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周根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摘要:南昌起义与朱毛井冈山会师,作为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两大标志性事件,现有研究多聚焦其象征性意义与精神内涵,但对其中蕴含的决策机制演化、军事制度生成与历史发展逻辑的深度诠释,仍存在学术空间。研究表明,南昌起义不仅是中共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历史性枪响,不仅开创了我党独立领导军事斗争的新纪元,更重要的是催生了"党指挥枪"新型军事原则的原始形态;在起义军战略转进过程中,不仅孕育出我军政治工作的开创性实践,更推动了我军军事战略的适应性转变;而朱毛会师实现的观念交融与组织重构,则为人民军队军魂的塑造奠定了制度基因。</p><p class="ql-block">本文采用动态演进视角,系统解构我军军事体系初创期的制度创新轨迹,着力揭示南昌起义所开创的军政制度体系演化机制,以及在人民军队建设史中的奠基性地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键词:南昌起义;朱毛会师;军事领导权;政治建军;军事战略;制度建构;历史辩证法</p> <p class="ql-block">引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重返历史场域:考辨本原与阐释新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血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开启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新纪元。南昌起义犹如惊雷破晓,宣告革命武装力量的诞生;朱毛井冈山会师则奠定人民军队体制根基。传统史学叙事多聚焦于标志性事件的象征意涵,对政治军事制度初创期的复杂实践尚需深度解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同志曾在1971年2月明确指示:应对南昌起义和两军会合作解说。</p><p class="ql-block">(萧克编《南昌起义》,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前学术研究,在以下三个维度仍需深化:</p><p class="ql-block">其一,关于武装起义决策机制中"联合领导"与"自主决断"的动态博弈关系,现有研究阐释尚显不足;</p><p class="ql-block">其二,战略转移受挫后,我军对军事组织形态革新与军事政治工作体系重构的示范效应,学术关注相对薄弱;</p><p class="ql-block">其三,朱毛会师在军事指挥架构优化与政治建军原则制度化方面的历史价值,亟待系统性再审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问题是时代的呼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共党史出版社2022年出版的笔者编著的《南昌起义史料札记》(后简称《札记》)一书,以直面历史的勇气,在破解“三难”及朱毛井冈会师的叙事中揭示:</p><p class="ql-block">起义军的近300个的日日夜夜,(从酝酿到上井冈山),浓缩了人民军队百年精神谱系的全部基因密码——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听党指挥的信仰丰碑,敢为人先的创新亮色,百折不挠的战斗精神,为民奋斗的政治本色。</p> <p class="ql-block">本文以《札记》详实史料,从破解“决心难”、“稳军难”、“征战难”及朱毛会师为何是建军大业军魂的基石等问题,探析南昌起义蕴含的本源价值。</p><p class="ql-block"> 研究表明,起义军在党指挥枪原则确立、军队组织范式开创及战略转轨探索上,为新时代强军兴军提供了深刻的历史镜鉴与精神滋养。</p><p class="ql-block"> 今天站在百年门槛前,重溯这段充满挣扎与智慧的“建军实验室”的记忆,其价值不仅仅在于还原历史真相,更在于从革命原初场景中,提取破解现代强军难题的基因密码:</p><p class="ql-block">90年后,在朱日和阅兵场,数字化合成旅重现“陆军空中突击力量”,南昌城头的汉阳造已进化为歼-20战机的利剑。但“听党指挥”的军魂密码始终未变,正如强军目标所昭示的:传承红色基因不是守望火光灰烬,而是要让信仰的火种在新时代迸发新的热能</p><p class="ql-block">《札记》,以问答的形式,还原了历史的真相,提炼出了“听党指挥”的建军之魂,为新时代强军目标提供了历史的镜鉴。</p><p class="ql-block">这部作品,汇聚了笔者及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同仁近十年的研究成果。</p><p class="ql-block">阅读本书,仿佛让读者亲身参与了那场改变中国革命命运的伟大斗争,对人民军队的本源与灵魂有了更加深刻地理解。</p><p class="ql-block">本书以青少年在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前的疑问为切入点,缓缓展开对南昌起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细腻描绘。</p> <p class="ql-block">书中写道:“南昌起义,犹如一部无言之巨著,品读这部巨著,不仅让读者对先辈们心生敬意,更是一次信仰的净化、斗志的激发、动力的赋予。”</p><p class="ql-block">笔者怀着深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旨在澄清历史真相、铭记重大意义、弘扬优良传统,采用问答的形式,铺陈南昌起义的历史长卷。</p><p class="ql-block"> 《札记》分上、中、下三篇,意在拉直历史的问号中,坚定读者理想信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破解“决策难”:是中共打响第一抢的决胜要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书上篇:“纪念塔前的追寻”,回答了“为何第一枪在南昌城头响起”的疑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本书的核心,破解“决策难”的关键,其意是我军在初创之中,如何在分歧中,确立听党指挥的根本原则。</p><p class="ql-block">中共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在南昌城头打响,直接诱因是主要是三点:</p><p class="ql-block">一是起义军已奉张发奎“东征讨蒋”的命令开进南昌。[[[] 中共党史出版社:《南昌起义》,1987年版,第128页。]]</p><p class="ql-block">二是第二方面军即将开始“清党”;[[[] 中共党史出版社,《南昌起义》,1987年版,第2页。]]</p><p class="ql-block"> 三是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在共产国际强力阻挠下,面对重重政治压力,矢志不渝坚守共产党人信念,破解“决心难”,彰显了共产党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p> <p class="ql-block">这是起义顺利举行的关键。</p><p class="ql-block">7月12日,新改组的党中央作出了武装反抗的总政策。</p><p class="ql-block"> 7月下旬,起义军已按党中央部署,展开了起义准备工作……</p><p class="ql-block">7月18日,中央已对南昌起义做了整体布置;</p><p class="ql-block">7月26日,中央政治局已对南昌起义作出正式决定;</p><p class="ql-block">7月27日夜,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已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对起义作了详实布局……</p><p class="ql-block">正当起义准备工作紧张有序展开中,从莫斯科吹来一股冷风……</p><p class="ql-block">据近期破译的苏共文件得悉: 斯大林收到中共关于南昌起义报告后,苏共(布)中央政治局即召开了会议,会议记录表明,斯大林要求停止这次暴动。</p><p class="ql-block">共产国际代表,接到电报[[[] 中共党火出版社,《南昌起义》,1987年版,第62页。]]后,立即召开了相关会议,指令张国焘赶到南昌传达落实电报内容。</p><p class="ql-block">莫斯科的指令前后存在矛盾,党内路线也不一致,张国焘主张“联张”,而加伦则主张“待变”。共产国际7月26日的电报明确要求“如无胜利把握,可不举行暴动”;苏联顾问加伦主张“等待张发奎共同返粤”;张国焘携中央指示要求“推迟行动”。[[[] 中共党史出版社,《南昌起义》,1987年版,第3页。]]</p><p class="ql-block">这些不同的意见和主张,使得起义决策陷入困境。</p><p class="ql-block"> 这种决策困境,在7月30日晨的前委扩大会议上达到了顶点。据《周逸群笔记》记载,张国焘坚持“必须得到张发奎同意”,而周恩来则拍案而起:“今日之事,非流血不可!”这激烈的争执背后,</p> <p class="ql-block">是对革命前途的不同判断,是对武装斗争必要性的不同认知。</p><p class="ql-block"> 面对如此严峻的分歧,7月31日的前委会上,周恩来以“革命不是揖让进退”的坚定态度力排众议,明确表达了举行起义的决心。叶挺在1928年报告中说:“周恩来同志听了大怒,谓‘国际共产代表给我的任务是主持这一运动,现在给你的命令又如此,我不能负责了,我回汉口去吧’”[[[] 中共党史出版社,《南昌起义》,1987年版,第128页。]]贺龙的表态更是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位还不是共产党员的第20军军长当场宣布:“我贺龙只服从共产党的领导!就是把我脑壳砍了,也要跟共产走到底!”这种肝胆相照的信任,不仅坚定了大家的起义决心,更奠定了新型军队的政治根基。</p><p class="ql-block">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委的坚持下,张国焘最后在31日中午终于以“服从多数”表态,首肯了前委会的起义决定。[[[] 中共党史出版社,《南昌起义》,1987年版,第3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南昌起义在破解“决策难”方面的核心贡献,是首次实践了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通过前委直接指挥部队。起义军设立前敌委员会作为最高领导机构,下辖军、师两级党委,开创了“党委制”的雏形。《刘伯承军事文选》评价:“这是我军区别于旧军队的根本标志,犹如婴儿初啼般珍贵”。这一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保证了军队的革命性和先进性,使军队成为党实现革命目标的有力工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同时,起义军还首创了“双长制”(军事+政治),《整编纲要》确立了“前委决议”的铁律。“连有党小组,团设党支部”的组织架构为后来的“支部建在连上”奠定了基础。第25师73团率先设立党</p> <p class="ql-block">总支,每个连队配备3名党员骨干,这种组织创新在会昌战役中经受住了严峻考验:该团伤亡残重仍坚守阵地,展现出惊人的战斗力。这充分说明,党的领导和有效的组织架构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源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中结合历史背景,详细阐述了党中央作出南昌起义决策的曲折历程。周恩来领导的前敌委员会,抵制共产国际的误判,反驳张国焘的阻挠,独立自主作出决策,展现了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勇于担当的革命精神。</p><p class="ql-block">在与张国焘争论中,周恩来愤怒地拍了桌子!这是他平生仅有的一次拍桌子。</p><p class="ql-block">前委会智斗张国焘,这是破解“决策难”最精彩一页。</p><p class="ql-block">贺龙后来说:“周恩来对党的忠诚和坚定,是起义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他,起义也很可能会夭折。”[[[] 江西人民出版社,《南昌起义与八一精神研究》,2014年版,第234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在破解“稳军难”与“征战难”中,倒逼我军政治建军与军事战略变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书中篇: “军旗下的沉思”,回答“南昌升起的军旗,是怎样插到井冈山的”提问,重点诠释起义军如何破解“稳军难”与“征战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中通过“第一枪的响起”、南下广东的征程”、“挥师转战上井</p> <p class="ql-block">冈的历程”三个篇章,客观而生动地重现了南昌起义从胜利到挫折,再到重生的过程。客观描述了起义从溃军到铁军的转变过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破“稳兵难”——在困境中构建政治建军秩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两万起义军,从南昌向广东挺进,至1927年10月,到江西安远天心圩时,不足800人……</p><p class="ql-block">除南下作战牺牲外,90%是“逃跑”了……</p><p class="ql-block">南下广东的第二天,蔡挺锴就把第10师带到了蒋介石那里去了……</p><p class="ql-block">“稳兵难”,是起义军碰到第一大难题……</p><p class="ql-block">特别是、起义后的南征潮汕失利后,朱德率领的起义军余部,在西进转战中,更面临着严峻的“稳兵难”问题……</p><p class="ql-block">师、团领导及营连干部也离队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南下途中,逃亡现象激增,20军日均逃亡率达到10%;部队欠饷严重,士兵们生活困苦;思想也极为混乱,关于部队的去向,“返粤”或“上山”的争论不断。据《陈毅回忆录》记载:“行军至瑞金时,20军逃亡已达3000人;军需处长携带8000银元潜逃,士兵三天未领到口粮”。这样的困境随时可能导致部队的瓦解,如何稳定军心、巩固队伍成为摆在起义领导者面前的重大课题。</p><p class="ql-block">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瑞金会议确立了新的治军框架:派遣党员骨干派驻连排,加强基层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组织领导;设立士兵监委监</p> <p class="ql-block">督军需,确保物资分配的公平公正,防止贪污腐败;开展行军教育,由朱德讲授战术,陈毅编写手册,提高士兵的军事素质和思想认识。</p><p class="ql-block"> 在天心圩整军中,朱德创造性地提出“自愿留队、民主推选、财务公开”原则。整编后的800余人成立7个步兵连,每个连队选举士兵代表组成经济委员会,每日公布伙食账目。这种透明化的管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士兵对部队的信任,使逃亡率骤降至2%,为新型军队制度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它消除了旧军队中官兵不平等、管理不透明的弊端,充分调动了士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p><p class="ql-block"> 赣南三整(天心圩整军,大余整编,上堡整训),思想-组织-纪律三位一体,进一步完善了治军体系,为后来的《古田会议决议》及“三大民主”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安远天心圩整顿思想,解决士兵的信念问题,明确革命的目标和意义;</p><p class="ql-block">大余整编组织,优化部队的编制结构,加强党的领导;</p><p class="ql-block">上堡整训纪律,规范士兵的行为准则,提高部队的战斗力。</p><p class="ql-block">朱德在干部会上强调:“我们要保存这支火种,就要靠纪律,靠理想!”这种治军理念,直接影响了后来红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制定,成为人民军队纪律建设的重要源头。</p><p class="ql-block">朱德在《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一文写道:“我们经过这次整训,部队走向统一团结,纪律性加强了,战斗力也提高了。”[[[] 中共党史出版社,《南昌起义》,1987年版,第175页。]]′</p><p class="ql-block">书中用大量篇幅描述了南昌起义部队南征广东遭遇挫折后,部分</p> <p class="ql-block">意志不坚定者离去,甚至叛变,队伍陷入混乱。在这关键时期,朱德挺身而出,在天心圩军人大会上慷慨激昂地动员革命力量:</p><p class="ql-block">“大革命虽败,我们的起义军亦败,但革命之路仍在前方!同志们,愿革命的跟我来,不愿革命的可以离去,不强求……黑暗只是暂时,只要保存实力,革命自有希望。”</p><p class="ql-block">朱德的话,何等悲壮……它像一盏明灯,使大家看到前途,在起义军面前树起了高山一样的信仰。 </p><p class="ql-block">朱德、陈毅、王尔琢等共产党人,为保留革命火种,以超凡的勇气和革命信念,历经重重困难,率部攀登井冈山的艰辛历程。</p><p class="ql-block">赣南三整,使起义军在逆境中催生三大制度创新:</p><p class="ql-block">1. 党的领导的强化(天心圩整军建立临时党支部);</p><p class="ql-block">2.士兵委员会的普及(实施经济民主与军事民主);</p><p class="ql-block">3.支部建制的下沉(将党小织建至连级单位)</p><p class="ql-block">朱德在安远整编时特别强调:"军事败退可以接受,党的领导权不能丧失。"</p><p class="ql-block">这种以组织建设保障军事存续的策略,为此后党对军队绝对颌导奠定实践基础。</p><p class="ql-block">赣南三顿,前后近二十天,直至上堡,起义军才真正稳住了脚,开创了政治建军新面貌。</p><p class="ql-block">粟裕曾在回忆中写道:“那时候我们还不懂得应当把支部建在连上,但是实行了把一部分党、团员分配到各个连队去,从而加强了基层的工作”,“经过这一段的工作,部队逐渐活跃起来,人们不再愁眉</p> <p class="ql-block">苦脸了,议论声,谈笑声,常常在部队中回响,初步显示了政治工作的强大威力”。[[[] 中共党出版社,《南昌起义》,1987年版,第453页。]]</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许多与朱德并肩作战的老同志回忆:“在最困难的时刻,我们常看到朱德、陈毅等领导同志,他们肩扛动摇分子丢弃的步枪,一路行军,一路讲述革命真理,指引革命前景。”</p><p class="ql-block">书中以丰富的史料真实再现了这些历史场景,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人民军队初创时期的艰难困苦,在忠诚与动摇的对比中,更显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定信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破“征战难”——在失败中开启战略转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起义军在征战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传统的北伐阵地战模式在新的斗争环境中失效,会昌战役遭受重创;后勤保障也濒临崩溃,部队日需40吨粮,但士兵口粮仅200克,非战减员激增。</p><p class="ql-block">三河坝战役充分暴露了传统战法的局限:25师与钱大钧部激战三昼夜,虽歼敌3000,但自身伤亡900,弹药耗尽后被迫撤离。</p><p class="ql-block">粟裕在《战争回忆录》中指出:“这种消耗战对弱小的起义军来说,无疑是致命打击”。面对这样的困境,探索新的战略战术成为起义军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27年10月7日的茂芝军事会议具有里程碑意义,在这次会议上,朱德提出“穿山西进,直奔湘南”的战略转向,标志着起义军开始摆脱传统战法的束缚,探索新的作战思路。在武平山区,起义军以</p> <p class="ql-block">连排为单位开展麻雀战,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成功摆脱了追兵。这种战术创新在湘南暴动中进一步发展为“正规军-赤卫队协同、军事-土地革命联动”的苏区模式,为后来中央苏区的建立提供了蓝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茶陵整编是战略转轨的又一重要节点,起义余部在茶陵湖口整训时,总结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术“十六字诀”,这标志着起义军从正规战向游击战争转变。</p><p class="ql-block">朱德在总结我军战略转变时说:“我们由福建退至江西,开始被逼上山,被逼开始游击战争。这有一个好处,从此以后即开始转入正确的方向——游击战争方向。”[[[] 中共党史出版社,《芶昌起义》,1987年版,第164页。]]</p><p class="ql-block">粟裕在回忆朱德上山打游击战的历史说:朱德曾说“开始上山搞了个把月,觉得上山有出路。”“朱德、陈毅同志正是在起义失败之后西进的战斗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革命道路,从而领导我们开始实现从城市到农村,从正规战到游击战的重大战略转变。”[[[] 中共党史出版社,《南昌起义》1987年版,第455页。]]</p><p class="ql-block">朱德上山之路,创造了许多别开生面的新故事,充满了一片意外的风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会师广场的回望: 何谓军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札记》下篇,叙述“朱毛井冈会师”的奇遇:</p><p class="ql-block">历史如此巧妙——</p> <p class="ql-block">两支起义军开始,都遇到一个“决心难”的问题: </p><p class="ql-block">周恩来顶着冒犯莫斯科的政治压力,作出“还是干”的决策;毛泽东顶着“逃跑罪名”,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作出引兵上山的决策……</p><p class="ql-block">两支起义军,都是在遭受挫折后,演绎相同的“上山”故事……</p><p class="ql-block">两支起队伍,都是采取“整顿”的方法,制止了遗散和逃跑……</p><p class="ql-block">《札记》详记了一个令人不解的事件:毛泽东和朱德,在晚年都讲述了一个“只有从我这里才能听到的”信仰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札记》以朱毛井冈山会师为轴心,将之锻造为人民军队建军史诗的筑基之笔,淬炼军魂内核的凝魂之墨,实为全卷最为精妙的神来之笔。</p><p class="ql-block">军魂的铸就,始于对“三难”的破局,成于对时代价值的超越。</p><p class="ql-block"> 书中在生动叙述一个个历史故事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笔者的观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坚定的信念、绝对的忠诚,是人民军队在挫折中奋起、在困苦中勇往直前的精神支柱,是老一辈革命家铸就建军伟业的军魂。</p><p class="ql-block">从南昌城头的枪声到秋收起义的暴动,再到井冈山会师的朱毛红军的壮大,一个个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故事,都昭示着一个伟大的真理:“只有跟随党,才能赢得胜利”。</p> <p class="ql-block">正如书中所言:“对历史事件的研究,不是简单的回顾,而是通过分析和总结,对历史进行反思,探寻对当今的启迪和教益。”</p><p class="ql-block">《札记》不仅深情回望了那段充满艰辛与荣耀的岁月,更通过细致的历史叙述与深刻思考,激励我们坚定传承红色血脉的信念,筑牢人民军队永恒不变的军魂。</p><p class="ql-block">北京军区原政治部副主任马誉炜将军于2023年4月,以《八一枪声的回响》为题,撰写书评,在《解放军报》上发表。文中提到:</p><p class="ql-block">阅读此书,“深化了对南昌起义这一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伟大事件的理解,引发了关于人民军队‘起源与目标’、‘身份与宗旨’等问题的深度思考,接受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生动教育,更加坚定了听从党的号召、跟随党的步伐,为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做出更大贡献的决心和信心。”</p><p class="ql-block">马将军文末写道:“读完《南昌起义史料札记》,掩卷沉思,深感中国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党的历史、军队的历史,确实是一部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史诗。过去,我们取得胜利依靠的是党的坚强领导,依靠的是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今天,在新时代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征程中,这一信念依然是我们前进的动力。”</p><p class="ql-block">马誉炜将军在书评中还特别写道:</p><p class="ql-block"> 本书“所提问题都是当下广大读者关心关切且迫切需要史学者及时给予准确回答的问题,读了此书以后感到很解渴,针对性与说服力很强,有顿开茅塞之感。”</p><p class="ql-block">马将军的书评,正是作者为什么要写《札记》的初衷。</p> <p class="ql-block">正如前面所言,写历史事件,不是为了重复历史,而是让我们从中得到启发。</p><p class="ql-block">希望有更多对南昌起义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能够翻阅此书,让我们一起,去品味那珍贵的精神食粮,感受八一先辈们的崇高精神风范。</p><p class="ql-block"> 书中以“朱毛红军”的壮大为例,论证了“跟党走”是唯一正确的道路。这一历史经验为当代军队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锚点,强调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书中指出:“历史研究不是复述过去,而是为今天点燃明灯。”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历史研究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照亮前行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马誉炜将军书评(《解放军报》2023.4):</p><p class="ql-block">称本书“解渴且有顿开茅塞之感”,精准回应了“人民军队从何而来、向何而去”的时代之问。</p><p class="ql-block">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贯通性:“过去靠党的领导走向胜利,今天更需将‘听党指挥’融入强军血脉。”</p><p class="ql-block">本书通过鲜活细节(如朱德扛枪行军、周恩来低调谦逊),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苦难辉煌”,激发对红色基因的情感共鸣。</p><p class="ql-block">书中“信念—挫折—新生”的叙事逻辑,为青年一代提供了逆境奋斗的精神范本,激励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坚守信念,勇往直前。</p><p class="ql-block"> 《札记》不仅是一部史学研究著作,更是一部充满热血与思考的精神宣言。它用翔实的史料颂扬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精神风貌:</p> <p class="ql-block">敢为人先的创新胆略:</p><p class="ql-block">共产党人自主独立的决策智慧,构成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核心要素。在历史的洪流中,无数共产党员以开拓进取的创造精神和非凡的智慧,驾驭革命的巨轮乘风破浪。他们不依赖外力,而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深刻洞察和对国内现实的精准掌握,制订出切合我国国情的革命战略。在中国革命的道路上,中共在南昌起义中吹响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号角,创建了第一支人民的军队,迈出了土地革命的关键步伐;为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思想,提供了实践基础,这正是共产党人独立自主决策智慧的杰出体现。</p><p class="ql-block">不屈不挠信仰的力量:</p><p class="ql-block">在最为幽暗的时光里,信仰力量唯有不渝的信仰才能引领队伍突破困境;面临如暴风骤雨般的挑战与逆境,信仰便如永恒的灯塔,照亮迷航者返航的方向。它宛如历史上众多英雄人物的刚毅决心,他们在严峻的考验面前,从不退缩,而是紧握心中的信仰,宛如握住生命之索,终能跨越重重险阻。朱德、陈毅领导起义军余部,踏上井冈山的征程,正是这种信仰光芒的辉煌写照。</p><p class="ql-block">听党指挥的不朽军魂:</p><p class="ql-block">在新时代的大潮中,“听党指挥”这一根本原则,既是强军兴军的核心密码,亦是我军光荣传统与独特优势的集中彰显。自建军之始,我军便将党的绝对领导视为至高准则,确保了军队的本质与航向。在</p> <p class="ql-block">历史的洪流中,无数革命先烈以热血与生命铸就了听党指挥的不朽铁律,这一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p><p class="ql-block">新时代赋予我军新的历史使命与任务,要求我们既要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又要积极参与国际维和、人道主义救援等全球事务,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中国力量。在此进程中,“听党指挥”的原则愈发显得至关重要,它要求我们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敏锐与坚定,确保军队始终在党的绝对领导下,成为人民军队的坚强柱石。</p><p class="ql-block">我们要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在每一个历史时刻、任何复杂情况下,都能坚决服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近平主席的指挥调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终章:强军宣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歼-20的尾焰如同蘸满朱砂的毛笔划过暗青色天幕,那抹纯度高达 FF3030 的八一红在空中拖曳出长达数公里的炽热轨迹,宛如1927年南昌城头第一声枪响,迸发的火星穿越九十六载时空,在数字时代的云端点燃新的战旗。</p><p class="ql-block">这只现代化铁翼神鹰背负的不仅是矢量发动机的澎湃动力,更承载着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贺龙将军砸碎怀表的清脆回响——那定格在历史星盘上的决绝时刻,将“听党指挥”的红色基因编码进入每个铆钉的微观结构。</p><p class="ql-block">这份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揭示永恒真理:在最简陋的汉阳造步枪与最先进的涡扇-15发动机之间,在最原始的壕堑肉搏与最前沿的</p> <p class="ql-block">量子雷达较量之间,维系人民军队灵魂本色的从不是技术代差,而是熔铸在血脉里的忠诚密码。当数字化战场的光电迷雾遮蔽视线,当认知域对抗的算法黑白混淆敌我,正是源于三湾改编的“支部建在连上”传统,如同北斗导航的原子钟般在复杂电磁环境中保持绝对方向。从南昌城头弹痕累累的青砖到文昌发射场高耸入云的塔架,从平型关隘的淬火刺刀到福建舰甲板上的电磁弹射轨,人民军队用九十八年波澜壮阔的时空跨度,验证着克劳塞维茨都未曾参透的战争哲学——真正的战斗力倍增器不在技术参数表,而在理想信念的坚度。</p><p class="ql-block">这种精神伟力在历史烽烟中反复淬炼成型:抗日战场上,“狼牙山五壮士”纵身跃崖时的腰际还别着打光子弹的“单打一”步枪;朝鲜战场长津湖畔,保持着战斗姿态的冰雕连战士口袋中藏着半块冻硬的炒面;汶川抗震的15勇士在5000米高空盲跳时,携行具里除了救援装备还有党章。这些看似矛盾的组合揭示着永恒定律:就像北斗卫星的原子钟需要定期校准格林尼治时间,革命军人的精神世界永远以党的旗帜为坐标系原点。今日辽宁舰歼-15战机呼啸升空的尾流中,依然跃动着黄洋界保卫战时赤卫队员火把传递的光谱;当新型两栖战车抢滩登陆的浪花与1949年渡江战役的木船激起的涟漪共振,印证着克敌制胜的终极密码从未改变。</p><p class="ql-block">在百年变局的时空坐标中,八一军魂正以革命性形态实现代际跃升:第80集团军某旅将全息成像嵌入刺杀训练,数字化身精准复原贺龙“护刀”经典;战略支援部队工程师的量子终端旁,南泥湾垦殖时代的镢头模型诠释“微雕精神”;某合成旅智慧食堂的人脸识别系</p> <p class="ql-block">统,“信仰DNA”算法为党史竞赛优胜者解锁“延安套餐”。这些充满时代辩证法的场景印证:如同歼-20隐身涂层的亚微米级复合材料结构,强军征程的宏伟蓝图更需要厘米级的精神量子重塑。</p><p class="ql-block">从南昌起义军绑腿沾露到空间站机械臂承霜,从三湾改编的序列整编到智能云脑的体系重构,这支军队始终以“拓扑绝缘”的智慧守护精神内核。当电磁发射装置的冷光与赤水河火把辉映,当量子纠缠现象与枣园油灯共振,穿透歼-20全景座舱显示屏的,始终是那一不衰减的政治光谱:“思想激波催生战力跃迁,精神晶格铸就强军基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考文献(简列核心文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 编, 中共党史出版社,1987年.</p><p class="ql-block">2. 金一南.《苦难辉煌》. 作家出版社,2017. </p><p class="ql-block">3. 刘伯承.《刘伯承军事文选》. 解放军出版社,1992. </p><p class="ql-block">4. 粟裕.《粟裕战争回忆录》. 解放军出版社,1988.</p><p class="ql-block">5.张侠.《南昌起义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系中共南昌市委原常委,南昌军分区原司令员,江西红色文化研究会原第一副会长、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原执行会长。)</p><p class="ql-block">联系电话:1380350111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