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顾 全</p> <p class="ql-block"> 夏日又临,不知不觉中李雪柏先生离世几近周年。只要想起他,老人家谦和、温文尔雅的君子形象和诸多往事就萦回于我的脑际。</p><p class="ql-block"> 称李雪柏先生为老师,绝不是一种礼貌性的客套。在泰州师范读三年级时,我们迎来了一位年轻、英俊的美术老师,就是李雪柏。他稍高个子,穿着十分得体,显得特精神,说话很是和气,从来不训斥学生。</p><p class="ql-block"> 他教过我们素描、写生,也教过水彩。他讲课慢条斯理,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印象特别深的,一次教人物写生时,他给我们先复习如何画好人物的五官,再讲画人物时如何掌握好全身各部的比例,并在黑板上做了示范。之后他就自个站上一个木质台阶,那天天气暖和,印象中他一身单衣,什么色彩记不清了,右臂拐着,手托一只篮球,以其自身作为我们的写生对象,就这样一动不动地站立着有二三十分钟。一个老师用这么长的时间规范地站着,以自己的形象作为学生的写生对象,除此之外,我印象中几乎没有。没有对教育工作的执着和敬业,没有对学生的热爱,大概率是做不到的。</p> <p class="ql-block"> 由于李雪柏老师平易近人,教学认真,我十分喜欢他。课余时间,有时画一些人物素描,请他指教,常常得到他的好评。在他的鼓励下,我的绘画水平进步较快,在班上算得上是较好的一个。</p><p class="ql-block"> 我师范毕业后不多久,他先调到市二中,之后又调到少年宫。</p><p class="ql-block"> 与李雪柏老师关系最密切印象最深刻的,当数我们大浦小学与少年宫合作办艺术美育实验班的那些年。为研究和探讨素质教育,1993年,在大浦小学和少年宫的共同努力下,开办了第一个艺术美育实验班,学生不仅学习文化课,还学习舞蹈、声乐、手风琴、书法、绘画等艺术课。初始阶段,困难不少,然李雪柏先生在少年宫用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特地腾出房间作为艺术班的教室之用,并和大浦小学一起积极地聘请当时最好的艺术教师担任授课人员。为了解教学情况,他经常和大浦小学的负责人一起深入课堂,对授课人员予以及时的帮助和指导。谁知,一炮打响,每年报名参加艺术实验班学习的学生纷至沓来。在大浦小学教学用房得到改善的情况下,艺术班又及时地挪到大浦小学。几届艺术美育实验班成绩斐然,《泰州日报》、泰州电视台曾多次报道。</p><p class="ql-block"> “唯是相逢更相知。”在合作办艺术美育实验班的数年里,我对李雪柏先生有了进一步了解。他虽是一位和善之人,但对少年宫的管理十分严格,凡研究决定的事情,坚决照办,可谓雷厉风行;他想方设法,充分挖掘本宫影剧场的潜力,组织各种少儿题材的影片进行播放,既强化了对少年儿童的思想教育,又增加了宫内的经费;他积极地扩大交流,和上海等多家外地少年宫联手合作,相互交流,相互取经,扩大了少年宫的知名度;在主持少年宫全面工作的同时,他开办美术培训班,亲自授课,多年来,培养了一大批美术优秀人才……在他的大刀阔斧下,少年宫一改之前多年的温吞水状态,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绩,多次受到国家、省、市级嘉奖。</p><p class="ql-block">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李雪柏先生深谙其道。他在竭尽全力办好少年宫的同时,对个人水彩画的艺术追求和钻研也从未放松,每当休息时间或是节假日,他就一头扎进自己的画室“乐耕苑”,耕耘不息,独创出自己的水彩画技法。他多次在海陵区、衣胞之地泰兴、南京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参观者络绎不绝,影响极大。2002年4月,李雪柏先生应澳大利亚拉特罗布市市长之邀,进行为期半个月的讲学和艺术交流,同时,举办了个人画展,受到了当地官员和艺术爱好者的热烈欢迎。</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他还出版了多本画册和明信片,深受众多专家和爱好者的青睐。先生是凡有画册出版,总少不了赠我一册。一次,我看一本画册中有一幅名为《历史不会忘记》的静物写生水彩画,以现实中的大玻璃窗户为背景,以一块青花蓝布为映衬,以军号、斗笠、水壶、白瓷杯为主要写生对象。如此一幅生动而深沉的画面,瞬间触动了我思维的神经,写就一篇《催人奋进的画卷——观李雪柏先生<历史不会忘记>》,其文发表于1996年11月28日的《泰州日报》,见报后,他很是开心。之后由他收入专题水彩画集《大地的思念》。</p> <p class="ql-block"> 雪柏老师水彩画《历史不会忘记》</p> <p class="ql-block"> “言之凿凿,行之灼灼。”李雪柏先生除自身工作、艺术两不误外,还言传身教,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了他的全家。她的夫人庄素文校长退休后,在他的感召下,边读书边写作,以耄耋之年,在《泰州晚报》“坡子街”一口气发表了十多篇美文,有的作品已被他媒转载,收获了众多的粉丝;他的儿子李良以父为榜样,刻苦钻研泰州文史,已成为知名的地方文史专家;女儿李春在父亲“做一件事就要做到底、就要做好”的教诲下,努力学习儿童心理学,积极参与高学历进修,先后出版多个绘本,有的赴国外参展,有的获奖,有的成为出版部门积极推荐的热门绘本。他们全家都是“文化达人”。庄素文女士称李雪柏先生是家中的“顶梁柱”“引领者”。如此一个生动活泼的文化之家,能有几何?我常常为之高兴而羡慕不已。</p><p class="ql-block"> 一年多前,李雪柏先生由于年老体衰,在家不慎摔了一跤就再也没能起来。我和朋友曾多次看望先生,特别是最后一次,我们真的不敢多想。他蜷曲着身子静静地躺在病床上,鼻部插着管子,一动也不动。他的夫人庄素文校长轻轻地对他说:“我的同事来看你了,你醒醒吧!”一次,没醒;两次,没醒;再次,他仍没言语,唯见泪水汩汩而出……说真的,我的鼻子一酸,几乎要哭出来。面容憔悴的庄校长心情十分沉痛地说:“他说不出来,但心里全知……”</p><p class="ql-block"> “泥上迹留鸿已去,舟中刻在剑难求。”李雪柏先生去世后,陈社先生和袁瑞峰先生为其撰写的挽联是:</p><p class="ql-block"> 水彩画作美术教育少年宫创业经验三座山峰挺立天下</p><p class="ql-block"> 书生意气君子风范共产党在民典型一身亮节洒落人间</p><p class="ql-block"> 我想,这副挽联正是对李雪柏老师一生最确切的总结和赞誉。</p><p class="ql-block"> 亦师亦友的李雪柏先生,将是我一生的思念!</p> <p class="ql-block">(此文发表于2025年6月11日《泰州晚报》6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