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上 在奔腾不息的黄河之畔,有一处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历史与精神信仰的神圣之地﹣﹣陕西黄帝陵景区。它宛如 一部厚重的史书,静静诉说着华夏民族五千年来的沧桑变迁与辉煌历程,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寻根祭祖、缅怀先祖的精神家园。</p><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5日早上我们来到了黄帝陵。延安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被誉为“天下第一陵”,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桥山之巅。</p> <p class="ql-block">桥山巍巍,沮水悠长,山环水绕,古柏飘香。</p> <p class="ql-block">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便来到了祭祀大殿前。宽阔的广场庄严肃穆,一座高高的祭祀大殿矗立在正面的台阶之上,两边整整齐齐排列的黄色旗帜迎风招展。</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气势恢宏、庄严肃穆的建筑,采用了传统的汉代建筑风格,红墙黄瓦,飞檐斗拱,尽显皇家气派。大殿内供奉着黄帝的坐像,他面容慈祥,目光深邃,仿佛在凝视着这片他深爱的土地和子孙后代。每年的清明节和重阳节,这里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典礼,来自海内外的中华儿女齐聚于此,身着传统服饰,手持祭品,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先祖黄帝献上最诚挚的敬意和祝福。祭祀仪式庄重而热烈,鼓乐齐鸣,钟声悠扬,仿佛穿越了时空,将人们带回到那个古老而辉煌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被尊奉为华夏文明的开创者。据史书记载,黄帝生于有熊 今河南新郑,他带领族人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开启了华夏文明的曙光。他教民耕种 ,发明医药、创造文字、制定历法,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 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就,为后世中华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黄帝陵,作为黄帝的陵寝,其历史可追溯至遥远的 古代,早在战国时期,就有祭祀黄帝的活动记载。秦汉以降,历代帝王更是将祭祀黄帝陵作为国家大典,以表达对先祖的崇敬与感恩之情。历经数千年的岁月洗礼,黄帝陵始终屹立不倒,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传承与文化延续的重要象征。</p> <p class="ql-block">黄帝陵景区不仅仅是一处旅游胜地,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精神纽带。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和华人华侨前来寻根祭祖,他们在这里追寻自己的根脉,感受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通过祭祀活动和文化交流,黄帝陵景区促进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团结和凝聚,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p> <p class="ql-block">登上龙驭阁,整个黄帝陵景区的壮丽景色尽收眼底。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近处的古柏郁郁葱葱,错落有致。在这片宁静而祥和的土地上,仿佛能感受到先祖黄帝的气息,能听到历史的回声。龙驭阁不仅是一个观景的好地方,更是人们缅怀先祖、思考人生意义的圣地。站在这里,人们不禁会感叹人类文明的博大精深,也会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p> <p class="ql-block">龙驭阁全景,圆圆的天窗,映照着蓝天白云,四周围的拱形门洞映出远处的桥山绿树四组编钟整齐的排列在大厅的右侧,中央是轩辕黄帝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编钟是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象征和代表,兴起于西周,盛行于春秋战国。编钟在古代用于宫廷演奏之中,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代表着庄严、肃穆、权威、神圣。每逢祭祀、朝见、征战等国家重大活动,都会演奏编钟。编钟艺术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最高的音乐成就。</p><p class="ql-block">是中国礼乐之重器,</p><p class="ql-block">"天子长安"编钟依据陕西省宝鸡眉县杨家村出土的西周时期编钟、编镈为原型,按照周朝礼乐制度"天子宫县"规范铸造,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规制最高、音域最广的一套天子级别编钟。全套编钟总长2155厘米,总高290厘米,共111枚,音域为七个八度又一个小二度,各钟均一钟双音,所有音区十二律齐备,可旋宫转调。钟体铭文为《周颂》《大雅》乐律等。编钟立柱造型为上古时期神兽之王"吼",被视为上传天意,下达民情。</p><p class="ql-block">"天子长安"编钟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最大规模的编钟称号,</p><p class="ql-block">2024年重阳节由著名教育家、西安外事学院创办人黄藤先生捐赠给黄帝陵,长期陈列于轩辕殿。</p> <p class="ql-block">轩辕黄帝雕像。</p> <p class="ql-block">《祭黄帝文》是近代民主革命家孙中山于1912年3月创作的祭文,全文以“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p> <p class="ql-block">黄帝陵广场左侧的钟“龙魂”大钟,在公祭典礼中兼具礼器功能与文明象征,全高3.8米、重12吨,文字与图案的深意:钟面中心的篆体“龙魂”二字,象征中华民族精神内核;龙纹象征至高权威与民族图腾,凤纹寓意祥瑞,共同构成华夏文明的视觉符号。</p> <p class="ql-block">《祭黄陵文》是毛泽东于1937年3月以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身份,与朱德联名为国共两党共祭黄帝陵撰写的四言古体祭文。时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该文旨在通过民族历史溯源凝聚抗日共识,促成统一战线。全文前半追溯黄帝奠基华夏文明的功绩,后半直叙日寇侵华之痛,揭露汉奸行径,提出“民族阵线,救国良方”的主张。祭文以“还我河山,卫我国权”为誓言,将历史追缅与救亡呼吁结合,语言雄浑激越。相较同期国民党祭文偏重先祖颂扬,此文更聚焦现实抗争议题。虽因政治原因未能在国统区刊发,但经延安《新中华报》传播,成为中共团结抗战的政治宣言。</p> <p class="ql-block">诚心亭</p> <p class="ql-block">诚心亭</p><p class="ql-block">诚心亭为祭祀者整理衣冠、平静心情、准备祭品的场所。凡来轩辕庙祭拜之人,要在此稍作停留,整理衣冠,清除灰尘,检视祭品,消除杂念,满怀虔诚、崇敬之心,缓步进殿,顶礼膜拜。</p> <p class="ql-block">诚心亭</p> <p class="ql-block">穿过两边郁郁葱葱的松柏林,登上桥山黄帝陵墓寝。</p> <p class="ql-block">黄帝陵前面的牌楼</p> <p class="ql-block">黄帝陵,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p> <p class="ql-block">汉武仙台石碑</p> <p class="ql-block">汉武仙台是黄帝陵景区内的重要历史遗迹,由汉武帝刘彻于公元前110年下令修建,用于祭祀黄帝并祈求仙神庇佑。该台位于黄帝陵园入口处,高24米,台侧立有明代嘉靖七年(1538年)由池南唐琦题写的“汉武仙台”石碑。</p> <p class="ql-block">汉武仙台为夯筑结构,台基上围2.5米,下围120米,顶部设有石阶可通向台顶。台顶四周古柏环绕,登临其上可俯瞰黄帝陵全景,民间有“登台一次,增寿一年”的说法。 </p> <p class="ql-block">黄帝陵守护神</p> <p class="ql-block">天鼋是华夏族古老的图腾,是一种神异的龙,背有"河图",知天地鬼神世间万物之兴衰,是智慧、力量和王权的象征。相传,黄帝在昆仑山遇神龙天鼋,名谓"白泽",封其为守护神,民间有用"河图"可祈求幸福,抚摸龙角可避邪消灾之说。</p> <p class="ql-block">黄帝陵守护神边上的壁画</p> <p class="ql-block">天鼋神慧</p><p class="ql-block">远古时期人们视河图洛书是神秘的上天的符号。可以乘上下,通天地,实现心中的愿望。</p><p class="ql-block">五行:人命分五行,金木水火土。【黄帝推五行,定律吕。】远古时期,人们视五行为万物之本。万物之源。具有神秘威力。同人的命运紧密相连。上陵踏五行交好运,站在自己的五行石上,佩戴红福带,用"五行币"祈福泽祥。</p><p class="ql-block">摸龙角龙背,"摸摸龙头,万事不愁。摸摸龙角,大富大贵。摸摸龙背,长命百岁。"这是人们古老的习俗,可以携天地灵气,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降福则祥。</p> <p class="ql-block">河图洛书衍生出八卦、五行,伏羲创八卦,黄帝推五行,定利率。五行相生相克,满则滋,嘉至则号。远古时期人们视五行与人的命运紧密相连,人命分五行,在这里你可以领取红丝带,免费查询五行命属性、上陵踏五行交好运,建福则祥、男士先迈左脚,女士先迈右脚 然后"换摸龙头、万事不愁,摸撞龙角,大富大贵,摸模龙背,长命百岁",站在自己的五行石上:保政玉行丝带用河图币祈福求财:然后手摸龙背【河函】符号可以实现自己的速望。</p> <p class="ql-block">三国,曹植,“皇帝赞”</p> <p class="ql-block">唐,李白,“鼎原”</p> <p class="ql-block">黄帝赞 【西晋】挚虞</p><p class="ql-block">黄帝在位,实号轩辕。</p><p class="ql-block">车以行陆,舟以济川。</p><p class="ql-block">弧矢之利,弭难消患。</p><p class="ql-block">垂衣而治,万国义安。</p> <p class="ql-block">黄帝手植柏和介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黄帝手植柏</p><p class="ql-block">树高19.5米,地围11.6 ,相传为轩辕黄帝亲手所植,距今约5000年,为古柏之冠,被誉为 世界柏树之父"、"中华第一柏"。1998年中华名树公选养护委员会评为"中华名树":2018年中国最美古树遴选委员会评为"最美古树":2023年全国"双百"古树名木推选活动中,手植柏被评为"最美古侧柏",黄帝陵古柏群被评为"最美古树群"。黄帝手植柏历经风雨沧桑,依然巍峨参天、苍劲挺拔、枝叶繁茂,昭示了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砥砺奋进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黄帝手植柏全貌。</p> <p class="ql-block">中华世纪柏简介</p><p class="ql-block">公元2000年3月7日农历 (二月初二)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诞辰纪念日。黄陵县人民政府、青岛文化艺术传播中心共同栽植象征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中华世纪柏",采集34个省、市、自治区及特别行政区具有代表区域特点的黄土培植,提取长江、黄河入海口之水浇灌并精选15吨的泰山五彩石,立石誌记,诚请法兰西艺术院院士、世界著名华人艺术家陈瑞献先生撰文书石泰山石喻意我神州社稷稳如泰山中华儿女兴邦治世的责任重于泰山。</p> <p class="ql-block">黄帝陵的古柏群不仅是自然遗产,更是中华文明传承的象征。历代国家领导人和知名人士在黄帝陵种植松柏,既是对人文始祖的崇敬,也体现了对中华文化根脉的守护。 黄帝陵古柏群历经千年发展,现有8万余株古柏,其中3万余株树龄超千年。这些树木被赋予“炎黄子孙林”“侨胞林”等称号,成为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的精神图腾。</p> <p class="ql-block">黄帝陵作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纪念地,自汉代起即为官方祭祀场所,现存8万余株古柏群落及历代帝王碑刻等文物。2006年起,清明公祭升格为国家典礼,其文化价值已超越普通陵墓,成为民族精神图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