑山不算高,主峰海拔1176米,一路蜿蜒盘旋,倒有几分险峻,在绿树掩映之间,你会隐隐听见瀑布飞逝而下的水流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是唐代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名句。这位被后人誉为“诗豪”的文学大家想必是游历了众多山水,听闻了许多神话传说,才在“陋室”里悟出如此富含哲理的诗句。他曾在另一首诗里直观地写到了有仙有龙的内容:“曾游仙迹见丰碑,除却麻姑更有谁?云盖青山龙卧处,日临丹洞鹤归时。”写的便是南城的麻姑山。</p><p class="ql-block">说麻姑山是一座仙山,并不是刘禹锡的一时豪气,这是来自东晋人士葛洪《神仙传》里的记录。《神仙传》一共十卷,其中《麻姑》章节大致内容是:神仙王方平在弟子蔡经家,邀请麻姑仙女相见,麻姑从蓬莱巡行后赶来,提及曾三次看到沧海变桑田的往事,聊到此行发现东海水变浅,预计又快要变为陆地了。说话间,蔡经的弟媳妇来拜见,麻姑不让靠近,请人取来少许米粒,掷地变成丹砂祛秽。麻姑的故事情节引申出了几个耳熟能详的成语,直到千年后,依然有很高的使用频率:沧海桑田、麻姑献寿、掷米成丹。</p><p class="ql-block">麻姑仙女亦真亦幻的神话故事、葛洪炼丹半真半假的传奇,这些流传千年的美丽传说,给南城这座千年古城留下了一个厚重的文化符号。“麻姑献寿”的巨型雕像顶立于山顶。每年在三月初三和七月初七,许多人会追梦寿桃和婚恋而来朝拜。大家站在雕像前,顺着麻姑面对的方向,入目所见,是绿意葱茏的碧浪和沃野良田,遥想亿万年前曾经的浩渺烟波,如今已是袅袅炊烟、秀美田园。麻姑,以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永远留在了这座山上。或许,这里真的是沧海变来的桑田?据资料所载,这道绚丽耀眼的人文景观麻姑山原名丹霞山,其名称的来由离不开邓思瓘。邓思瓘,曾隐居南城县丹霞山修行。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间,唐玄宗李隆基下诏广求方士,他进京被赐号紫阳,深得唐玄宗器重。之后,邓紫阳奏请在丹霞山敕建麻姑庙,获恩准。邓紫阳的故事在唐代大臣李邕《唐东京福唐观邓天师碣》中有着完整的记录。这位李邕,便是李白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诗句对其表明心迹的李邕,也是那位去世后李白为之奋笔疾书“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的李北海。庙依山而建,山因庙而名。自此,丹霞山便被称为麻姑山。</p><p class="ql-block">古往今来,众多文人雅士纷纷登临麻姑山,留下各具风格的诗文。</p><p class="ql-block">“遂登羣峯首,邈若升云烟。羽人绝髣髴,丹丘徒空筌。”这首诗镌刻在麻源三谷的石壁上,作者是被誉为“山水诗派”鼻祖的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这也是文字记载中最早咏麻姑山的诗作。在这里,白居易吟诵了“愿学麻姑长不老,擗麟开宴话桑田”的豪气,李商隐发出了“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的轻叹,晏殊留下了“昔年权暂领军城,静爱仙山咏过春”的感慨,汤显祖唱起了“并道淮王好宾客,麻姑真作酒为泉”的曲调。如今麻姑米、麻姑粉、麻姑酒已成为地方商标。</p><p class="ql-block">还有,在麻姑山讲学的宋代思想家李觏、在山上住了一个月的南宋诗人杨万里、意犹未尽两度折返游览的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以及“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王安石、元朝艺术家赵孟頫……如果要列一张登临过麻姑山的历代名人名单,必定是一张长长画卷。正是这些厚重的历史过往和精美的诗句文字,共同组成了一道绚丽耀眼的人文景观,奠定了麻姑山文化名山的江湖地位。</p><p class="ql-block">一幅字连接过往与现今,62岁的颜真卿是个有心人。颜真卿,字清臣,官至吏部尚书,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唐大历六年(771年)四月,颜真卿就任抚州刺史满三年,也是在抚州为官的最后一年。或许知道即将离任的消息,他再次来到麻姑山,与友人相会甚欢,撰书《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简称《麻姑山仙坛记》),刻成石碑安放在仙都观内。</p><p class="ql-block">这篇佳作笔力刚健雄浑、大气磅礴,成为后人临摹研习的范本,柳公权、苏轼、黄庭坚、蔡襄、米芾等书法名家,都受过较深的影响,被历代书家誉为“天下第一楷书”。</p><p class="ql-block">由于时局动荡,这件书法珍品在南宋时遗失,仅存宋拓片藏于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及上海博物馆。20世纪90年代,南城重修仙都观,重建“鲁公碑亭”,根据拓片镌刻的《麻姑山仙坛记》竖立在正中间。碑亭两侧则是来自全国各地和新加坡等国的名家手迹的书法碑廊。</p><p class="ql-block">在“天下第一楷书”的出品地,亲眼见到这块刻碑,崇敬之余,多了一份幸福。</p><p class="ql-block">仔细研读全文,我们会发现,颜真卿不仅书法造诣极高,还是一位讲故事高手。《麻姑山仙坛记》全文约900字,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转述葛洪《神仙传》中麻姑仙子的故事,第二三部分,通过现实写照前后呼应,把神话故事和现实生活连接起来。“高石中犹有螺蚌壳,或以为桑田所变”“今女道士黎琼仙,年八十而容色益少,曾妙行梦琼仙,而飡花绝粒”……不过寥寥数笔,使得神话有了几分实证,又让现实多了几分意味深长。</p><p class="ql-block">“鲁公之书既绝伦,岁久更为时所珍。”这是一代名相王安石在麻姑山留下的诗句,字里行间,充溢着政治家的眼界和预见。</p><p class="ql-block">是的,虽然颜真卿撰书的原件早已不知去向,但经历了千年沧桑的文字,静静地安放在那里,在最初成形的地方,被群山绿树环绕,依旧保持着1250余年前的豪放姿态。</p><p class="ql-block">恍惚间,仿佛能够听见一句歌谣: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来过鲁郡公,写了一幅字。</p><p class="ql-block">听着听着,时间过得真快,己是6点半,太阳已下山,工作人员只好通知大家下山前往长寿米粉宴现场。</p> <p class="ql-block">来到现场,已是七点整,舞台上的灯光亮起,我站在后台,看着几位舞者围绕着大鼓缓缓起舞,鼓声低沉而有力,像是唤醒了沉睡的山林。主持人站在台前,声音洪亮而深情:“今夜,是七夕,也是我们麻姑山的长寿水粉宴。”我听着,心中涌起一股暖意,仿佛这不只是一个节日,更是一场与时光对话的盛宴。</p> <p class="ql-block">夜色渐深,我走进了炊烟袅袅的户外厨房,锅灶前的阿姨正用长柄勺翻炒着食材,香气扑鼻而来。她笑着递给我一小碗刚出锅的水粉,滑嫩的口感在舌尖化开,我忽然明白,所谓“长寿水粉”,不只是食物,更是一种生活的温度。眼前看到的是忙上忙下煮粉、洗粉、伴粉、传粉的互动声影。</p> <p class="ql-block">节日的氛围离不开大场景。于是,我们转场到长寿米粉宴长桌旁,映入眼帘的是来自四面八方的朋友,大家举杯夹菜,笑声不断。一位阿姨看到我身上穿着四个100文化导师马夹,知道我们是来自省市文艺导师,是来宣传麻姑非遗文化的,便递给我一双筷子和碗,并夹起一筷子热腾腾的粉条递到我碗里,说:“你们太辛苦了,又没有时间和我们一样座下来共同品尝佳宴,请尝尝这麻姑米粉的味道,这是咱们麻姑山七夕的心意。”我笑着接过并认真品尝,尝完后,心中泛起一阵温暖和感激。原来,节日最美的不是仪式,而是这份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分享。</p> <p class="ql-block">作为文艺导师,我特别关注文化传承,尤其是非遗文化与传承,因南城文化馆馆长和麻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常提到南城的钱杠舞在申报省级非遗,于是我目注舞台,不断地搜寻钱杠舞的踪迹,还真的在整个节目之间找到舞台上的舞者们身着民族服饰,手持长长的钱杆道具,在草原风光的背景映衬下翩翩起舞。她们的动作刚柔并济,仿佛在讲述一个关于爱情、关于自然、关于生命的古老故事。我站在宴会通道上,看着她们旋转、跳跃,心中不禁吟起:“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这,便是七夕最美的诗篇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