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正义必胜》</p> <p class="ql-block">用音乐舞蹈史诗剧讲述抗战故事 揭秘文艺晚会《正义必胜》创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9月3日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整场晚会用90分钟左右的时间,以独特的叙事打开那段历史,用音乐舞蹈史诗剧的方式讲述中国人的抗战故事。</p><p class="ql-block">晚会《正义必胜》沿着九一八事变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线分成五大篇章六个部分:依次是《怒吼吧,黄河》《红星照耀中国》《不可战胜的力量》《共同的黎明》《正义永恒》。整台晚会以当代审美重构历史现场,展现中华儿女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的斗争精神。</p><p class="ql-block">文艺晚会《正义必胜》总撰稿 朱海:我们要找到一个新的、适合舞台表达的叙事载体。找到了一种既艺术又形象,又摆脱空洞教材,又能够扎入人心的艺术表现方式。</p><p class="ql-block">本次文艺晚会主创团队首次启用了80后年轻艺术家担任总导演,同时也有大批90后的年轻编导参与创作,00后演员在参演人员中的比例超过了50%。</p><p class="ql-block">在创排过程中,这些年轻艺术家在艺术形态的深化、艺术形式的融合等方面进行了许多具有创新思维的探索,让晚会不仅在艺术上有观赏性,同时在情感上更具感染力。</p><p class="ql-block">文艺晚会《正义必胜》总导演 周莉亚:在这样大型的综合纪念晚会中,让很多人物能够有贯穿性,形成人物的情感闭环。跨界、融合,综合了音乐、舞蹈、戏剧的表现形式。</p><p class="ql-block">八十年前,中国人民经过十四年的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p><p class="ql-block">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年轻一代文艺工作者们用更加多元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加灵动的舞台装置变化、更加丰厚的情感力量内蕴,使传统艺术和现代表达相得益彰,相互成就。</p><p class="ql-block">文艺晚会《正义必胜》总导演 韩真:在这段历史面前难以平静,真的走进去会发现,90分钟哪能够说完那么多故事。以前是远远地看、片面地了解,当得以非常细节地掰开揉碎了,知道了解更多故事的时候,就是哽咽的。</p><p class="ql-block">晚会第三篇章《不可战胜的力量》中,情境戏剧《永远的番号》把整场晚会推向了高潮。</p><p class="ql-block">这一戏剧取材于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江苏淮阴的刘老庄的真实故事。1943年3月18日 ,新四军第三师七旅19团四连82名勇士,与20倍于己的敌军殊死搏战,最终全部壮烈牺牲。</p><p class="ql-block">文艺晚会《正义必胜》演员 刘敏涛:有大家才有小家的情怀,那一代人呈现的那种爱,那种博大,那种胸怀,那种无私,我觉得需要我们一代一代传承下去。</p><p class="ql-block">文艺晚会《正义必胜》演员 王雷:在这个舞台上把红旗摇起来是意义非凡的,不管是对我个人来讲,还是对角色来讲,我觉得都非常震撼,让人很难忘。</p><p class="ql-block">晚会中,演员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艺术提升,更经历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淬炼。晚会第五篇章《正义永恒》中,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们看到,抗战精神从未褪色,它正被新时代的青春血脉持续点燃,如长城烽火般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文艺晚会《正义必胜》演员 宋春丽:真的想为纪念反法西斯这件大事尽一点微薄之力,全世界人民都爱和平,我们不是针对某一个国家或者什么事,只是觉得不要战争,我们要和平。</p><p class="ql-block">今日中国,如你所愿。今日中国,捍卫和平,守护正义。整场晚会高潮迭起,掌声不断。它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p><p class="ql-block">观众 甄建明:真的震撼,我的父亲是黄崖洞兵工厂的,太激动了。看了那场晚会,觉得真好。我好像回到了那个时代,想到了我父亲当时是怎么去延安的。</p><p class="ql-block">观众 余晖:对我来说是极大的鼓舞,我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更应该去努力奉献自己的一生,为人民健康事业奋斗终身。</p> <p class="ql-block">这场演出没有出现一个日本侵略者,却展现了最有力的抗战叙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9月3日晚,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正义必胜”文艺汇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让人意外的是,这场主旋律文艺演出汇集了80后总导演、90后编导、超过半数的00后参演人员……,</p><p class="ql-block">也收获了观众们、尤其是年轻一代人观众的交口称赞。这背后不仅是美学层面的提升,更重要是中国经典的革命叙事的回归。围绕这台演出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和对文艺守正创新的思考,观察者网施佬和冬晓在《侃点影》栏目中,从观众视角进行了讨论与解读。音乐舞蹈史诗剧回归,用文艺加固14年抗战叙事。</p><p class="ql-block">施佬:这次“正义必胜”文艺汇演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主题——抗日,每个节目都在这个主题下,有自己的故事要讲,而这么多故事不是孤立的,在更深的层次上有着明确的民族情感连接,它们串联起来,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宏大叙事融合在一起,看完一整场演出就像经历了一场高强度的情绪冲击。以往的一些文艺汇演,情节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导致叙事被削弱。而“正义必胜”文艺汇演恰恰相反,它的前五个章节浑然一体,非常完整,特别是在抗日这个最需要调动情绪的部分非常完整。</p><p class="ql-block">冬晓:是的,整个演出是以1931年9·18事变为抗日锚点展开。近些年,如果大家有关注到与我国抗日战争相关的重大议题,一定会记得官方抗战时间从8年改成了14年,依据就是日本关东军在东北发动9·18事变。然后就是东北抗联孤身在日占区的奋勇作战,杨靖宇的故事这几年提的比较多,也是有它的时代背景的。演出从9·18事变开始,背井离乡的难民和东北抗联的队伍走向两个相反的方向遗憾的是,14年抗战的概念从国家层面被提出、深化有一段时间了,我们却没有诞生出与之相匹配的讲述东北抗联故事的优秀文艺作品,电影、电视剧、小说、动画,通通没有。在有这么多研究资料的情况下,杨靖宇作为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文艺作品能完整地展现他的一生,他的抗日事业、他的民族气节,这其实是很不正常的。</p><p class="ql-block">施佬: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会发现,由于英雄人物的形象得不到确立,与之相对应的是,抗日的叙事也无法得到较好落实。</p><p class="ql-block">冬晓:与此同时,有些影视作品不吝篇幅地拍摄张学良。当然这里必须说一句,张学良本人在事关国家民族的大是大非上,做出了无愧于人民和历史的选择,他是做出了一定贡献的。但当聚光灯跟随张学良的身影,民国时期东北的本土叙事、抗战叙事和革命叙事在这些文艺作品的不断传播中,被进一步削弱。</p><p class="ql-block">施佬:讲杨靖宇的作品以前也有一些,但整体上中规中矩,过去的演员表现的还可以,但特效和成本实在撑不住。因此拍摄出来后,整体的观感不佳。如果是学历史的人,你跟他讲起14年抗战,他会知道杨靖宇和东北抗联,而普通大众是很难具体描述东北抗联在抗战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发挥了什么作用的。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李兆鳞(注:抗战胜利后,1946年被国民党特务杀害)我认为,在过去许多年里,我们对14年抗战和8年抗战的分野做得不够充分。从历史上看,到底是8年抗战还是14年抗战,这一观点被提出的非常早。电影《东京审判》里有一个情节,就是大家在辩论抗日战争始于哪一年,最初美国人认为太平洋战争偷袭珍珠港后,美国对日本宣战,中国对日本宣战,宣战后才有战争罪,所以此前日本人在中国的所作所为不应该被计算在内。当时中国的律师和法官强烈要求将时间往前推,最后推到1928年,就是要把皇姑屯事变算进去。从法理上来说,14年抗战是有凭有据的。对于普通中国人而言,8年抗战是从抗战结束之后才开始有的概念,大家入耳入脑的时间太久了。这里面其实是潜藏的议程设置,你想想谁说8年抗战最多,就一目了然了。</p><p class="ql-block">冬晓:不然的话,对当时的国民党来说,提14年抗战有些灵魂问题没法解释的,缺的那6年是什么?国民党搞的是不抵抗,甚至是非法抗日,想想吉鸿昌,居然因为抗日被抓起来处死。</p><p class="ql-block">施佬:“正义必胜”文艺汇演从9·18开始,很快就把东北抗联作为第二个表演内容展现出来,演员们在台上扮演了东北抗联的一系列高级指战员。我印象很深的除了《松花江上》,还有后面的《保卫黄河》,在所谓的华北五省自治等一系列事件之后,这已经成为一个概念并且被大家牢记。在这次表演中,也能看到洗星海的几首歌曲被重新演绎,包括《黄河大合唱》的最后部分以及《到敌人后方去》等经典抗战歌曲。这体现出虽然这个时期并非全面抗日战争,但是从那天开始,中国和大军压境的日本互相打斗,不死不休,这对中国民族意识的形成和全民抗战的构建非常重要。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中间扮演了坚决、核心的先锋引领作用。让历史回归历史,革命叙事使观众欣喜。</p><p class="ql-block">冬晓:这里就必须提到本次文艺汇演最大的亮点,那就是中国的革命叙事再一次被带回主流视野。过去有那么一段时间,基于两岸关系等考虑,我们对于国共双方在抗日战争中扮演的角色是不太去提的。我小时候的历史课还讲,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电视上播电视剧是《八路军》,电影是《太行山上》,可到了2010年之后,公共舆论场上就几乎不怎么提了,取而代之的是电视剧《战长沙》,电影《八佰》,文艺圈开始刮起一股“矫枉过正”的风气。如果说《亮剑》里表现的抗日,还是国共一起端水,李云龙和楚云飞并肩作战,等到了后面有些作品,而且这些作品通常都制作非常精良,就只有国民党,没有共产党了。不是说不能这么拍,而是大投资、出演阵容豪华的抗日作品在那些年只有这一个路数,形成对比的是,那些年表现共产党抗日的作品只剩了一些粗制滥造的神剧,进一步动摇了公众对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所扮演的形象。</p><p class="ql-block">施佬:《亮剑》将晋绥军刻画成一个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旗鼓相当、并肩战斗的力量,虽然不是完全不可能,但是确实挺拧巴,以至于都有点失实,后来还要将这个人编成国民党嫡系,就让这个故事更加离谱了。那些年还有其他一些在主流频道上热播的献礼剧,也多多少少都带着这种调调,大家都只是选择自己相信的道路,没有什么高下之分。历史的虚无主义往往就藏在这里,《潜伏》里的李涯也是这么塑造的,成了一个一心只为自己信奉的主义的人。另一方面,这段时间对中国共产党的刻画也出了一系列问题,例如对于八路军的叙事庸俗化、轻佻化。在这个过程中,要么对八路军或者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的描述要求非常严格。你需要考证史料,不要胡说八道,别乱写。与此同时,又有很多编剧的水平和素养不仅极其有限,而且相当庸俗。他们认为抗日剧最后都是庸俗、奇怪的肥皂剧结合,通过三角、几角、多角恋爱、情感纠葛,将劣质谍战戏、枪战武打等元素混合到民国剧中。而在这种情况下,八路军题材的电视剧就无法拍摄好,一旦拍错就会受到影响。</p><p class="ql-block">冬晓:而拍出来的那些,又都很刻板印象。八路军,那你肯定是窝在山里、村里的标准大老粗,即便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潜伏》也无法规避这个问题。女主角翠萍是一个在山里带着队伍和日本人作战多年的游击队长,但电视剧居然将她塑造成一个毫无政治素养的莽撞人。她的性格可以比较急躁,但她多年党员和游击队长的身份就决定了她一定是懂组织纪律的。我们看新中国刚成立那几年拍的战争片里的女战士,像《渡江侦察记》、《洪湖赤卫队》,她们也都是来自偏远地区农村的妇女,从大字不识的文盲成长为坚定的革命者。《潜伏》里还有另外两位也投身革命的女性,左蓝和晚秋,她们都站在翠萍的对立面,更温文尔雅,更知书达理,只因为她们是学生,她们来自城市。翠萍明明是这三个女人中,革命时间最长、意志最顽强的那一个,她面对面的和小鬼子对枪、拼刺刀,结果最终对这位来自底层革命者的塑造,却是最粗糙的、最功能性的,为了衬托另外一个角色,她不得不变成一个逗人一笑的丑角。</p><p class="ql-block">施佬:这就是“正义必胜”文艺汇演的高明之处,让历史回归历史,当我们再度审视发生过的一切,这一次,重回经典且正确的历史叙事体系中,中国的抗战,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民抗战。而且,它也有客观表现共同抗日的部分,不只是和国民党,还和国际友人,可以看到在最后的抗战戏中,代表不同时期和地方的抗日战士走上舞台。在这里有几个典型的例子,其中一个是德式盔,你一看就知道是国民党嫡系。普通的国民党士兵可以作为参与全民抗战的一员出现,但单独拎出来给你大书特书就没必要了。对早期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有所体现,但更客观、更克制。作为抗日战争背景叙事的一部分,例如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都是从字幕上飘过去。没办法,这不能细究,一细究,那就得展现蒋介石的乾纲独断了,说说你怎么输的那么惨。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都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一部分这场演出还有一个让我很感动的点,那就是过去表现抗日战争,人们总有种思维惯式,认为是日本侵略我们,他们进攻,我们防御。大量的抗战电影和影视作品都会着重表现防御作战的惨烈,巅峰之作就是《血战台儿庄》。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讲述我们抵抗敌人,一寸江山一寸血,10万青年10万兵。但我们说,抗日战争的本质是一场反侵略战争啊,它的目标是消灭敌人,我们其实应该用更具有杀伤力的表现形式,甚至采取进攻的形式来表现。“正义必胜”文艺汇演就做到了这一点,它很好地展示了八路军战士们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的精神。炸碉堡和端炮楼是八路军的特色,他们使用炸药包进行爆破,新四军通常选择使用缴获的日本炮一口气炸毁炮楼。这就是积极进取的抗战路线,我认为这样的表现是非常有力的。扛着炸药包飞身炸碉堡讲全民抗战,朗诵毛泽东的《祭黄帝文》而不是蒋介石的“地无分南北 人无分老幼”。</p><p class="ql-block">冬晓:这次文艺汇演把抗日战争叙事的主体给到了中国人。我们讲抗战是抗日本人,但导演或者主创把握得很好,虽然要讲抗日和抵抗日本人,但是抵抗的主角是我,没有必要在台上再放几个日本兵。整个演出在讲抗日,可日本侵略者在舞台上没有以实体形象出现过,它在舞台上展现出的是不同中国人在面对抗日的这个生死存亡命题时的反应,因此消除了受害者视角中的自怨自艾,增强了主观能动性。在表现南京大屠杀的片段《殇》中,日本人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观众们听到的是他们的马蹄声、机枪声。人倒下了,却没有漏出日本侵略者的脸,通过这种方式将无形的暴力放大,增加压迫感。另一方面,整场表演展现的是作为抗战主体的中国人,即使作为受害者,那我也是主体,而不是展现你如何欺负我。这种视角的转化实际上表现出作为中国年轻一代的主创和整个创作团队对中国革命的深刻理解,他们和河殇一代不同,没有那种哀怨,也没有世界公民之流那种急需被接纳的狂热,他们更加自信地正视历史,知道自己遭遇过什么,没有就此沉沦,而且清楚地明白自己该做什么,面向未来,奋进抗争,这一点在整个舞台里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是叙事上的另外一个特点。在节目《殇》中,即便是表现被屠杀的平民,舞者也演出了力量感。</p> <p class="ql-block">施佬:我想起我们之前讨论过,日本通过外交渠道呼吁各国不要参加93阅兵观礼时说中国过于聚焦历史与反日宣传。我们确实非常聚焦历史,前半段都在讲历史上的一些问题,但反日,你看台上有一个日本人吗?所以我们表达得非常清楚,我们关注的是抗日战争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历史和自我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展现了一些国际友人。这是中间非常高明的一段,采用音乐剧+舞剧的形式,从收听广播开始,先是苏联歌曲《细细的小路》,然后是加拿大歌曲《红河谷》,这里说一嘴啊,北美地区代表有一个白求恩就行了,你们美国反正也不来,况且你都和日本人一起纪念二战了。接着是南斯拉夫电影《桥》的插曲《啊,朋友再见》,虽然这是个意大利歌曲,但重点是,尽管我们关注的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成长,但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我们是与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共同并肩战斗的。将这些东西串联起来,还说明了什么?说明在那个年代积极抗日、坚决抗日的优秀青年力量们,他们是当时中国最时尚、最潮流的一批人,他们是走在时代尖端的。帮助中国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国际友人的照片在舞台大荧幕上滚动我必须强调,有大量行业从业者包括编剧和导演经常在二元叙事中非常低能地以貌取人。什么是低能的以貌取人?为了叙事平衡,就得有国有共,那后面就得有土有洋,你国民党是城里的,那你就洋,就时髦,共产党你是村里的,那你就土,就落后。那么,为什么中国革命最终能取得胜利?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屹立不倒?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思想和理论,就是由最先进的这批人指引的,而这些人的先进是全方位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冬晓:在过去几年里,当提到全国抗战开始时,大家习惯性引用的是蒋介石的“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的这段话,但这次文艺晚会中没有引用这个,取而代之的是毛泽东同志的《祭黄帝文》,然后是《论持久战》。演员朗诵《祭黄帝陵文》施佬:演出的艺术表现手法配合光影,现场展现的非常好。早期抗日战争一直非常惨烈,伴随着大量的伤亡和牺牲。在这一部分里面,有好几次展现了牺牲,一个是前面提到的南京大屠杀,即使在悲惨的环境中,也展现出当时中国人民打不垮的感受。整个舞蹈编排非常有力量,人们被扫倒后再站起来,当最后一群人都被扫倒了,只有一个哥哥护着妹妹跑出去,留下了生命的希望,这已经预示了最终有一天,中国人民要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而这一部分在演出最后也做了一个回应,使得演出的完成度更高。</p> <p class="ql-block">陈先义:“九三”文艺晚会为何能感动中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复兴路上,思想先行。轰轰烈烈的“九三”大庆典过去了,盘点一下,让中国人民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的,是那些足以傲立于世界的最为现代化的装备,是DF-61、DF-5C等等新型导弹,是新型坦克、舰载机、歼击机等等,一句话,是新型装备的新域新质力量大比重展示,这一切,近几天来自东西方的几乎震惊式的评论,已经在世界掀起盛赞“东大”的狂潮。中国人民第一次感到真正意义上的“强起来了”。</p><p class="ql-block">但是,让广大民众出乎预料的是,九月三日晚上的那场晚会,再次让一个国家的人民心潮奔涌、泪花横流。提到晚会,这些年形象可不是怎么好,每次大型晚会,事后最怕的是招来全国人民的失望和抱怨。近些年的春晚,几乎没有几个能让人过目难忘的节目。但是,九三晚会,一下子完全挽救了大型晚会的名声。人们惊叹:原来晚会也可以这样充满情感,原来也可以这样催人泪下,原来也可以让男女老少哭个稀里哗啦。</p><p class="ql-block">这部“情景史诗剧”模式的大型晚会,以人物和情感为核心,通过舞蹈、话剧、音乐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形成了主题突出、思想连贯的艺术脉络,把人民大众对抗日英雄的敬仰、对那段悲壮历史的回顾所产生的情感,以及人民对我们这个民族的信心和骄傲完整地体现出来。</p><p class="ql-block">一场晚会,能够感动中国,不仅能够感动大陆人,也能够感动台湾同胞;不仅能够感动中国人,也能够感动外国人,我们说这场晚会是成功的。</p><p class="ql-block">说到成功,至少以下几点可以总结:一是细节,观众能够印象比较深的。首先是演员宋春丽那一声“哥”。作为一个职业演员,宋春丽是一个著名的以高扬时代主旋律而闻名剧坛的优秀军人艺术家,是一个劳动模范级别并且特别守规矩的艺术家。这次她演绎的特殊年代的兄妹故事一下子让满场观众跟着她一起落泪。她精彩地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思想情感,演绎出了历史故事的强大感召力,也展现了一个优秀艺术家那种发自内心的对剧情的深刻理解。那一刻,人们谁都忘记了台上的宋春丽是一个人们熟悉的演员,那是代表中国千万母亲的女性形象。</p><p class="ql-block">另一个让人落泪处,便是演员刘敏涛在《永远的番号》中饰演的母亲,其中,“孩子,别睡,握紧娘的手”的台词,以及颤抖的手和嘶吼的声音,首先让人们泪目。她那句“孩子,我带你们回家”一瞬间响彻天际,当听到“刘老庄连全员阵亡”的消息时,演员刘敏涛从震惊到崩溃,爆炸声响起,她双手抚摸战士脸庞的细节,让人心痛欲裂。当她一字一句喊出“莫欺我中华无肝胆,母亲膝下百万兵”时,满满的爆发力,脸上带着血痕嘶吼“刘老庄连全员补齐”,接着便是82名刘老庄青年震天回应。她高呼“擂鼓送儿出征”时的场面,瞬间让人血脉偾张,人们的泪水顷刻如同泉涌。中国母亲,这就是中国母亲。顷刻间,大宋梁红玉擂鼓助阵败金兵的历史画面,岳母刺字勉励岳飞杀敌的遥远故事,母亲送儿打东洋的万千场面一下子全部涌现在眼前,这就是历史与现实的共鸣效应,这就是真正的中国故事,这就是真正的中国精神。</p><p class="ql-block">习近平同志关于讲好中国故事,关于继承传统文化,关于中国气派,以及当下中国人民对文艺表现抗战的期待,一下子就在这些情节细节中得到了完美表现。</p><p class="ql-block">第二是“情”。本场晚会最大的成功,是演员们带着对历史和中国文化的极大敬畏之情,演绎出了最为逼真的精彩到无懈可击的高度。与其说演员在演,倒不如说是演员内心情感的爆发,只有对历史对人民充满敬畏的艺术家,才可能演出那么逼真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画面。从实说来,无论是宋春丽还是刘敏涛,她们都不是靠颜值说事的演员,她们的成功是得益于走正道、敬畏艺术、尊重职业的一种精神,她们也不是那种动辄锱铢必较算出场费的“跑场子人”,他们真正爱我们这个党爱我们的人民,爱我们的军队爱我们的国家,不然的话,她们不可能表现出比真实还更加真实的历史故事和画面。甚至每一个表情、每一句台词的表现,都是历史的真实再现。这就需要真实的情感。</p><p class="ql-block">看来我们的文化艺术不是缺少真正的艺术家,而是缺少发现艺术家的眼睛。多少年来,拼颜值、比价码、争台位、比座次,把文艺界弄得很不像话,这些乱象正在祸害、吞噬着文化在人民心中的良好印象,人类灵魂工程师渐渐向旧社会的“戏子”回归。这的确是艺术的悲哀。</p><p class="ql-block">这场“九三”文艺晚会,让人们看到一个非常值得期待的现象,那就是我们的文艺队伍不是都是拼颜值的什么“明星”,更不是都是被金钱捆绑的奴隶,有觉悟有情怀有情感的艺术家就在我们的队伍中,就看我们各级领导有没有识人用人的眼睛,这一点很重要。</p><p class="ql-block">第三,一剧之本在于本,一场晚会更是如此。这部优秀的“情景史诗剧”俨然一个浑然天成的整体,就凭那句“莫欺我中华无肝胆,母亲膝下百万兵”的台词,就可以给这个编剧一个大大的赞赏。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怎样在我们创作中体现民族文化特色,把厚重扎实的传统文化运用到我们创作中,这眼下正是对我们创作人员的一个严峻考验。现在有一些观念很流行,说什么为了满足青年观众口味,于是就把台词写得俗得不能再俗,乏味无力,缺乏中华文化的历史厚重,这成为普遍性的创作上的问题,这是缺少好本子的关键。</p><p class="ql-block">当文化把钱都看作第一位追求的时候,味同嚼蜡的剧本便会成为普遍现象。前不久我就曾经对剧本问题发出呼吁,那就是我们必须从以明星和颜值为中心的文化陋习中解放出来,不这样做,文化就会走向歪路邪路。</p><p class="ql-block">把更多精力用于创作,这是繁荣文艺的根本之策。这场晚会主题是《正义必胜》,“永远的番号”、“这束光”刘老庄连故事的叙述、“窑洞与战壕”以及尾声“正义永恒”的编排,可以说几乎到了精致的程度,全剧环环相扣,艺术几近精美。在台词、舞蹈、场面设计、音乐等的编排上可以说下足了功夫。作为导演,用的是新一代导演,两个年轻女性,让人倍感振奋,这证明我们的青年队伍大有可挖的人才资源,也说明青年正在成长,她们对历史的把握和敬畏,已经超乎我们的期待。如果在我们编剧队伍中也有一批这样的青年才俊,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艺便会大有希望。如果从一部完美艺术作品的呈现来说,这部作品也并非无懈可击。比如,作为一部情景史诗剧类型的大型晚会,如果完全为了表现底层故事和民众情感,而忽略或缺乏对领袖级别的音乐、画面的呈现以及故事的叙述,这或许是本场晚会的美中不足。</p><p class="ql-block">因为中国人民对伟大领袖的熟知和敬重,是任何其他国家的领袖人物都无与伦比的,作为一部世界关注的大型情景史诗叙事,作为表现伟大抗战的领军人,对这个内容如果缺乏表现,这部作品可视为美中不足。当然,这也并不影响整部剧的美感效果和情感呈现。总之,这是一部值得击掌叫好的晚会。向演职员特别是编剧导演表示由衷祝贺。</p>