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又是一年秋天到。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熟悉的日子,熟悉的人气。到是静守在北长街一侧的福佑寺,三百多年一直未变。</p><p class="ql-block"> 在变与不变之择中,变是常态,不变是梦想。但是,我更喜欢不变。</p><p class="ql-block"> 天不变,道亦不变。</p><p class="ql-block"> 元旦过去就是春节。站在阳台上,欣赏月朗星疏的夜空,感觉新年的脚步正款款走来。龙是神奇的形象。它是人们把强势和勇敢组合起来的造型,是种种力量团结在一起的代表。龙是民族的图腾。</p><p class="ql-block"> 有幸在北京著名的皇家寺庙——福佑寺工作过七年。</p><p class="ql-block"> 记得小学时,在北海公园过队日,曾经多次走过这座寺庙的红红围墙。从外面看福佑寺,红墙绿瓦。四柱牌楼紧邻街边,仿佛呼之欲出。隔红墙向里眺望,只能见到座座黄色,绿色的屋顶,由南向北排开。最高的屋脊上,有座掐丝珐琅的密宗宝顶,突兀而立。</p><p class="ql-block"> 这座寺庙的神秘和恢宏,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四十年后,有幸因工作进入这里,一入就是七年。</p><p class="ql-block"> 七年里,只要有时间,都要细细地察看福佑寺里的建筑、彩画、造像、石雕还有雍正八年铸造的大钟。</p><p class="ql-block"> 2005年除夕晚。十二点钟,我和值班人员敲响福佑寺钟楼的大钟。钟声沉稳,回荡至远。</p><p class="ql-block"> 福佑寺山门前的丹璧石是典型的明代风格,为正面龙图案,高浮雕,凸起部分粗壮、简洁、稀疏。这样的明代永乐浮雕作品在北京已不多见。山门后面的丹璧石,正面龙浮雕则完全是乾隆风格:细、密、稳、精。</p><p class="ql-block"> 只可惜,关于福佑寺的建筑内涵,清史没有留下任何只言片语。</p><p class="ql-block"> 三百年以来,福佑寺没有进行过大修大动。自乾隆中期开始,福佑寺由历世班禅使用。在此之前,它始终是皇家寺庙。所以直到现在,福佑寺殿内的作品还保持着乾隆时期的原彩原绘原塑。</p><p class="ql-block"> 大殿位居寺院中央,殿内彩绘,椽头彩绘,及福佑寺里的所有建筑彩绘均为龙形。从中显示出,曾做为康熙“潜龙邸”的府址,始终是清代龙子皇孙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福佑寺内供奉的绿度母是乾隆御制金身造像,高约1.5米左右。</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