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脚印

清泉

<p class="ql-block">文:清泉</p><p class="ql-block">图:网络(致谢原创)</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爸》</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93499793</p> <p class="ql-block">  父亲的脚印,有点与众不同,五趾揸得开开的,在雨后的乡间小路上尤为显眼。我小的时候,常常有乡亲们调侃父亲,说父亲行踪难有秘密,他走过的路留下的脚印,别人一看便知。起初我并不在意别人那么说,时间久了,才揣摩出其中意味深长。其实乡亲们是在褒扬父亲,脚印清晰可辨,那是雨后第一个人走过的路留下的脚印,说明父亲处处走在人先。他深沉而又特别的脚印,彰显了他人生的坎坷,也彰显了他一生的勤奋,更彰显了他的刚強与坚毅。</p> <p class="ql-block">我的父亲</p> <p class="ql-block">  父亲名叫俞士华,一生看似平平淡淡,但他走过的路,总让人既心酸又敬仰。祖父俞文德生有三男一女,父亲是老小,算是老来得子,因为他比大伯父小了十八岁,差不多两代人。那个时候人的寿命不长,祖父母不到六十岁就走完了人生之路,父亲才十三岁。无奈,只能在大伯父家度过童年。父亲是一个有追求的人,不甘虚度年华,我的老家江苏海门,江对面就是十里洋场。父亲十七岁那年,跟着老乡去上海闯荡。可是那里并不是什么人间天堂,父亲无依无靠,只能去建筑工地上去做杂工,出了苦力,拿不到工钱,还常常受洋人的欺负。父亲不至一次跟我们说起他在上海的遭遇,洋人拿钢笔戳他的屁股,鲜血直流,他只能咬牙忍耐。他去了一个工地又一个工地,赤着一双小脚,脚印留在了上海滩的大街小巷。</p> <p class="ql-block">  上海不是父亲生存的天堂,父亲的脚印从十里洋场,来到了苏北盐城大丰滩涂。这里是南通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开发的新土地,许多海门人来这里安家落户。父亲经老乡介绍,独自一人来到我母亲家帮工。我外祖父也是海门人,来大丰购置了六十亩土地,因为家里缺少劳动力,常常犯愁。父亲的到来,得到外祖父的器重。父亲自小能吃苦,养成了勤奋、好学、诚实的品质,人又长得帅气,不仅得到外祖父母的赏识,还得到母亲的喜欢。就这样,外祖父家的庄稼地和房前屋后,处处留下了父亲的脚印。</p> <p class="ql-block">  外祖父的成全,父母走到了一起。重组家庭,母亲没有要走外祖父家的一亩土地。而是让外祖父花不多的钱,另外买了一块荒草田,从此安身立命,养儿育女。父母亲都是海门人,当年百万南通棉农成就了张謇的纺织大亨梦,先后在南通创办了三个纺织厂,数万纺织工人投身纺织业,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纺织基地。海门人勤奋,男人不分尊卑都会种棉花,女人无论老少都会纺纱织布。父母亲继承了海门人的传统,在荒地上盖上两间茅草屋,靠种植棉花养育了我们兄妹七人。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他用密密麻麻的脚印,织成了一个温馨的家。</p> <p class="ql-block">  父亲的脚印不仅印在了家前屋后,还留在了革命的道路上。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后,苏北的革命形势一片大好,许多青年投身革命,支持新四军转战滩涂,水网地带,打击日寇和国民党反动派。一九四七年,父亲光荣地加入的中国共产党。从此,他经常外出完成党交给的任务,种地和家务事完全落在母亲的身上。舅舅舅妈常常埋怨他,说他家里的油瓶倒了都没有时间扶一下。新四军在苏北“七战七捷”时,父亲推着独轮车日行几十里,甚至上百里,为部队运送物资,在泥泞的道路上,留着他歪歪扭扭的大脚印。为了革命工作,一九四九年的春天,他将临产的母亲,九岁的二姐和不到两岁的我,请人送到几百里外的海门大伯母家,让大伯母照料母亲生产。后来母亲生产不顺利,妹妹出生几天后就夭折了,为此,父亲内疚了一辈子。</p> <p class="ql-block">  解放以后,父亲当上了家乡天南乡的乡长,工作更加忙碌。他靠一双坚毅的铁脚板,走村串户为百姓办事。我记得清楚,他口袋里揣着一个用牛角刻成的印章,走到哪里都带着,许多乡亲要办成事,少了父亲的印章可不行。可是,后来父亲觉得工作越来越力不从心了,上面来的文件越来越多,父亲没有上过学,靠平常工作中认识几个字,长篇的文件根本认不全。他没有向上级要求照顾,而是直接请求辞职回家。组织上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批准了他的请求。从此,父亲又回归了家庭。</p> <p class="ql-block">  让父亲的脚步走得越来越艰难,是母亲的病故。中年丧偶,五十岁的他面临生活的挑战。当时,哥哥刚师范毕业走出校门,弟弟才八岁,我也只有十二岁。人说父爱如山,父亲知道肩上的担子有多重。那个时候实行的是大集体生产,收入全靠平时结累的工分,年终结算。而我家只有父亲一个劳动力,几乎年年透支,平时的生活开销得靠父亲另想办法。于是,父亲的脚印走得更加密集。下雨了,别人在家里休息,他得到河边张网捕鱼;中午别人午休了,他得到小河沟里去钓螃蟹。清晨,人们还在睡梦中,他已经上了集市。卖鱼蟹得来的钱,除了买些家里的生活必须品,就是给我们小兄弟俩买好吃的,什么糖果、肉心馒头、烧饼、粘米圆子,从不空手回家。</p> <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父亲就是这样迈着坚毅的步伐,踩着东来西往的脚印,支撑着一个破碎的家。终于,哥哥组成了幸福的家庭,我参军走上保家卫国之路,弟弟成为一个大队的支部书记。从父亲的眼光里,我看到他满满的自豪感。随着时间流逝,父亲渐渐老了,腰弯了,而且越弯越厉害,脚步也没有原来坚实。终究有一天,他在河边忙碌,一不小心,脚下一滑,摔倒了,从此再没有站立起来。得知父亲病危,我急匆匆赶回了家,父亲已不省人事。我去查看了父亲摔倒的地方,一条深深的脚印从上到下,像一个意味深长的感叹号留在了岸边,让我震撼。那是父亲留在人间最后的脚印,至今印在我的心里,无法忘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