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自驾D1(8.18)宁武万年冰洞—朔州古城,住汉庭朔州酒店。</p> <p class="ql-block"> 自驾D2(8.19)崇福寺—净土寺—应县木塔—华严寺,入住云岗石窟附近民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酒店离</span>崇福寺步行二十分钟路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第一进金刚殿,清乾隆年间在原址上重修的。</span>崇福寺始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辽代时,寺院被改为林太师府衙,后又改为僧舍,称林衙院或林衙寺。金天德二年(1150年),海陵王完颜亮赐额“崇福禅寺”,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千佛殿</p> <p class="ql-block">千佛阁底殿居中供着一尊明代铜铸弥勒佛像。</p> <p class="ql-block"> 弥勒佛后面的阁楼模型是明代遗物,做工很精致。</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三宝殿),现存建筑为明成化年间在唐初原址上重建,面宽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内明代泥塑彩绘三世佛;</p> <p class="ql-block"> 金熙宗皇统三年(1143年),敕命开国侯翟昭度主持增建弥陀殿、观音殿,改寺为净土宗佛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弥陀殿:面阔7间的单檐歇山顶大殿,坐落于2.5米的高台之上,长达40米,宽高各约20米,是现存辽金建筑中的第四名。殿顶装饰以绿、黄琉璃为主,历经800年风雨,釉彩如新。弥陀殿內有金代“五绝”:屋脊琉璃,雕花窗棂,华带匾,殿内原塑和壁画。</p> <p class="ql-block"> 琉璃鸱吻:正脊两端的琉璃鸱吻比一层楼还高,达3.2米。</p> <p class="ql-block"> 琉璃脊刹正中也有一个武士,左掌抱右拳(此为“吉拜”。反过来是“凶拜”)。</p> <p class="ql-block"> 现存最大的辽金镇殿琉璃俑,高达1.5米</p> <p class="ql-block"> 两武士圆睁双目,紧握双拳,呈背向奔跑状,动感十足。</p> <p class="ql-block"> 四条垂脊和四条戕脊如八条苍龙,见首不见尾,从天而降,飞探八方。</p> <p class="ql-block"> 现存最大的金代华带匾,金世宗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的遗物,高达4.2米。这块匾的珍贵之处在于它有纪年题记,而且修葺也有题记。</p> <p class="ql-block"> 硕大的匾额下,就是令人惊异的高约3.6米的金代原装隔扇。隔扇,也叫作格子门,上部为“格眼”,下部做成“障水版”。弥陀殿正面5楹窗棂,全部雕花,以中央的“明间”为轴,东西次间和稍间两两对称。细数之下,有十余种之多。</p> <p class="ql-block"> 弥陀殿正面五间格扇门窗,是金熙宗皇统三年(1143年)初建时原物,国内现存最古老的格子门实物之一,花纹样式多达十几种,雕工繁复,技艺精湛。</p> <p class="ql-block"> 金代原装隔扇,都是手工雕刻。条纹菱花。</p> <p class="ql-block"> 阿弥陀佛高达9米,背光以青绿色卷草纹配以火焰纹,另有十多尊“伎乐天”点缀,是我国最大的金代背光,由藤条、泥土和木架制作而成,为减轻重量,采用了镂空塑法。</p> <p class="ql-block"> 弥陀殿内现存金代彩塑九尊。主供“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两侧有胁侍菩萨、护法金刚。</p> <p class="ql-block">图中四根柱子是后世修葺时所加。</p> <p class="ql-block"> 胁侍菩萨,体态稍显丰满,色彩艳丽,衣饰华美,带有唐风,这也是辽金塑像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护法金刚。</p> <p class="ql-block"> 弥陀殿内金代壁画,计有300余平米。其规模之大、保存之完好,国内罕见。</p> <p class="ql-block"> 千手观音像,共有5层佛头,顶层托一莲台,置阿弥陀佛一尊。一般寺院壁画中的“千手观音”,大多只是画出20-40手作“千手”的象征,而为弥陀殿制作壁画的画师,居然不厌其烦的画出了900多只,围绕着观音的身体,一重重向外扩展,最多处足有五重。整幅画作高达4.68米,是我国最高大的古代千手观音壁画。除此之外,画师还绘制了136件法器,左右手各为68件。</p> <p class="ql-block"> 弥陀殿东壁说法图,主佛胡须格外明显。</p> <p class="ql-block"> 胁侍菩萨,头戴宝冠,身披帛带,脖颈系着璎珞,各种珠宝及钏饰遍布全身。一个字形容“流光溢彩“。</p> <p class="ql-block"> 胁侍菩萨嘴唇上都绘有两撇卷曲的胡须,身形虽然有飘飘欲仙之感,但却能感觉到衣衫之下壮实的肌肉。</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朔州出发到应县,参观净土寺和应县木塔。</p> <p class="ql-block"> 净土寺始建于金代天会二年(公元1124年),由僧善祥奉敕在原后唐明宗李嗣源家庙旧址上重建。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重修,现存大雄宝殿为金代原物。</p> <p class="ql-block"> 平面略呈方形,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九脊顶,屋顶平缓,斗拱疏朗,侧角升起显著,是山西金代建筑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这石狮本是辽代所塑,可惜当年雄风已不在~</p> <p class="ql-block"> 其中明间正中的天宫楼阁式藻井最为精巧,采用斗八式结构,八边形中空,四周分九个小穹窿,雕有金龙、天宫楼阁等,是金代小木作的巅峰之作,被誉为“国之瑰宝”。</p> <p class="ql-block"> 采用的是《营造法式》中天宫楼阁的制作方法,构造精美,雕工巧细。</p> <p class="ql-block"> 净土寺大殿的藻井却布满3间殿宇的全部天花,明间为斗八藻井,正中金龙盘绕,气势磅礴。另外八个藻井则成八角、正六、长六角、菱形等。净土寺天花藻井,称为八门九星之天宫楼阁,全为木质雕刻。在覆斗形的天花板上,以房梁分为九个格,即九个藻井,每个藻井中心为一个红色圆心,呈八角形,雕刻精细,色泽花丽,旁用上万块小木条与小木块饰成“天宫楼阁”,混金彩绘。</p> <p class="ql-block">六边形</p> <p class="ql-block"> 应县释迦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西北佛宫寺内,创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释迦塔为辽代遗构,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 释迦塔,呈平面八角形,腰缠平座楼阁式结构楚楚木塔,六重檐八角攒尖顶,通高67.31米,底层直径30米。塔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由石砌筑,下层方形,上层八角形。外观五层六檐,实为明五暗四的九层塔。</p> <p class="ql-block"> 全塔共用斗拱54种,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可谓辽代铺作博物馆。全塔耗材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吨,纯木结构、无钉无铆。</p> <p class="ql-block"> 应县释迦塔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2016年,释迦塔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最高的木塔。</p> <p class="ql-block"> 木塔内外悬挂52块牌匾和6副楹联,其中“峻极神工”为明成祖朱棣亲笔所书,“天下奇观”为明武宗朱厚照所书。</p> <p class="ql-block"> 应县佛宫寺释迦木塔,历900多年的风雨侵蚀、地震战火,至今仍保存完好,其塔基牢固,结构谨严。</p> <p class="ql-block"> 三十年代维修中拆了隔泥墙,现在塔已经微微的倾斜。</p> <p class="ql-block"> 塔内明层都有塑像,头层释迦佛高大肃穆,顶部穹窿藻井给人以天高莫测的感觉。头层内槽壁面有六尊如来画像,比例适度,色彩鲜艳,六尊如来顶部两侧的飞天,更是活泼丰满,神采奕奕,是壁画中少见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壁画</p> 释迦佛莲台下的龙 释迦佛莲台下的力士 <p class="ql-block">供养人</p> <p class="ql-block"> 每层内设木制楼梯、楼板,可逐层攀登直达顶层,并可逐层绕廊环视。现在二层以上不让进入参观。</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应县吃过午饭,下午4点左右到达大同,参观大同华严寺。</p><p class="ql-block"> 华严寺是依据佛教的七大宗之一——华严宗的经典《华严经》而修建的,故名华严寺。因契丹族信鬼拜日、以东为上的信仰,全寺坐西朝东。上寺居西北,下寺偏东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寺内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上寺)和薄伽教藏殿(下寺),其建筑、塑像、壁画、壁藏、藻井等,都是我国辽代艺术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上寺大雄宝殿始建于辽代清宁八年(1062),保大二年(1122)毁于兵火。金代天眷三年(1140)在旧址重建,以后历代予以修补。</p> 大雄宝殿面阔九间,是现存最大的辽金木构佛殿之一。 ”调御丈夫“是佛的十号之一,寓意佛引导教化一切可度者。 <p class="ql-block"> 殿内佛坛上塑有五尊佛像,人称五方佛。正中三尊为木雕,其余二尊及其他胁侍菩萨都是泥塑。</p> <p class="ql-block"> 佛坛两侧各塑十尊诸天像(护法神),神情各异,身躯前倾。</p> <p class="ql-block"> 北侧鸱吻高4.5米,由八块琉璃构件组成,是金代琉璃工艺的杰出代表。鸱吻呈龙首鱼身形态,龙首怒目圆睁,龙尾向内翻卷,兼具威严与灵动。</p> <p class="ql-block"> 南面这个鸱吻是明代的。鸱吻在古代建筑中象征“辟火消灾”,兼具防水与加固功能。华严寺鸱吻的规模和工艺,反映了辽金时期皇家寺庙的崇高地位。</p> <p class="ql-block"> 殿内四壁满布清代光绪(1890年)绘制的21幅巨型壁画,色彩艳丽,金碧辉煌,保存完好。</p> 下华严寺坐落于上寺的东南侧,以辽代建筑薄伽教藏殿为主薄伽教藏殿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面宽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建筑结构严谨,形制稳健。殿内四壁排列重楼式雕木藏经阁38间,殿后壁正中间悬一天宫楼阁。 <p class="ql-block"> 薄伽是梵语,译为“世尊”,是佛的十大称号之一。薄伽教藏就是释伽牟尼所说的经典教藏,薄伽教藏殿自辽代中叶以来,就是华严寺的藏经殿。</p> <p class="ql-block">殿内完整地保存着31尊辽代塑像。</p> <p class="ql-block">普贤菩萨像流露着细腻动人的感情,魅力独具。</p> <p class="ql-block"> 合掌露齿菩萨:塑像体态袅娜,婉丽动人,菩萨身体微微前倾,双手合十立于胸前, 重心落于右脚之上,体现出了一种曲线之美,艺术价值最高;</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网络</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作为藏经殿自然少不了藏经柜,薄伽教藏殿的藏经柜正是被梁思成先生誉为“海内孤品”的天宫壁藏,也是我国仅存既完整又精致的辽代小木作作品,依南、西、北三壁</p><p class="ql-block">共设38间经橱与天宫楼阁,可惜的是,除南北两壁部分隐约可见之外,西(后)壁宏伟的天宫拱桥因佛像阻隔视线现已无法亲眼一见。</p> <p class="ql-block"> 按天宫楼阁样式建造。薄伽教藏殿内西壁,倚墙面立建有木造模型”天宫楼阁“,正中腾空而起的楼阁,通过圆桥与南北楼阁相连,象征着神佛的居所。</p> <p class="ql-block">我们完成一天行程,在大同吃晚饭后前往云岗住宿。我们在云岗订的民宿离石窟景区非常近。</p> <p class="ql-block"> 自驾D3(8.20)云岗石窟—善化寺—九龙壁—大同博物馆,入住汉庭大同古城南门酒店。</p><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原名灵岩寺、石窟寺或石佛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约17公里处的武州山南麓,是中国第一个由皇家授权并支持开凿的石窟。它是中国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历史见证,被誉为中华文明的千年艺术瑰宝,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璀璨明珠!我们在7点半就进入景区(7点开门),人还不是很多。(图片来源网络)</p> <p class="ql-block">礼佛大道</p> <p class="ql-block"> 早期石窟:即今第16~20窟,亦称为昙曜五窟。北魏文成帝和平年间(460-465年),昙曜五窟属于北魏“凿山石壁”、统一规建的五所洞窟。洞窟规模宏大,形制基本相同,平面为马蹄形,穹窿顶。</p><p class="ql-block"> 第20窟内主佛为一坐像,高13.7米,结跏趺坐,禅定印,是云冈石窟最具代表性的旷世佳作,将拓跋鲜卑的剽悍与强大、粗犷与豪放、宽宏与睿智的民族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出神入化,给人以心灵的震撼。</p> <p class="ql-block"> 第十八窟北壁中央立佛像高15.5米,臂膀宽阔、身躯雄壮,身披千佛袈裟。</p> 19窟以三世佛为主像,主尊高16.8米,是云冈石窟雕刻中的第二大佛像。 <p class="ql-block"> 第5窟位于云冈石窟群中部,与第6窟是一组统一设计、建造的双窟,属于云冈中期洞窟。</p> <p class="ql-block"> 窟外各有一座清顺治八年加盖的四层五间式木构阁楼,清代号称“云冈佛阁”或“石窟摩云”,为云中八景之一。它除了具有佛殿功能外,同时还起到遮风挡雨作用,特别是保持了窟内温湿度的相对恒定,使得第5、6窟的造像雕刻保存状态远优于其它无窟檐的洞窟。</p> <p class="ql-block"> 中期石窟,这一时期(471-494年),是北魏迁洛以前的孝文时期,是北魏最稳定、最兴盛的时期,云冈石窟是集中了全国的优秀人才,以其国力为保证,进而雕凿出更为繁华精美的云冈石窟。</p> <p class="ql-block">洞窟雕中心塔柱,多宝二佛并坐像。</p> 壁画 <p class="ql-block"> 第12窟因前室出现大量演奏乐器的造像而得名“音乐窟”。洞窟具前室、后室。洞窟形制为佛殿窟,洞窟设计规整,雕饰华丽。</p> <p class="ql-block"> 第12窟中前室雕刻的各类手持不同乐器的音乐伎特别引人入胜。</p> <p class="ql-block"> 前室北壁最上层的天宫乐伎,是一个以壁面通栏形式塑造的由十四个圆拱联龛排列组成的乐伎形式。十四位乐伎各占一个圆拱龛,龛间并用立柱、紧密相联,联龛间上隅的童子像平添了更多的朝气与活泼。</p> <p class="ql-block"> 后室南壁“商人奉食”,佛陀正在接受世人供养。这是第12窟普天同庆的缘起。</p> 12窟前室顶壁交接的弧面上,突出地雕刻了手执不同乐器、站立演奏的六身夜叉形象。其中央双手高举者,扭腰耸胯,两腿交叉,手指呈拨击状,仿佛为指挥领舞者。 <p class="ql-block"> 驻足云冈第12窟,犹如进了一座殿堂 —-后殿前堂。最灿烂亮丽的前室部分,以廊柱为入口,内部每寸石墙、天花,都附着色彩艳丽的雕像、浮雕建筑与花朵,富丽堂皇到了极致。</p> <p class="ql-block"> 第13窟内有一尊高约13.6米的交脚菩萨端坐其中,他头戴宝冠,颈部戴悬铃项圈及璎珞,胸佩蛇饰,口中衔珠,脚踏莲花,巨大的身躯占据了整座椭圆形洞窟的大部分空间。尽管千年的风化剥蚀致使菩萨形体残破,但其高大伟岸的身姿,仍然令人震撼和惊叹。</p> 第3窟又名“灵岩寺洞”,是云冈规模最大的洞窟,洞窟形制较为特殊。 <p class="ql-block"> 因为住的民宿离云岗石窟近,预计花半天时间游览的,我们10点就从景区出来了。奔赴下一个目的地—善化寺。</p> <p class="ql-block"> 善化寺,位于大同市区西南方,始建于唐朝,寺内建筑高低错落,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辽金时期建筑。玄宗时称开元寺,五代后晋初,改名大普恩寺,俗称南寺。善化寺在辽末保大二年(公元1122年)遭受战争破坏。明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又加整修,始更称今名善化寺。</p><p class="ql-block"> 山门,是善化寺寺院的正门,为金天会六年至皇统三年间(1128-1143)重修时所建。</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内四大天王,明代彩塑。</p><p class="ql-block"> 南方增长天王手持宝剑,象征风。西方广目天王手握一蛇,象征顺。</p> <p class="ql-block"> 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象征调。北方多闻天王手持一伞,象征雨。</p> 三圣殿,是善化寺中殿。和山门一样,均为金天会六年至皇统三年间(1128—1143)重修时所建。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采用减柱法,以四根金柱支。大殿立于一米多高的台基之上,前设月台,单檐庑殿顶如巨鹏垂翼,屋檐下硕大的斗拱层层叠叠,如迎风怒放的花朵、又如一把倒挂的黑香蕉盛开了上千年。 <p class="ql-block"> 斗拱如莲花绽开。斗拱不但承载着檐部重量,而且还让殿宇更显庄严肃穆,极具美观。</p> <p class="ql-block"> 在大同善化寺的三圣殿内西侧有一通高大石碑,名为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碑,因其撰文者是南宋名臣朱弁,故俗称“朱弁碑”。</p><p class="ql-block"> 大家对他如此钟爱,除了碑文本身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气势恢宏,叙述生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外,同时它还详尽记述了善化寺在辽末保大二年(1122年)毁于兵火后的惨状,以及一位名为“圆满”的僧人从金天会六年(1128年)至皇统三年(1143年),历时十五年前后化缘募捐、主持重修寺院的艰辛历程。在这块石碑的背后还隐藏着宋金战争下一位“苏武”式大宋臣子的坚贞不屈的高尚情操。</p><p class="ql-block"> 之所以成为镇寺之宝,是因为它还有一个名字叫:三绝碑。三绝是指文章朱弁所写文章绝唱;书法是由孔子的第47代传人“孔固”所书写,书写绝美;书刻是由雁门“谢尊一”所刻,刻工绝妙。因为他刻完这一桶碑,家族的刻工技法也就失传了,担当的起刻功绝世。</p> <p class="ql-block"> 碑文记载了金太宗天会六年(1128 年)高僧圆满大师重修普恩寺大雄宝殿、普贤阁、三圣殿、天王殿等的事迹,“凡为大殿,暨东西朵殿,罗汉洞,文殊、普贤阁,及前殿、大门、左右斜廊,合八十余楹”。皇统三年(1143年)完工。金大定十六年(1176年)立碑。</p><p class="ql-block"> 朱弁,为当时出使金国被扣留的大宋使臣、南宋通问副使、文学家。朱弁被羁西京时,长达14年时间居住在大普恩寺(今善化寺),目睹了圆满大师主持修建寺院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房樑上的彩绘</p> <p class="ql-block"> 中央塑有《华严经》所指华藏世界之三位圣者“华严三圣”像,中为毗卢遮那佛。</p> 文殊菩萨 普贤菩萨 <p class="ql-block">壁画</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是善化寺最大殿宇,也是殿宇中唯一未被战火毁灭的辽代遗构,为现存八大辽构之一。</p><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单檐庑殿顶。庄重巍峨,立于高台之上,举目望去,那庞大的身躯,竟如一艘停泊在时间之海的巨舟,沉稳的停靠了上千年。</p> <p class="ql-block"> 善化寺大雄宝殿彩塑·五方佛·中央的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金代。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螺发规整,面庞丰润饱满,双目微启下视,神态宁静内敛,透露出包容宇宙的深邃智慧。身着通肩袈裟,衣纹流畅自然,整体造型雄浑大气,彰显法界核心的庄严象征。</p> <p class="ql-block"> 殿内当心间施藻井与平棋。藻井前有平棋三列,斗拱如一朵朵盛开的莲花密密匝匝排列其中。从设计到构造,既有北方游牧民族的本色,又增加汉文化的元素,更显质朴豪放。</p> 这座大殿的布局非常巧妙,采用的是辽代施行的“移柱减柱法”,让内部空间更加开阔通透,可容纳上千人同时礼佛。匠心巧思令人敬畏。 <p class="ql-block"> 五方佛又称五智佛、五方如来、五智如来。胎藏界五方佛,包括中央的毗卢遮那佛、东方的阿閦佛、南方的宝生佛、西方的无量寿佛和北方的不空成就佛。金刚界五方佛,包括中央的大日如来、东方的不动如来、南方的宝生如来、西方的阿弥陀佛和北方的不空成就如来。</p><p class="ql-block"> 五尊佛像皆肩宽体阔,身躯饱满厚重,衣饰简洁而富有质感。佛像经过了上千年的岁月洗礼,衣身上落满了灰尘,但丝毫不减静穆庄严、雄健伟岸的气魄。生动体现了辽金佛像的恢弘气度,营造出肃穆而宏大的宗教空间氛围。</p> 善化寺大雄宝殿彩塑·二十四诸天·大吉祥功德天。这尊佛像面相饱满丰腴,低垂的眼帘之下,双目微启,眸光凝定,似俯看,又似穿透了尘寰,照入世人心间。微抿的唇线,隐隐漾出微微笑意,那笑意非喜非嗔,安详宽仁,将慈悲无声流泻于大殿之内。感染着靠近她的每一个人。身上的璎珞、衣纹线条流畅,恰如柔波般自双肩蜿蜒而下,水纹般在膝前流淌,仿佛时间之流被凝铸于此。 <p class="ql-block"> 善化寺大雄宝殿彩塑·二十四诸天·鬼子母,金代。</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左侧大辩才天</p> <p class="ql-block"> 二十诸天,是佛教护法天神,为印度佛教自外部(其他宗教、民间信仰等)吸收而来。据文献记载,我国南北朝后期出现较完整的诸天组合,至南宋逐渐形成“二十诸天”。</p> 普贤阁则是原汁原味儿的金代遗存。虽为近代重修,却忠实沿袭了辽金楼阁的精魂。这是一座重檐九脊顶方形楼阁。 <p class="ql-block"> 五龙壁是明代遗物,原为兴国寺山门前的照壁,后迁至善化寺。</p> <p class="ql-block"> 九龙壁,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区东街,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长45.5米,高8米,厚2.02米。是我国现存三座九龙壁中建筑年代最早、最高、最大的一座,堪称中国九龙壁之首。</p> <p class="ql-block">九龙壁原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个皇子朱桂代王府前的照壁。</p> <p class="ql-block"> 明崇祯末年,王府遭遇大火,仅有琉璃九龙壁幸存。此壁主要使用琉璃、彩绘、砖雕等材质制作完成,建筑结构全部使用黄、绿、蓝、等色琉璃构件拼砌而成。壁体由三部分组成:底部为须弥座,中部为壁身,上部为壁顶。</p> <p class="ql-block"> 大同博物馆:它虽然是一座市立博物馆,但却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大同从汉代到明代九边重镇,两千多年在北中国的地位都是举足轻重。</p> <p class="ql-block"> 漆屏风画:司马金龙墓木板漆画屏风:来自1600年前的北魏,由上而下分为四层呈现帝王将相、烈女、古贤、孝 子等传统故事。</p> <p class="ql-block"> 这是北魏时期的漆器珍品,也是北魏绘画史上的佳作。它采用朱漆髹地,线描勾勒人物,墨书榜题,工艺精湛。</p> <p class="ql-block"> 这件石雕棺床来自北魏琅琊王司马金龙墓展区,雕刻精美,人物栩栩如生,是北魏平城时代的石雕艺术精品。</p> <p class="ql-block">北魏陶俑阵:</p><p class="ql-block">陶俑有骑俑、乐俑等,排列壮观,展示了北魏时期的军阵规模。</p> <p class="ql-block"> 琉璃鸱吻:</p><p class="ql-block"> 这是金代华严寺薄伽教藏殿殿顶的琉璃鸱吻原件,是大同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琉璃犼</p> <p class="ql-block">杂技俑</p> <p class="ql-block">胡服骑射</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座雕有一千多尊小佛的九层方形石塔,它建造于一千五百多年前(公元466年)的北魏平城(山西大同),为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小臣曹天度为祈求国家太平而建造了此塔,原来一直保存在崇福寺内的弥陀殿中。</p> <p class="ql-block"> 倭寇侵华期间,侵略者将石塔劫往东瀛装箱时,一位满怀爱国热忱的工人悄悄地把塔顶藏了起来。他不甘心祖国的珍贵文物落入异国他乡。后来,石塔的塔顶回到了崇福寺。</p><p class="ql-block">塔身的确曾被劫往东瀛,抗战胜利后归还了祖国,但却被运往台湾,现存台北历史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陶骆陀及牵驼俑</p> <p class="ql-block">牛拉车</p> 项链是由几千个小珠穿成。 我们住大同古城汉庭酒店,原来想晚上看一下古城夜色,但实在是太累了,早点休息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