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和2025年,笔者两次自驾新疆,对库车境内的克孜尔尕哈、伊西哈拉吐尔、阔空巴孜、克黑墩、沙卡乌五座汉唐烽燧进行了考察。笔者以这五座烽燧为视角,简述新疆烽燧以及龟兹古国与汉唐的关系。<br> 一、新疆长城概述<br> 在新疆广袤的大地上,有我国最西端的长城,新疆的长城与其它地区的长城有所不同,它是以烽燧、戍堡的形式存在,而无连续的墙体。早在汉朝以来,新疆长城以修筑烽燧、戍堡的形式逐步西延伸。自汉至唐,在天山南北,一座座烽燧、戍堡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丝绸之路上的长城护卫线,它们的存在不但加速了东西方商品和文化交流碰撞,促进了沿线区域生产生活的发展,更是历代中央王朝经营、管辖西域,维护祖国统一的实证。<br> 烽燧又称烽火台,是中国古代用于边防军报警的军事设施,其功能在于通过昼夜交替的信号传递军情:夜间燃烧产生火光称为“烽”,白天释放浓烟称为“燧”。<br>汉唐时期,西域由于地广人稀,无法建设连续的墙体进行军事防御、维护丝绸之路,中央政府便结合地理特征、人文环境构筑大量烽燧、戍堡系列等点状的御警设施,以保障汉唐在西域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的管辖与经营通畅。除了军事警报、烽燧群所传递的功能外,还有标志着中央王朝对其统治的决心和勇气,彰显了大国的智慧与国威。<div> 新疆历史学者贾丛江对新疆烽燧的作用是这样理解的:<br>“张骞之前,西域虽然也有交通,但并非官道,烽燧体系建立后往往也身兼驿站和安全岛的功能,是保证丝绸之路畅通的重要军事设施。可行侦察、通讯、警戒治安、捉拿盗匪的职能,又能迎送、补给往来军队、商旅和使节。沿途行人第一安全有了保障,第二保证了有东西可吃、有水喝、有休息的地方,在这个意义上,古代烽燧线也就成了最好的交通线,有路有烽,相辅相存,不可分割。”<br> 目前,新疆长城资源共有212处,其中烽燧186处、戍堡2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36处。2014年,克孜尔尕哈烽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脱西克烽燧、克亚克库都克烽燧、克孜尔尕哈烽燧、麻扎塔格戍堡等4处新疆长城资源列入国家文物局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点段名单。<br> 库车市作为古龟兹文化的核心区,境内分布的 22 处长城资源,包含唐代长城资源 21 处,汉、唐沿用长城资源 1 处;世界文化遗产1 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18 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 处。<br><font color="#167efb"><b>▼汉、唐西域主要烽燧线分布示意图。</b></font></div> 唐朝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在《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诗中多方面地展示了西域征战生活的生动画面,充满豪迈慷慨的情调。诗中多次提及西域地名、官名、景物、长城设施:地名如:热海、铁门、昆仑、蒲昌、大宛、楼兰、交河;官名如:安西都护、赤亭(即赤亭守捉);景物如:白草、火山、大漠;长城设施如:边烽、驿站等。从多个角度实证了唐代对西域的有效统治和管理。<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唐 岑参</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热海亘铁门,火山赫金方。</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白草磨天涯,湖沙莽茫茫。</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扬旗拂崑仑,伐鼓震蒲昌。</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太白引官军,天威临大荒。</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望云似蛇,戎夷知丧亡。</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浑驱大宛马,系取楼兰王。</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曾到交河城,风土断人肠。</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寒驿远如点,边烽互相望。</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赤亭多飃风,鼓怒不可当。</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二、龟兹古国</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龟兹国是为中国古代西域五大强国之一,汉朝时为西域北道诸国之一,唐代安西四镇之一。龟兹国以库车绿洲为中心,最盛时辖境相当于今新疆轮台、库车、沙雅、拜城、阿克苏、新和六县市。</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龟兹古国祖系的根是新石器时代起就居住于库车绿州的土著人,后随着丝绸之路民族大迁徙,不断有月氏、乌孙、匈奴、高车、突厥、回纥等人融入,成为独具特色的居民共同体——龟兹民族。</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龟兹古国王都延城,唐代称伊逻卢城(今新疆库车东郊皮朗古城)。龟兹古城内现有土墩三座,即皮朗墩、哈拉墩、哈喀依墩。其中哈拉墩曾出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骨器、彩陶等,此外还有一枚汉五铢钱,及唐代的建中钱、中字钱、大历元宝和开元通宝等。</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三、龟兹与汉朝的关系<br> 龟兹这一名词最早出现在汉朝班固《汉书》中:<br> “龟兹国,王治延城,去长安七千四百八十里。户六千九百七十,口八万一千三百一十七,胜兵二万一千七十六人。大都尉丞、辅国候、安国侯、击胡侯、却胡都尉、击车师都尉、左右将、左右都尉、左右骑君、左右力辅君各一人,东西南北部千长各二人,却胡君三人,译长四人。南与精绝、东南与且末、西南与杅弥、北与乌孙、西与姑墨接。能铸冶,有铅。东至都护治所乌垒城三百五十里。”<br> 西域境内的汉代烽燧主要是防御匈奴,在若羌、且末、轮台、库车等地均有汉代烽燧。西域烽燧在汉代有南北两条烽燧线,库车烽燧属北线烽燧线。<br> 库车克孜尔尕哈烽燧建于汉宣帝年间(前74年至前48年),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是古丝绸之路北道上时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烽燧遗址。</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官方对其介绍如下:<br> “克孜尔尕哈烽燧位于新疆库车县城西北,217国道东侧盐水沟河谷的东岸一戈壁平台上,距库车县城12公里。烽燧东北距克孜尔尕哈石窟约1公里。‘克孜尔尕哈’维吾尔语,意为‘红色哨卡’。该烽燧于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 克孜尔尕哈烽燧是汉唐时期长城防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烽燧是汉唐时期边防报警的军事传讯设施。烽燧顶部可燃放狼烟薪火传递紧急军情,晚上燃火为之‘烽’,白天放烟为之‘燧’。烽燧往往又与政治军事中心的城堡、驿站、交通要隘联络在一起,形成网络。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35年),安西都护府设于西州。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移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唐政府为了有效地抵御突厥的侵扰,在汉代烽燧的基础上,对克孜尔尕哈烽燧等部分烽燧进行修复并建了部分烽燧驿站。<br> 克孜尔尕哈烽燧所处的盐水沟东岸戈壁台地视域开阔,位于汉代出玉门关西行通往古龟兹、疏勒及天山北麓乌孙的交通要道。烽燧残高约13米,底边东西长6.5米,南北宽4.5米。烽燧夯土版筑的构筑方式是库车古代土木建筑的最为古老的方法。其选址将烽燧的军事警戒功能与开阔的戈壁自然地理环境相结合,体现了人类为保障和控制长距离交通对自然环境的依托、利用。<br> 目前,作为西域地区丝绸之路交通沿线,该烽燧是新疆境内时代最早、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古代烽燧,其见证了汉唐时期中央王朝对新疆的有效统治。”</div></div> <font color="#167efb"><b>▼克孜尔尕哈烽燧。</b></font> 西汉统一西域是公元前60年,可在公元前99年,烽燧线就已经修到了罗布泊。当时匈奴势力在西域非常强大,西汉敢于将烽燧修到匈奴势力范围内的罗布泊地区,这是需要极大的冒险精神和勇气,也是一种高端的战略思想。<br> 除了建烽燧外,中央政府还有西域行屯田、修驿站、筑城池、搞商贸,进一步将大汉王朝的势力及影响渗透到西域各地,以瓦解匈奴的势力及统治。<br> 汉武帝取得对匈奴作战胜利后,“明烽火、选士马、谨斥候、蓄茭草”成为汉王朝对西域地区的防卫方略。<br> 龟兹与汉朝的关系是中原王朝经营西域、对抗匈奴并开辟丝绸之路的典型缩影,其关系经历了从敌对到臣服,再到深度融合的复杂过程。<div> 1. 早期:匈奴的附庸(汉武帝之前及初期)。<br> 在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之前,西域诸国包括龟兹,大多受到北方强大的匈奴势力的控制和影响。匈奴设置了“僮仆都尉”向这些国家征收赋税、掠夺人口。因此,早期的龟兹是亲匈奴的,与汉朝没有直接往来,甚至处于敌对状态。<br> 龟兹与中原王朝最早的交集,始于汉武帝时期,当时的龟兹还在匈奴的统治之下。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开始执行“断匈奴右臂”的战略,霍去病打通河西走廊,屯田新疆轮台、尉梨,使得汉与西域龟兹等国往来密切。<br> 2. 转折点:汉武帝经略西域。<br> 汉武帝为了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开启了中原王朝与西域的正式联系。汉朝与匈奴争夺西域控制权的战争随之展开。<br> 初步接触与反复:汉朝的势力开始进入西域后,龟兹夹在汉与匈奴两大强国之间,其立场经常摇摆不定。一方面畏惧匈奴的军事压力,另一方面又看到汉朝的强大和带来的贸易利益。<br> 和亲与影响:汉宣帝时,龟兹王绛宾上台后,情况发生根本转变。他非常仰慕汉文化。公元前70年左右,他娶了远嫁乌孙的汉朝解忧公主的女儿弟史为妻。这桩婚姻极大地拉近了龟兹与汉朝的关系。绛宾和弟史夫妇曾多次到长安朝觐,汉宣帝赐给他们车骑旗鼓、歌吹数十人,以及丰厚的礼品。他们回到龟兹后,大力推行汉朝的政治制度、礼仪和服饰,宫殿的布局也仿照汉式。</div><div> 3. 臣属与融合:西域都护府的建立。<br> 公元前60年,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自此,龟兹纳入大汉版图。公元前60年,汉宣帝设立西域都护府,任命郑吉为首任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汉朝版图(开始成为中国的领土)。<br> 政治隶属:西域都护府的总部最初设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与龟兹非常近。龟兹自此正式成为汉朝的属国,接受西域都护的管辖和保护,有义务协助汉朝维护地区稳定。<br> 经济文化纽带: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龟兹在汉朝的保护下,成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汉朝的丝绸、漆器、金属工具和技术通过这里西传,而西域的葡萄、胡桃、音乐、舞蹈等也通过这里传入中原。著名的龟兹乐就是在汉代开始传入中原,并对后来的隋唐音乐产生了巨大影响。<br> 4. 关系的特点与影响。</div><div> “两属”性:在整个汉代,龟兹以及大多数西域国家的对外政策都具有“两属”特征。当汉朝强盛时(如西汉宣帝、东汉明帝、和帝时期),它们就依附汉朝;当汉朝衰落或匈奴再次强盛时(如王莽新政及东汉中期以后),它们又可能倒向匈奴。 这种反复在东汉时期尤其明显。<br> 文化融合的典范:龟兹是汉文化向西传播的一个关键节点。绛宾王的主动汉化政策,使得龟兹在吸收印度、波斯文化的同时,也深受汉文化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龟兹文化。<br> 战略支点:对于汉朝来说,控制龟兹就等于控制了丝绸之路的北道,可以有效“断匈奴右臂”,隔绝匈奴与西域以南各国的联系,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br> 总体来说,龟兹与汉朝的关系是一个从敌对到臣服、从被动接触到主动融合的动态过程。它始于汉匈争霸的背景,通过和亲与文化影响得到深化,最终在西域都护府的体系下确立了稳定的藩属关系。龟兹不仅是汉朝经营西域的战略要地,更是汉文化与西域文化交汇融合的璀璨明珠。</div><div> 王莽建立新朝后,一系列错误的民族政策,匈奴从中挑唆,导致龟兹反叛,与中原中断了联系。龟兹在匈奴人的帮助下,龟兹对外扩张,其疆域达到鼎峰:以库车为中心,东抵轮台,西到巴楚,北控天山,南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br> 公元25年,刘秀初建东汉,中央王朝国力羸弱,未能在西域设置都护,西域地区遂大部分为北匈奴控制,龟兹亦陷入战火之中,龟兹的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公元90年,东汉名将窦宪、耿秉大败北匈奴。公元91年龟兹降汉,东汉重建西域都护府,改立白霸为龟兹王,自此白氏控制龟兹直至唐朝的公元8世纪末,共计800年。<br> 东汉末年后,天下大乱,曹魏、前凉、前秦、北魏等不同时期的政权都曾维持对龟兹的控制。<br> 四、龟兹与唐朝的关系<br> 唐代的烽燧主要是防御突厥,在新疆大地共有南北中三条烽燧线,北线东起伊吾经哈密、巴里坤、奇台、阜康,至玛纳斯;中线东起哈密,经吐鲁番、和静、焉耆、库车,至疏附;南线东起若羌、经和田,至塔什库尔干。库车烽燧,唐代属中线烽燧线。<br><font color="#167efb"><b>▼汉、唐西域主要烽燧线分布示意图。</b></font></div> 唐代“凡烽堠所置,大率相去三十里”,当时西域一带有二十里、三十里、四十里,甚至百里不等。唐代在西域有烽和铺两个军事基层组织:烽主放烽,铺主传牒。烽铺一般置于边塞要冲处,主要职能是瞭望、放烽报警。<br> 在库车市区有四座烽火台分别为伊西哈拉土尔烽火台、阔空巴孜烽火台、克黑墩烽火台、沙卡乌烽火台,四座烽火台均建于唐代。他们与库车西郊的克孜尔尕哈烽火台(汉代始建,唐代扩建)共同构成了库车防御体系。<br><font color="#167efb"><b>▼伊西哈拉土尔烽火台,建于唐代。位于库车县伊西哈拉镇第二社区北部。现遗址残破较甚,原来形制已无从考证。现遗址基底呈不规则形,周长约80米,东西长23米,南北宽18米,高约17米。</b></font> <font color="#167efb"><b>▼阔空巴孜烽火台,建于唐代。位于库车县伊西哈拉镇科克拱拜孜社区(村)北部。底部边长30米,顶部东西长10米,南北宽6米。</b></font> <font color="#167efb"><b>▼克黑墩烽火台,建于唐代。位于库车市的库车大寺西南。烽火台呈方形,底边长约7米,顶边长约6米,底部为夯筑,上部为土块砌筑。</b></font> <font color="#167efb"><b>▼沙卡乌烽火台,建于唐代。位于库车市博斯坦路东侧。呈长方形,形体相对规则,基宽东西约11米,南北约15米,顶宽东西10米,南北约12.5米,残高12米左右。</b></font> 唐朝建立后,于640年在交河城(今吐鲁番市)设置了安西都护府,随后在龟兹设置龟兹都督府。657年安西都护府移到龟兹,龟兹成为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可达于阗、北挟突厥、东连焉耆、西通疏勒,也为扼守丝绸之路要道,连接四方的交通枢纽。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龟兹是古印度、希腊、罗马、波斯、汉唐文明,在世界上唯一的交汇地方。”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后唐朝逐渐丧失了对西域的控制,龟兹被回鹘人所占据。<br> 龟兹是唐朝经营西域的核心据点之一,双方关系以“直接管辖、深度融合”为核心,是唐朝西域统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br> 1. 军事征服与纳入唐朝版图。<br> 唐朝初期,龟兹曾依附西突厥与唐朝对抗。648年,唐太宗派阿史那社尔率军西征,攻克龟兹都城,擒获其王,龟兹正式归附唐朝。<div> 此后唐朝在龟兹设立安西都护府(后曾与北庭都护府分治西域),以龟兹为核心管辖西域广大地区,龟兹成为唐朝在西域的军事、政治中心。<br> 2. 行政与军事管理。<br> 唐朝在龟兹推行与内地类似的行政制度,派驻官员、驻军(如“安西四镇”驻军),负责维护治安、抵御外敌(如吐蕃、大食)。<br> 龟兹国王需接受唐朝册封,其王位继承需经唐朝认可,部分龟兹贵族还曾在唐朝中央或西域都护府任职,完全纳入唐朝的统治体系。<br> 3. 经济与文化的深度交融。<br> 经济上:龟兹作为丝绸之路北道的关键枢纽,唐朝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经此西传,西域的香料、珠宝、马匹及中亚商品也经龟兹输入中原,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重要中转站。<br> 文化上:双方交流空前繁荣。龟兹的佛教艺术(如石窟壁画、音乐舞蹈“龟兹乐”)传入唐朝,对中原文化影响深远,“龟兹乐”甚至成为唐朝宫廷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唐朝的汉字、儒家文化、建筑风格也在龟兹传播,出土文物中大量唐朝钱币、文书(如汉文户籍、账簿)可佐证这一融合。<br> 4. 共同抵御外部威胁。</div><div> 唐朝中后期,吐蕃势力崛起并多次进攻西域,龟兹成为唐朝抵御吐蕃的前沿阵地。唐朝驻军与龟兹本地势力联手,长期与吐蕃争夺西域控制权,虽曾因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衰退短暂失陷,但双方的合作始终是对抗外敌的重要基础。<br> 总体而言,龟兹与唐朝的关系远超此前朝代的“藩属”范畴,而是直接纳入唐朝版图、实现行政管辖与深度文化融合的关系,是唐朝“天可汗”体系下西域治理的典范,也为新疆地区纳入中国版图提供了重要历史依据。<br> 宋朝后,由于伊斯兰教的进入,以佛教立本的龟兹,受到了冲击,从此龟兹不再是一个独立或半独立的政权,先后成为黑汉、西辽、蒙古、元朝、察合台后王准噶尔部直辖的地方行政单位。乾隆二十三年(1759)龟兹重新被纳入到中朝版图,被改为库车,延续至今。</div><div><br></div><div><br></div><div>参考文献:<br> 1.王功恪、王建林编著:《龟兹古国》,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br> 2.杨允著:“新疆烽燧另类的长城”,载《中国国家地理》2013年第10期。<br> 3.苏北海著:《丝绸之路与龟兹历史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br> 4.宋英荣、韩翔著:《龟兹石窟》,新疆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br> 5.郭倩倩:“新疆长城资源保护历程及对策研究”,载《文博中国》2023年9月13日。<br> 6.杨 静、张耀春著:“新疆长城资源展示利用模式研究—以库车市为例”,载《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5年第3期。</div><div><br></div><div><br></div> <br><br><br><br><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