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睡莲JQ</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2846090</p><p class="ql-block"> 悉尼,凌晨三点。沈棠的指尖悬在平板电脑上方,神经网络图谱的幽蓝光芒里浮动着多巴胺、血清素、内啡肽等神经递质的分子结构式。她为《感知偏好与神经敏感》构建的预测模型正在运行,然而所有算法都无法解释她刚刚完成的动作。</p><p class="ql-block"> 她订购了一枚能感知情绪磁场的黄铜书签,寄往广州。书签将在顾远知生日那天送达,它会自动匹配使用者当下情绪,从《追忆似水年华》中投射出相应的光影画面。</p><p class="ql-block"> 这是第几次了?豆蔻茶包、智能酿酒仪、炒菜机器人、会作诗的AI小狗——她总在这些看似随机的时间点,向那个地址寄去些稀奇古怪的礼物。研究了半辈子神经分子生物学的她深知,这所谓的”无意识行为”,实则是基底神经节在启动一条古老的通路。当额叶皮层无法处理复杂情感时,边缘系统便会寄出信号锚点,如同迷航的恒星向宇宙深空发射坐标。</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条通路的源头,深植于三十年前的江城。</p><p class="ql-block"> 顾远知站在讲台前,讲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阳光从窗外斜照进来,他的身影投在黑板上。说到得意处,他忽然踱步至教室中间,略低着头,仿佛在斟酌什么,又抬头望向他们,手中那截短短的粉笔随意一抛,在空中划出一道轻盈弧线,随后稳稳落入他掌心。</p><p class="ql-block"> 沈棠对那套宏大叙事本没太大兴趣,却常常被他那种近乎虔诚的神情打动——尤其是他略略低头复又抬起望向他们的瞬间,那眼神温暖得令人恍惚。</p><p class="ql-block"> 他从不大声,温和的控制却能让全班沉静。他也从不轻易批评,但往往绵里藏针。</p><p class="ql-block"> 一次早读抽查,顾远知第一个抽查沈棠背《师说》。她刚背开头就磕绊起来,他却只是站在晨光里微笑等待,直到她凭记忆勉强背完。“你记性好,“他说,“过目不忘。”——这话让她此后对背诵任务不敢怠慢。</p><p class="ql-block"> 而当他沉默注视她竟然在早读时一边喝粥一边翻书,那份安静的凝视让稀饭哽在她喉间,她第一次体会到何为“如鲠在喉”。</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最锋利的一刻发生在她敷衍作文时。</p><p class="ql-block"> 他来到课桌前,指尖轻点那篇辞藻华丽的文章:“这样的作文,沈棠你要多少就能写多少。“目光里的失望如此明显。</p><p class="ql-block"> 三十年后某个深夜,她收到他的信息:“科学论文你已经写了很多,可自己想写的呢?”</p><p class="ql-block"> 她猛然惊醒——七年里她只写了两篇散文,早已遗忘大学时吹嘘要写”传世之作”的宣告。</p><p class="ql-block"> 而他竟还记得:“不要写得太晚,让我能看见。”</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沈棠独自一人痛苦的时候,会提笔写,还会想起那个栀子花香浓得化不开的夏日午后,他在花坛边叫住匆匆走过的她。“敏感的人要承受双倍的痛苦。“白色花瓣落在他肩上,“但也会得到——“他转身看她,目光沉静,“双倍的幸福。”</p><p class="ql-block"> 蝉鸣在那一刻骤歇。这句话穿越三十年时空,在她经历的每个艰难时刻复苏:“不要怕,你的敏感既放大痛苦,也放大快乐。”</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顾远知与沈棠的文学交流,起于教学楼的楼梯口。</p><p class="ql-block"> “最近在看什么?”顾远知问。她提起《百年孤独》,他则兴致勃勃地拿出一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p><p class="ql-block"> 顾远知的书橱里混杂着东西方文学,他总鼓励她读广一些,敞开书橱任她借阅。</p><p class="ql-block"> “我这样的人,”他有次轻描淡写地笑道,“在别人眼里可能是书呆子。”</p><p class="ql-block"> “我不觉得。”她脱口而出,“这样挺好。”</p><p class="ql-block"> 他看她一眼,眼角的皱纹在微笑中展开,仿佛解冻的湖面。</p><p class="ql-block"> 但当沈棠说:“我想走文学这条路。”</p><p class="ql-block"> 他却停顿片刻,温和地建议:“我们可以一直做文学的欣赏者。”</p><p class="ql-block"> 她怔了怔,轻声应道:“那也行吧。”</p><p class="ql-block"> 大学一年级时,沈棠当上了文学社编辑,他来信:“得知这个消息,比我自己当年发表第一篇文章时更欣喜。”</p><p class="ql-block"> 在北京工作的某个冬天,她出差来到小城特意看他。还没走到教室,就在覆着薄雪的花坛边遇见他。他惊喜地问:“你怎么在这里?你总是能带来惊喜。”</p><p class="ql-block"> 她笑着问:“要不要喝一杯?”</p><p class="ql-block"> 他点头:“你还记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此刻,悉尼的天边渐渐亮起。</p><p class="ql-block"> 她关闭神经模型,脑图上的γ波依旧跳动。远在广州的数据同步传来——在那枚书签送达、被他拾起阅读的瞬间,激活区域与她此刻如出一辙。</p><p class="ql-block"> 她轻声说:“这条通路,从未关闭。”</p><p class="ql-block"> 她望向窗外。</p><p class="ql-block"> 晨光从太平洋彼岸洒进来,照亮整片书房,在墙上投下桉树风中摇曳的疏影。</p><p class="ql-block"> 她关掉仪器,任阳光洒满工作室。</p><p class="ql-block"> 她知道:当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夜空同时放晴,神经网络投射的星图永远指向同一片宇宙。</p><p class="ql-block">《落樱未尽·其二》,谢谢阅读,敬请期待后续章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